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基于SNA的馆藏数字资源知识聚合可视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9 16:01

  本文关键词:基于SNA的馆藏数字资源知识聚合可视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网络分析 数字图书馆资源 知识聚合 可视化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以“PB”(1PB=1024TB)为数量单位的非结构化与结构化数据伴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网舆媒体、移动通讯、电子商务等的发展正以爆炸式的扩张形态向我们涌来,传统的信息技术也随之升级,SNS(社会网络)、IM(即时通讯)、语义网、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在以“信息聚合"为显著特征的第二代互联网模式(Web2.0)1向以“有效聚合”为典型特征的新革命模式(Web3.0)2的过度进程中相继出现并不断交互融合推动着数字资源聚合的发展。在分布、异构、繁冗的数字世界中社会网络可视化以系统、关联、语义、个性化的特征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及可视化技术的双重优点在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的转化、信息组织向知识组织转化、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由整合到聚合的深入开展,社会网络可视化以清晰的社会网络关系和动态交互的可视方式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与服务在聚合层面的知识发现与挖掘、知识检索与导航、知识转移与传播、知识推荐与共享等的高效实现。本文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原理及可视化技术从知识聚合(Knowledge Aggregation,KA)角度对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Digital Library Resources,DLRs)进行知识域开发、知识网络构建及知识可视呈现,以期构建馆藏数字资源知识聚合(以下简称DLRs-KA)的社会网络可视化模型,为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深度聚合及用户知识检索、智能导航等个性化需求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为图情学者进行有关馆藏知识聚合的主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为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的纵深开发、知识组织及智能化服务的推进进而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本文以构建DLRs-KA社会网络可视化模型为目标,按照从理论基础到模型假设到实证研究的范式流程,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研究。首先,综合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大数据、知识组织、知识服务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及社会网络分析、知识聚合、知识可视化、知识组织等理论基础的阐述和馆藏数字资源知识聚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探讨本文研究主题的意义、价值和可行性,并为后文的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在分析现有的馆藏数字资源聚合可视化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及可视化的双重特性,从构建原则和机理分析两个角度对DLRs-KA社会网络可视化模型构建进行策略制定,并从框架设计和演进路径规划模型的大致蓝图,最后从知识数据层、知识网络层、知识可视层和知识应用层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DLRs-KA可视化模型进行了层级构建和分析;再次,利用Ucinet的社会网络分析功能和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功能及两款软件在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层面的交叉应用功能,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一方面,通过构建作者、机构和国家的合作知识网络体系,分析了DLRs-KA的核心作者群、核心机构群、潜在合作团体与内在合作团体;另一方面通过作者、关键词与主题词等知识资源特征关联属性的二模分析,运用关键词、主题词、学科的共现分析及期刊、关键词与主题词的共被引分析,揭示DLRs-KA的研究热点、学科主题、研究前沿和核心期刊,以为用户进行知识检索提供高质量的知识资源;此外,运用SNA的3-模分析进行了馆藏数字资源知识聚合的关联维度拓展研究,运用Citemspace的Google Map和Fish-eye功能对馆藏知识资源可视化展示进行了时空拓展呈现研究,以从纵向剖面和横向切面角度深化DLRs-KA的广度与深度,更好地实现知识检索、知识导航、知识推荐等个性化知识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最后,本文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技术的馆藏数字资源知识聚合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整篇文章的构架和内容,提出了本文在DLRs-KA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实现上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模型应用技术本身的缺陷而造成的研究不足,另一方面是未对DLRs-KA可视化结果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存在的研究缺陷并结合DLRs-KA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的领域研究动向,本文提出了有关DLRs-KA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的未来研究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35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倩;任磊;滕东兴;;基于笔式界面的交互式可视化分析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年06期

2 袁顺波;蒋定福;董文鸳;;期刊影响因子研究演进的可视化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王伟军;官思发;李亚芳;;知识共享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年01期

4 李琰;赵龙钊;李红霞;;1991—2012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发表论文可视化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9期

5 邱均平;吕红;;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网络研究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3年12期

6 侯筱蓉;赵德春;胡虹;;专利引证类型可视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7期

7 张婷;;国际核心期刊中云计算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年03期

8 刘真真;;探讨园艺植物可视化技术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3年16期

9 程业炳;;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毕晓君;李博;;基于单目标拟合度的高维多目标可视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建勇;刘俊;张鉴;迟学斌;;5·12汶川地震的可视化与分析[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C];2010年

2 张振龙;杨波;;可视化智能化机构分析与设计系统的研制[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传谆;郑新奇;邓红蒂;左玉强;苏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孙传谆;郑新奇;邓红蒂;左玉强;苏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柳辉;;基于AutoCAD的维修性人机可视化分析[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杨璐;伍蓓;杜杰丽;;IT外包决策研究回顾和模型评介——基于CiteSpaceⅡ的可视化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红纲;鲍玉斌;焦洪国;于戈;郑怀远;;维分析树导航下的可视化OLAP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舒可;新闻可视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朱美玲;近十五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洁;基于SNA的馆藏数字资源知识聚合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孙伟伟;图结构数据的可视化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6年

5 马井刚;面向复杂网络的可视化分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于江;学科领域发展状况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张勉;在线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应用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阳;微博内容的采集、分析及其可视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黄焕坤;基于微博互动的关系圈发现及其可视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10 杨宏伟;宜宾电网可视化分析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62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1162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5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