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特异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B细胞生物传感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3:06

  本文关键词:快速特异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B细胞生物传感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中的主要问题,目前急需发展一个新型、快速、特异和灵敏的检测食品中致病菌的方法。本课题结合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光学等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大肠杆菌0157:H7(Escherichiacoli O157:H7)为模式菌,探讨了以B细胞作为生物传感器受体元件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可能性,并研究了两种基于B细胞的生物传感器技术。1.E.coli O157:H7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了特异性表达抗E.coli O157的IgM的B细胞作为生物传感器中识别元件的生长特性和I gM的活性。用流式细胞术研究B细胞捕获不同浓度E.coli0157:H7的情况,以及B细胞与E.coli O157:H7孵育不同时间后的活力。结果显示,该B细胞具有I gM活性,当与E.coli O157:H7孵育1小时,不同浓度细菌对B细胞活力均无影响;表明该B细胞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识别元件用于构建基于细胞的生物传感器进行食源性大肠杆菌检测。2.基于化学钙离子指示剂B细胞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该试验目的是开发一个基于化学钙离子指示剂的B细胞生物传感器。当加载了Fura-2的B细胞与菌体接触后,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 BCR)介导的钙离子信号通路被激活,由此导致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在数秒内升高,高浓度钙离子与Fura-2进行结合从而导致其荧光信号的改变以报道靶标致病菌的存在。本试验中的B细胞生物传感器在30μL体系中,可以检测E. coli 0157:H7的菌体数量低至18个细胞,检测范围为102至105 CFU/mL,检测时间从样品准备到检测可在10 min左右完成。最后,用该B细胞生物传感器对非靶标致病菌和食品样品中的E. coli 0157:H7进行了检测,发现该传感器显示出了优良的特异性。3.基于遗传工程钙离子指示剂B细胞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在该试验中,使用一个遗传编码的钙离子指示剂(genetically encoded Ca2+ indicators,GECI)作为报告子,构建了一个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的B细胞生物传感器。当E. coli 0157:H7与B细胞膜表面的IgM结合时会激活BCR介导的钙离子信号通路,导致胞内钙离子浓度的瞬时增强,继而触发GECI TN-XXL的FRET发生以报告致病菌的存在。结果证实TN-XXL和基于FRET的方法构建出的B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靶标致病菌具有高灵敏性,并可以在10 min内完成检测并无需样品的前富集。这可以构建一个通过观测BCR激活而用于检测致病菌存在的通用方法,可用于检测对B细胞有特异性的致病菌。这两种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肠杆菌0157:H7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检测,为今后细胞生物传感器用于食品中大肠杆菌或其他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奠定了工作基础。
【关键词】:E.coli 0157:H7 B细胞 生物传感器 钙离子指示剂 FRE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212
【目录】:
  • 致谢7-9
  • 摘要9-11
  • Abstract11-18
  • 主要符号列表18-22
  • 1. 绪论22-50
  • 1.1 食源性致病菌22-26
  • 1.2 生物传感器26-39
  • 1.2.1 检测致病菌的不同方法26-29
  • 1.2.2 生物传感器29-39
  • 1.3 基于细胞的生物传感器39-46
  • 1.3.1 基于哺乳动物细胞的检测系统39-40
  • 1.3.2 基于细胞检测食源性致病菌40-44
  • 1.3.3 CBBs的局限性44-46
  • 1.4 本文研究对象与内容46-50
  • 1.4.1 研究对象46-47
  • 1.4.2 研究内容47-48
  • 1.4.3 研究目标48
  • 1.4.4 技术路线48-50
  • 2. B细胞和B. coli O157:H7的相互作用50-66
  • 2.1 引言50-51
  • 2.2 材料和方法51-55
  • 2.2.1 试验试剂51-52
  • 2.2.2 细胞培养和生长曲线52
  • 2.2.3 细菌菌株和培养条件52-53
  • 2.2.4 ELISA53
  • 2.2.5 B细胞对细菌捕获53
  • 2.2.6 细菌对B细胞凋亡的影响53-54
  • 2.2.7 统计学分析54-55
  • 2.3 结果55-62
  • 2.3.1 B细胞的生长55
  • 2.3.2 ELISA55-56
  • 2.3.3 B细胞对细菌的捕获56-58
  • 2.3.4 细菌对B细胞凋亡的影响58-62
  • 2.4 讨论62-64
  • 2.5 结论64-66
  • 3. 基于化学钙离子指示剂的B细胞生物传感器构建66-86
  • 3.1 引言66-70
  • 3.2 材料和方法70-74
  • 3.2.1 试验试剂70
  • 3.2.2 细胞培养条件70-71
  • 3.2.3 细菌菌株和培养条件71-72
  • 3.2.4 扫描电镜成像72
  • 3.2.5 B细胞生物传感器的制备72
  • 3.2.6 纯培养物中E.coli O157:H7的检测72-73
  • 3.2.7 牛肉样品中E.coli O157:H7的检测73
  • 3.2.8 统计学分析73-74
  • 3.3 结果74-82
  • 3.3.1 B细胞生物传感器的优化74-76
  • 3.3.2 纯培养物中E.coli O157:H7的检测76-80
  • 3.3.3 食品样品中E.coli O157:H7的检测80-82
  • 3.4 讨论82-85
  • 3.5 结论85-86
  • 4 基于遗传工程钙离子指示剂的B细胞生物传感器构建86-104
  • 4.1 引言86-89
  • 4.2 材料和方法89-93
  • 4.2.1 试验试剂89-90
  • 4.2.2 细胞培养和转染条件90
  • 4.2.3 细菌菌株和培养条件90-91
  • 4.2.4 扫描电镜成像91
  • 4.2.5 FRET试验91-92
  • 4.2.6 细菌的检测92
  • 4.2.7 统计学分析92-93
  • 4.3 结果93-99
  • 4.3.1 质粒的验证与转染93-94
  • 4.3.2 B细胞和细菌的相互作用的扫描电镜成像94-95
  • 4.3.3 受体光漂白技术对FRET的研究95-97
  • 4.3.4 细菌的检测97-99
  • 4.4 讨论99-102
  • 4.5 结论102-104
  • 5. 结论与展望104-108
  • 5.1 研究结论104-105
  • 5.2 创新点105
  • 5.3 展望105-108
  • 参考文献108-120
  • 作者简介120-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晓艳,贾莲凤;新型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J];传感器技术;2002年10期

2 何星月,刘之景;生物传感器的应用[J];物理;2003年04期

3 杜晓燕,王保珍;医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与未来[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2期

4 崔大付 ,陈翔;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Z1期

5 Alexandra Robbins;生物传感器[J];个人电脑;2003年08期

6 方卢秋;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7 施咏军,杨斌,赵亚丽;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医疗装备;2005年11期

8 周炯亮;施利春;;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耿敬章,仇农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05年01期

10 周南;;德国生物传感器会议[J];分析试验室;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筱岷;;生物传感器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任湘菱;唐芳琼;;银—金纳米复合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黄智伟;黄琛;;光纤DNA生物传感器研究动向[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姜利英;李华清;刘春秀;罗贤波;吴一戎;蔡新霞;;用于快速检测血色素的生物传感器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6 张丽华;徐志爱;董绍俊;;一种新型电化学发光乙醇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李彤;魏福祥;张玉君;孟艳丽;李磊;张静;;半乳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8 张志强;夏四清;王学江;陈玲;;环境监测新技术—生物传感器[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9 刘涛;邓洁丽;郭彩欣;张仁哲;江龙;;聚联乙炔囊泡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袁金凤;王朝瑾;;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表面材料的修饰[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5)[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莫冰;四大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3 吴琼;生物传感器迅速成长[N];中国电子报;2000年

4 何屹;新生物传感器可观测细菌生长[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毛黎;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N];科技日报;2011年

6 记者 何永晋;乌生物传感器研究硕果累累[N];科技日报;2003年

7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佳星;“火眼金睛”窥测基因调控[N];科技日报;2008年

9 汪明;2009年全球生物传感器市场有望突破40亿美元[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邹争春;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鹏;一次性电化学酒精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2 卫银银;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筑、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盛平;基于支撑双分子层膜的智能生物传感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曹淑瑞;纳米复合材料固载生物氧化酶构建高灵敏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刘咏;几种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在分析中的研究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6 王福昌;无机离子化学传感器及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陈时洪;基于纳米材料构建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张淑平;基于碳纳米管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及在农药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9 刘兴梅;基于碳纳米管的生物传感器和液/液界面离子转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薛怀国;基于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生物传感器[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新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2 徐星;拟酶生物传感器和细胞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静;基于氧化铋半导体材料生物传感器的构筑及其传感性能[D];扬州大学;2009年

4 项方献;农药残留有机磷水解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贺瑛;基于碳纳米管体修饰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吴宗方;基于新型仿生材料作为固载界面构建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丽丽;基于介孔材料的电化学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田锋;微机械微腔阵列结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表征[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9 陈国明;基于双分子层膜生物传感器的基础实验研究[D];汕头大学;2004年

10 李陈鑫;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快速特异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B细胞生物传感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365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4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