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框架、国家形象与新闻生产:《华尔街日报》的涉华报道研究(1979-2013

发布时间:2023-12-19 17:0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国家形象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过去关于美国媒体的中国形象研究,多侧重于从文本的角度探讨中国形象“是什么”,很少从“框架构成”的视角深入探悉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至于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形象的生成机制,更是凤毛麟角。 本文以《华尔街日报》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和新闻生产社会学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抽取中美建交35年以来与中国相关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领域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报道,探讨《华尔街日报》在四大议题上报道框架的差异以及由此建构的中国形象及其生成机制。 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理论基础,介绍中国形象和框架研究的现状,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分析《华尔街日报》对中国经济形象的建构。通过对中美经贸摩擦三个个案报道框架的考察,发现中国经济形象经历了经济维度的认知、意识形态与国家行为维度的认知以及国家安全维度的认知三个阶段。在经济维度认知时期,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会给美国经济带来冲击,但还不足以威胁美国的地位;在意识形态与国家行为维度的认知时期,中美经贸关系被极大地政治化了,非经济因素渗透进了经济交往领域中,中国经济形象开始出现负面观感;在国家安全维度的认知时期,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以及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扩大,中国经济被认为是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之一,中国经济形象的负面感也随之加强。 第二章探讨《华尔街日报》的中国政治形象的建构。与经济形象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不同,《华尔街日报》在民主、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这三个观察中国政治形象的维度上,普遍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缺乏民主,中国存在对宗教自由的压制情况,中国公民的言论不自由,建构出一个与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立的形象。随着人权等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逐渐边缘化,美国媒体意识形态对立的色彩越来越淡化,但是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与冲突仍在长期存在,中国政治形象的负面性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消除。 第三章考察《华尔街日报》的中国安全形象建构。在美台军售这个观察中国安全形象的维度上,“”是《华尔街日报》涉华报道的主基调。有关美台军售问题的五个个案中,力量增长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地位的威胁、对台湾民主社会的威胁论调交替出现,但美台军售问题始终能在维系中美关系的框架内解决。 第四章阐述《华尔街日报》的中国领导人形象建构。国家领导人通常被视为一国外交形象的“名片”。通过对中国四代领导人、四次访美报道的报道框架的梳理,发现中国领导人形象发生了四次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邓小平访美时期,中国领导人以“政治权威”、“务实”、“亲民”的形象出现,颠覆了美国人自1949年以来对中国领导人形象的负面看法;第二次发生在江泽民访美时期,中国领导人是“诚恳”、“亲和”的形象,但对人权议题的关注使得中国外交形象的负面因素开始呈现;第三次发生在胡锦涛访美时期,中国和平崛起,中国领导人是“谨慎”、“务虚”、“个人化色彩降低”的形象;第四次发生在习近平访美时期,中国的领导人是积极、主动、自信,开始寻求与美国平等对话的形象,中国外交形象的正面因素增加。 第五章是《华尔街日报》中国形象的生成机制分析。运用新闻生产过程影响阶层模式分析了影响中国形象及其报道框架的个人因素、媒介组织层次因素、媒介组织外部因素、社会系统因素。《华尔街日报》的中国形象是多种因素竞相作用的“合力”结果。 本文最后得出结论:一、《华尔街日报》的中国形象是负面主导的多元复杂的综合体。在中美关系不同的议题领域、不同时期,中国形象的内涵及构成也不尽相同。同一个议题在不同的领域,其建构的中国形象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二、《华尔街日报》的中国形象是个体一媒介—社会多重复杂因素互动的产物。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 涉华报道 中国形象 报道框架 新闻生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4
  • 1 绪论14-59
  • 1.1 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意义14-18
  • 1.1.1 研究背景14-16
  • 1.1.2 理论基础16-17
  • 1.1.3 研究意义17-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48
  • 1.2.1 媒介框架理论相关研究综述18-37
  • 1.2.2 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综述37-45
  • 1.2.3 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相关研究综述45-48
  • 1.3 研究设计48-59
  • 1.3.1 研究对象48-49
  • 1.3.2 研究目的49
  • 1.3.3 技术路线49-54
  • 1.3.4 研究框架54
  • 1.3.5 研究方法54-59
  • 2 中美经贸摩擦与中国经济形象建构59-98
  • 2.1 1983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报道59-68
  • 2.1.1 事件经过60
  • 2.1.2 样本选取60-61
  • 2.1.3 结果分析61-68
  • 小结68
  • 2.2 1993-1994年中美最惠国待遇之争的报道68-81
  • 2.2.1 事件经过69-70
  • 2.2.2 样本选取70-71
  • 2.2.3 结果分析71-80
  • 小结80-81
  • 2.3 2010年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报道81-93
  • 2.3.1 事件经过82-83
  • 2.3.2 样本选取83-84
  • 2.3.3 结果分析84-92
  • 小结92-93
  • 2.4 中美经贸摩擦报道与中国经济形象的变迁93-97
  • 2.4.1 报道框架的使用及变化93-94
  • 2.4.2 中国经济形象的历史变迁94-97
  • 本章小结97-98
  • 3 问题与中国形象建构98-136
  • 3.1 1的报道98-110
  • 3.1.1 事件经过98-99
  • 3.1.2 样本选取99-100
  • 3.1.3 结果分析100-109
  • 小结109-110
  • 3.2 事件的报道110-119
  • 3.2.1 事件经过110
  • 3.2.2 样本选取110-111
  • 3.2.3 结果分析111-118
  • 小结118-119
  • 3.3 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的报道119-130
  • 3.3.1 事件经过119-121
  • 3.3.2 样本选取121
  • 3.3.3 结果分析121-130
  • 小结130
  • 3.4 人权问题报道与中国政治形象的变迁130-134
  • 3.4.1 报道框架的使用及变化131-132
  • 3.4.2 中国政治形象的历史变迁132-134
  • 本章小结134-136
  • 4 美台军售与中国安全形象建构136-195
  • 4.1 1981-1982年美台军售F-X战斗机案的报道136-148
  • 4.1.1 事件经过136-139
  • 4.1.2 样本选取139-140
  • 4.1.3 结果分析140-147
  • 小结147-148
  • 4.2 1992年F-16战斗机案的报道148-159
  • 4.2.1 事件经过148-149
  • 4.2.2 样本选取149-150
  • 4.2.3 结果分析150-158
  • 小结158-159
  • 4.3 1999-2000年美台军售的报道159-172
  • 4.3.1 事件经过159-161
  • 4.3.2 样本选取161
  • 4.3.3 结果分析161-171
  • 小结171-172
  • 4.4 2001年美台军售案的报道172-180
  • 4.4.1 事件经过172-173
  • 4.4.2 样本选取173
  • 4.4.3 结果分析173-179
  • 小结179-180
  • 4.5 2010-2011年美台军售案的报道180-190
  • 4.5.1 事件经过180-181
  • 4.5.2 样本选取181-182
  • 4.5.3 分析结果182-189
  • 小结189-190
  • 4.6 美台军售问题与中国安全形象的变迁190-194
  • 4.6.1 报道框架的使用及变化190-192
  • 4.6.2 中国安全形象的历史变迁192-194
  • 本章小结194-195
  • 5 中国领导人访美与中国领导人形象建构195-241
  • 5.1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的报道195-204
  • 5.1.1 事件经过195-196
  • 5.1.2 样本选取196-197
  • 5.1.3 结果分析197-203
  • 小结203-204
  • 5.2 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的报道204-213
  • 5.2.1 事件经过204-205
  • 5.2.2 样本选取205
  • 5.2.3 结果分析205-212
  • 小结212-213
  • 5.3 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美的报道213-222
  • 5.3.1 事件经过213
  • 5.3.2 样本选取213-214
  • 5.3.3 结果分析214-221
  • 小结221-222
  • 5.4 2012年习近平副主席访美的报道222-233
  • 5.4.1 事件经过222
  • 5.4.2 样本选取222-223
  • 5.4.3 结果分析223-232
  • 小结232-233
  • 5.5 中国领导人访美报道与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变迁233-240
  • 5.5.1 报道框架的使用及变迁233-236
  • 5.5.2 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历史变迁236-240
  • 本章小结240-241
  • 6 《华尔街日报》中国形象的生成机制241-281
  • 6.1 影响报道框架形成的因素241-249
  • 6.1.1 有关报道框架形成的学说241-245
  • 6.1.2 本章分析的数据来源245-249
  • 6.2 个体意识导致对中国的认知差异249-255
  • 6.2.1 个人经历影响对中国的看法249-252
  • 6.2.2 职业认知决定涉华报道的理念252-255
  • 6.3 媒介组织的新闻常规和日常控制影响题材选择255-267
  • 6.3.1 新闻常规影响题材选择的范围255-263
  • 6.3.2 媒介机构的内部控制影响题材选择的自主性263-267
  • 6.4 媒介组织外部层次决定涉华报道的体制情境267-276
  • 6.4.1 行业现状决定涉华报道的运作空间267-272
  • 6.4.2 社会机构影响涉华报道的话语选择272-273
  • 6.4.3 政策压力影响涉华报道的倾向273-276
  • 6.5 社会系统影响涉华报道的立场276-280
  • 6.5.1 文化差异影响涉华报道的价值判断276-277
  • 6.5.2 意识形态影响涉华报道的立场277-280
  • 本章小结280-281
  • 7 结语281-290
  • 7.1 内容概述281
  • 7.2 主要发现281-287
  • 7.2.1 中国形象是负面为主的多面综合体282-286
  • 7.2.2 中国形象是个体—媒介—社会多重复杂因素互动的产物286-287
  • 7.3 创新与不足287-290
  • 致谢290-294
  • 参考文献294-304
  • 中文部分294-300
  • 英文部分300-304
  • 附录1 样本摘要304-372
  • 附录2 内容分析编码表372-375
  • 附录3 关于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现状的调查问卷375-385
  • 附录4 关于美国媒体从业人员涉华报道的访谈提纲385-386
  •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课题目录386

  本文关键词:报道框架、国家形象与新闻生产:《华尔街日报》的涉华报道研究(1979-2013),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2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xkjbs/472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3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