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23:45
  自人类诞生起,声音就承载着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功能。随着声音复制技术的诞生,声音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变得可复制、可存储、可远距离大范围传播。有声出版物产生后,突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阅读也不再仅有视觉阅读的单一形式,人与声音符号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创了有声出版物发展的新形式。本文旨在剖析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过程,分析作为知识传播的有声出版物的发展特征及其在演变过程中对人与社会产生的影响,揭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及逻辑,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本文按照“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功能迭新→演变动因→发展逻辑→理性探究”的框架,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论述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首先,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机械技术时期、模拟技术时期和数字技术时期,剖析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及有声出版物教育功能的演变过程,对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究与归纳、总结和比较,呈现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历史图景与规律特征。其次,结合教育技术学和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依照“技术——环境——影响”的动态关系逻辑思路,分析有声出版物演变过程中技术、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缘由。...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


图0-1:国内“有声出版物”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曲线图

框架图,动因,技术,逻辑


绪论19能迭新→演变动因→发展逻辑→理性探究”(如图0-2)进行。该研究框架将“已知的已知”,即我国有声出版物已有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及有声出版物功能的表现形式进行剖析,呈现有声出版物演变的特征,揭示“已知的未知”,即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及逻辑,以探索“未知的未知”,即理性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图0-2:“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功能迭新→演变动因→发展逻辑→理性探究”基本研究框架(1)基于科学技术发展演变的分析路径本文按照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将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划分在三个阶段,即:机械技术时期、模拟技术时期和数字技术时期,剖析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特征和实践应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有声出版物从诞生、普及到发展的演变历程及规律。如图0-3所示,以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为界线,全面梳理我国有声出版物的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和有声出版物功能在不同技术时期的表现形式及特征,清晰呈现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具体过程。

逻辑图,环境,技术,媒介环境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图0-3:基于科学技术发展演变的分析路径(2)基于“技术—环境—影响”动态关系的逻辑思路本文立足教育技术学,结合传播学中媒介环境学理论,形成“技术——环境——影响”(如图0-4)的动态逻辑分析思路,即新技术形成新的传播环境,在新的传播环境上变革新的实践路径,产生新的影响。本文首先从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出现及其呈现的特征入手,分析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人性化趋势;再从技术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入手,归纳有声出版物传播环境的两次变化;最后,结合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产生的不同传播环境,阐释阅读者选择的认知变革,从而在整体上揭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逻辑。图0-4:基于“技术—环境—影响”动态关系的逻辑思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J].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  新阅读. 2019(05)
[2]从个人化到社会化:播客概念的生成与演化[J]. 童云,毕丹.  中国广播. 2019(04)
[3]迁徙的声音:新传播革命语境下有声书发展的新模态[J]. 刘丹凌,傅梦婷.  出版广角. 2018(24)
[4]儿童文学有声读物呈现方式研究[J]. 金鑫荣,杨沁雯.  科技与出版. 2018(10)
[5]改革开放40年技术革新下的有声出版图景[J]. 童云,周荣庭.  出版广角. 2018(17)
[6]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有声阅读行为特征研究——以上海大学生为例[J]. 邓香莲.  图书情报知识. 2018(05)
[7]关注当代音乐史史料之二——从“中国唱片”说起[J]. 蒲方.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03)
[8]媒介化视域下的听书现象研究[J]. 宋炘悦,杨建刚.  文化与传播. 2018(04)
[9]媒介迭代下的阅读新物种[J]. 郝园园.  科技与出版. 2018(08)
[10]有声读物传播形态与模式研究[J]. 童云,周荣庭.  出版发行研究. 2018(07)

博士论文
[1]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数字阅读研究[D]. 吴瑶.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研究[D]. 赵炳翔.上海大学 2016
[3]留声机与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D]. 聂莺.山东大学 2015
[4]民国时期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研究[D]. 杜光胜.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5]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研究(1928-1949)[D]. 陈玳玮.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6]从机械复制时代到电子时代: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D]. 辛楠.扬州大学 2011
[7]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 颜士刚.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我国垂直类有声读物平台研究[D]. 屈金梦.河北大学 2019
[2]文化传播力视角下有声读物的发展策略研究[D]. 孔嘉雯.苏州大学 2018
[3]移动互联时代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 孟丹丹.河南大学 2016
[4]民国时期广播教育演进历程研究[D]. 杨晶.湖南师范大学 2016
[5]川渝电化教育史研究[D]. 黄斌.西华师范大学 2015
[6]民国时期《电影与播音》杂志研究[D]. 周娟娟.湖南师范大学 2014
[7]自主式语音播客对于英语学习者语音习得效果的研究[D]. 匙利发.重庆大学 2014
[8]新媒体时代有声读物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D]. 田莹.河南大学 2013
[9]信息技术对中国音像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詹骁.大连理工大学 2010
[10]中国电子出版探索与发展研究[D]. 黄布达.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5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535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