车路协同环境下通信资源调度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12:18
  车联网是一种基于人、车、环境协同的可控、可管、可运营的开放融合网络系统,它借助新一代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络连接与智能信息交换,以提升汽车感知、认知、决策水平,最终实现人、车、环境的深度融合。车路协同是车联网的重要场景,通过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由于车辆的移动性、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导致车联网在支撑大规模车路协同过程中会面临资源瓶颈问题。本文围绕车联网服务对数据传输的时延、可靠性、带宽等要求,针对基于蜂窝网络的车用无线通信网络(C-V2X)中的资源瓶颈问题,重点从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与应用层三个层面来研究车联网的资源调度方法,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在介质访问控制层,针对资源分配稳定性需求与车辆运动高动态的矛盾,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MAC),以支持协同驾驶等安全相关服务数据的低时延、高可靠、高频率通信。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控制层和数据层的解耦,解决MAC协议中基于不可靠的车车通信获取时隙分配消息带来的不可靠问题。...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车路协同环境下通信资源调度方法研究


图1-2LTE-V2X运行模式??

层次,体系,范围,视距


?第一章绪论???协同通信实现驾驶数据的均衡分发。??“?驶数‘分发??应用层??超视距认知??通^」:_驶??0^*0?O?O?0?〇!-?〇?〇?.〇?〇?0?〇???-—?..???^???—?????通信范囤??图1-3三个研究点之间的层次和范围体系??高级辅助驾驶或者自动驾驶中,车联网能够带给车辆扩展的环境感知和增强的环??境感知,赋予车辆超视距认知的能力。超视距认知服务能够带给车辆全时空、全要素??的交通信息,从而理解和认知自身和周边的交通态势。以车辆为参考物,超视距认知??服务能够提供以下交通信息:1)确定语义的广播类超视距认知数据。在小范围内,??车辆需要迅速获取周围车辆状态的改变信息(如:前方车辆急刹车)或者感知被遮挡物??的存在(比如:“鬼探头”中突然闯入的行人)。通过广播来传输确定语义数据,可以让??附近的所有车辆在极低的时延内对交通事件做出反应。2)车车协同的超视距雷达视??频认知结果数据。为实现高效的协同决策,车辆可以把感知到的雷达视频数据分享给??其他车辆(如:当前车辆的前方被卡车遮挡时,卡车可以把感知的数据通过车车协作??传输传递给后面的车辆)。在超视距范围内,利用车车直接通信的方式,满足数据协作??传输的高效性和低时延要求。3)路侧超视距雷达视频认知结果数据。路侧的感知设??备会对交通事件(如:拥堵情况,交通事故,道路维修)进行感知,并把感知的结果通??过发给需要的车辆。根据上述描述,研究点一可以支持确定语义的广播类超视距认知??数据的传输,研宄点二可以实现车车协同的超视距雷达视频认知结果数据的传输,研??究点三可以满足路侧超视距雷达视频认知结

流程图,流程,时隙


?第三章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时隙资源调度方法???的时隙。最后,节点每次在广播消息时会预留后续使用的时隙。??初始化?随机接入?茵祯??^^?^???偏移里=4??[imimnriQi^nimx:]??z?I???"????,??_?綱=???随机接入随机接入时睐并表明下一次伶榆使??用的时隙是4个时賊之后的时隙??酋帧:分R下一幀使用的时隙;下一顿使用的??时陈偏移鬣为7??图3-1?STDMA协议的主要流程??本章首先对此协议进行了理论的建模,以分析信道质量对协议性能的影响。该建??模基于如下假设:??1)车辆在二维的平面上是均匀分布的,分布的密度用表示。??2)为了便于分析,本章采用协议模型■来建模无线干扰,所有节点有着相同的通??信范围,记为/?。。??3)通信范围内的节点数量小于时隙数量,即只分析网络容量欠饱和的情况,??/?<A^/(4;r/?02),其中;V,是一帧内的时隙数量。??4)每次点对点传输的丢包率是独立相同的,记为pu,节点的广播被处理为广播??节点和多个邻居节点的点对点信道。??根据STDMA协议,有四种情况可能导致接入时隙之间的冲突,分别是:??1)?Sl:两辆(或更多辆)车辆在同一时间启动,并随机选择相同的时隙。??2)?S2:?STDMA需要从最小数目的候选时隙里面随机选择一个时隙,有可能此时??空闲的时隙小于最小数目,导致车辆在预留时隙时选择了己经被分配的时隙。??3)?隐藏终端2问题。每个节点仅知道单跳邻居的时隙使用状态,这很容易导??1无线干扰关系通常有两种模型,分别是物理模型(SINR模型)和协议模型(单位圆盘模型)。其中物理模型??是建模信号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车联网综述(英文)[J]. 杨放春,王尚广,李静林,刘志晗,孙其博.  中国通信. 2014(10)
[2]智能交通系统演进与我国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 王笑京.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2)
[3]基于IEEE802.11p高速车路通信环境研究[J]. 张和生,张明洋,孙伟.  仪器仪表学报. 2013(05)



本文编号:3466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466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6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