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1904-1948)西学传播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5 20:29
“西学”是晚清以来中国文化思潮中与“中学”相对的一个概念。在近代中国,西学的传播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强势入侵和国人被迫主动学习的过程进行的。这种传播是一种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侵入,其影响范围广泛而深入,由表层器物文化层面到中层制度文化层面直至深层精神意识文化层面。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之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近代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从1904年创刊到1948年终刊的近45年间,在不同的重大历史时期,其办刊宗旨和方针始终紧随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不断革新变化,从创刊时,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到关注时政与发表言论的“舆论前沿阵地”“舆论的顾问者”,再到“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求中国智识者的新生”,最终以“阐明学术为主旨”,始终坚持传播世界新知的初心,为改变国家与民族命运而努力探索。《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涉及领域广且专。不仅记录和传播20世纪上半叶世界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还积极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大量述评人文社会思想。通过对《东...
【文章来源】: 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45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与西学传播的不解之缘
1.1 西学在中国传播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嬗变
1.1.1 西学释义
1.1.2 西学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及文化变迁
1.2 西学传播过程中《东方杂志》的发展历程及其变化
1.2.1 “清末新政”促生《东方杂志》较早创刊
1.2.2 西学传播过程中《东方杂志》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第二章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量化分析及特征
2.1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量化分析
2.1.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量化分析
2.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特征
2.2.1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阶段性特征
2.2.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思想性特征
第三章 《东方杂志》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和主张
3.1 相对的传统文化保守主义
3.1.1 传统文化“优越”论
3.1.2 东方保守文化派与新文化派的文化论争
3.2 调和与渐进的文化改良主义
3.2.1 “新”与“旧”调和论
3.2.2 “动”与“静”调和论
3.2.3 “精神”与“物质”协力调和论
3.2.4 互助文化观与第四种文化
第四章 《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4.1 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媒体之一
4.1.1 《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第一个高峰期
4.1.2 《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第二个高峰期
4.2 《东方杂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介译及推进
4.2.1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
4.2.2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传播
4.3 《东方杂志》关于非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流派的传播
4.3.1 对基尔特(行会)社会主义的传播
4.3.2 对法屛(费边)社会主义的传播
4.3.3 对于无政府主义的传播
4.3.4 对法学的社会主义的传播
4.3.5 对于其它社会主义流派的传播
第五章 《东方杂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思潮的传播
5.1 晚清立宪改良派的主要舆论阵地
5.1.1 君主立宪救国论
5.1.2 《东方杂志》对于宪政制度与思想的介译
5.1.3 由“鼓吹”——失望——批驳——抨击的态度转向
5.2 “不偏于政论之一方”的民主共和制及联邦主义的传播
第六章 《东方杂志》对西方基督教及“晚清教案”的传播
6.1 《东方杂志》西方宗教传播特征
6.2 全面关注与传播“晚清教案”的媒介
6.2.1 对“晚清教案”事件的客观呈现
6.2.2 引发了近代学人对中国宗教前途与命运的思考
第七章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启示
7.1 西学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失语”之殇
7.1.1 清初以前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
7.1.2 清末以后中西文化激烈交锋中话语地位的逐渐衰落与式微
7.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的“得义”之鉴
7.2.1 “审慎与自由主义,兼容并蓄”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多元化发展
7.2.2 “调和中庸,温和改良”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 [J].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2]清末立宪派的近代国家想象 以日俄战争时期的《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1904-1905) [J]. 赖骏楠. 中外法学. 2018(04)
[3]西学中源说论略——从夷夏之防到师夷长技 [J]. 李忠林. 史林. 2018(02)
[4]21世纪以来《东方杂志》研究综述 [J]. 洪九来,张硕洋.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7(03)
[5]论《东方杂志》改版后文化态度的变化 [J]. 赵黎明. 广东社会科学. 2017(01)
[6]《东方杂志》:“五四”新文化的思想先导 [J]. 王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8)
[7]新文化运动期间《东方杂志》办刊危机的形成与化解 [J]. 王业明. 出版发行研究. 2016(07)
[8]知识的“救济”与失效——对民初调和论的重新思考 [J]. 孟庆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1)
[9]《东方杂志》与清末立宪思潮(1905-1911) [J]. 郑月.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10]20世纪初《东方杂志》的科学诉求论议 [J]. 李益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博士论文
[1]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研究[D]. 李益顺.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舆论视野下的教育改革[D]. 彭慧艳.安徽大学 2013
[3]《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D]. 陶海洋.南京大学 2013
[4]《东方杂志》作者群社会主义观念研究[D]. 岳远尊.山东大学 2013
[5]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 阎乃胜.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东方文化派”思想研究[D]. 袁立莉.黑龙江大学 2010
[7]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关于现代国家之政制设计及论争[D]. 肖高华.湖南大学 2010
[8]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D]. 杨湘容.湖南师范大学 2010
[9]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D]. 胡丽娟.浙江大学 2009
[10]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D]. 王代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硕士论文
[1]清末十年教案概观[D]. 李丽娟.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试析《东方杂志》关于宗教问题的报道与评论(1904-1937)[D]. 朱迪.吉林大学 2015
[3]从政治传播的视角看《东方杂志》的清末立宪宣传(1905.9-1911.5)[D]. 赵淑菊.安徽大学 2012
[4]胡愈之主编时期的《东方杂志》(1920-1927)研究[D]. 李云.黑龙江大学 2012
[5]《东方杂志》(1918-1926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 吴寿欢.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6]《东方杂志》与民国教育[D]. 陶惠娟.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清末《东方杂志》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 赵曼.安徽师范大学 2010
[8]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向往[D]. 郭彩琴.山东师范大学 2010
[9]杜亚泉保守主义思想探析[D]. 高晶.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
[10]从传播学视角看《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论战[D]. 刘也良.吉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78460
【文章来源】: 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45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与西学传播的不解之缘
1.1 西学在中国传播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嬗变
1.1.1 西学释义
1.1.2 西学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及文化变迁
1.2 西学传播过程中《东方杂志》的发展历程及其变化
1.2.1 “清末新政”促生《东方杂志》较早创刊
1.2.2 西学传播过程中《东方杂志》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第二章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量化分析及特征
2.1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量化分析
2.1.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内容量化分析
2.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特征
2.2.1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阶段性特征
2.2.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思想性特征
第三章 《东方杂志》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和主张
3.1 相对的传统文化保守主义
3.1.1 传统文化“优越”论
3.1.2 东方保守文化派与新文化派的文化论争
3.2 调和与渐进的文化改良主义
3.2.1 “新”与“旧”调和论
3.2.2 “动”与“静”调和论
3.2.3 “精神”与“物质”协力调和论
3.2.4 互助文化观与第四种文化
第四章 《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4.1 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媒体之一
4.1.1 《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第一个高峰期
4.1.2 《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思潮传播的第二个高峰期
4.2 《东方杂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介译及推进
4.2.1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
4.2.2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传播
4.3 《东方杂志》关于非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流派的传播
4.3.1 对基尔特(行会)社会主义的传播
4.3.2 对法屛(费边)社会主义的传播
4.3.3 对于无政府主义的传播
4.3.4 对法学的社会主义的传播
4.3.5 对于其它社会主义流派的传播
第五章 《东方杂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思潮的传播
5.1 晚清立宪改良派的主要舆论阵地
5.1.1 君主立宪救国论
5.1.2 《东方杂志》对于宪政制度与思想的介译
5.1.3 由“鼓吹”——失望——批驳——抨击的态度转向
5.2 “不偏于政论之一方”的民主共和制及联邦主义的传播
第六章 《东方杂志》对西方基督教及“晚清教案”的传播
6.1 《东方杂志》西方宗教传播特征
6.2 全面关注与传播“晚清教案”的媒介
6.2.1 对“晚清教案”事件的客观呈现
6.2.2 引发了近代学人对中国宗教前途与命运的思考
第七章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启示
7.1 西学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失语”之殇
7.1.1 清初以前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
7.1.2 清末以后中西文化激烈交锋中话语地位的逐渐衰落与式微
7.2 《东方杂志》西学传播的“得义”之鉴
7.2.1 “审慎与自由主义,兼容并蓄”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多元化发展
7.2.2 “调和中庸,温和改良”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 [J].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2]清末立宪派的近代国家想象 以日俄战争时期的《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1904-1905) [J]. 赖骏楠. 中外法学. 2018(04)
[3]西学中源说论略——从夷夏之防到师夷长技 [J]. 李忠林. 史林. 2018(02)
[4]21世纪以来《东方杂志》研究综述 [J]. 洪九来,张硕洋.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7(03)
[5]论《东方杂志》改版后文化态度的变化 [J]. 赵黎明. 广东社会科学. 2017(01)
[6]《东方杂志》:“五四”新文化的思想先导 [J]. 王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8)
[7]新文化运动期间《东方杂志》办刊危机的形成与化解 [J]. 王业明. 出版发行研究. 2016(07)
[8]知识的“救济”与失效——对民初调和论的重新思考 [J]. 孟庆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1)
[9]《东方杂志》与清末立宪思潮(1905-1911) [J]. 郑月.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10]20世纪初《东方杂志》的科学诉求论议 [J]. 李益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博士论文
[1]晚清期刊中的科学话语研究[D]. 李益顺.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舆论视野下的教育改革[D]. 彭慧艳.安徽大学 2013
[3]《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D]. 陶海洋.南京大学 2013
[4]《东方杂志》作者群社会主义观念研究[D]. 岳远尊.山东大学 2013
[5]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 阎乃胜.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东方文化派”思想研究[D]. 袁立莉.黑龙江大学 2010
[7]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关于现代国家之政制设计及论争[D]. 肖高华.湖南大学 2010
[8]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研究[D]. 杨湘容.湖南师范大学 2010
[9]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D]. 胡丽娟.浙江大学 2009
[10]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D]. 王代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硕士论文
[1]清末十年教案概观[D]. 李丽娟.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试析《东方杂志》关于宗教问题的报道与评论(1904-1937)[D]. 朱迪.吉林大学 2015
[3]从政治传播的视角看《东方杂志》的清末立宪宣传(1905.9-1911.5)[D]. 赵淑菊.安徽大学 2012
[4]胡愈之主编时期的《东方杂志》(1920-1927)研究[D]. 李云.黑龙江大学 2012
[5]《东方杂志》(1918-1926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 吴寿欢.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6]《东方杂志》与民国教育[D]. 陶惠娟.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清末《东方杂志》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 赵曼.安徽师范大学 2010
[8]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向往[D]. 郭彩琴.山东师范大学 2010
[9]杜亚泉保守主义思想探析[D]. 高晶.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
[10]从传播学视角看《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论战[D]. 刘也良.吉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78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47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