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多重感知:一种生态博物馆的路径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ty and locality, the related issues of "place" or "local feeling"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important knowledge growing point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 the field of heritage and museology, as a cultural tool of shaping "local feeling", the ecological museum has encountered the dilemma of cognitive community or country in the aspects of project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Local perception is not unique, but highly subjective and situational. Rural individuals, rural collectives, local governments and ecological museums all have a set of logical horizons to explain the place. This pluralistic local perception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and governing the plac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基金】: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G26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朝相;生态博物馆理论在贵州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0年02期
2 茹静;实现双重责任的途径——浅析生态博物馆与发展旅游[J];中国博物馆;2001年03期
3 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1年04期
4 周真刚,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5 潘英年;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启示[J];中国民族;2003年03期
6 陈建明,曹学群;关于建立上甘棠千年古村生态博物馆的调研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年01期
7 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为贵州生态博物馆创建十周年而作[J];中国博物馆;2005年02期
8 赫图安;贵州省生态博物馆群建成暨生态博物馆论坛致词[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9 马自树;在堂安生态博物馆开馆典礼及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结项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10 苏东海;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耕;;一个生态博物馆的人文取向——记独辟蹊径的北京麋鹿苑户外生态教育[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郭耕;;一个生态博物馆的人文取向——记独辟蹊径的北京麋鹿苑户外生态教育[A];海峡两岸博物馆学人与全球化的对话论文集[C];2003年
3 王京传;康红光;;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思考[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阎根齐;;建设与发展海南村(镇)生态博物馆的新模式[A];当代海南论坛’2011秋季峰会——文化体制改革与海南文化发展论文集[C];2011年
5 黄映玲;;守望家园——不仅仅是建一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6 方李莉;;文化的变迁与重构——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A];《民族遗产》(第2辑)[C];2009年
7 李嘉琪;;生态博物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挪两国政府国际文化合作成功的实例[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李波;;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贵州六枝特区梭戛生态博物馆民族与生态社会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蔡子仪;肖明艳;但文红;;贵州生态博物馆文化影响研究[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10 侯朝炜;;生态博物馆运作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之初探[A];以人为本促进科普场馆协调和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 覃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及“1+10工程”[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覃敏笑;生态博物馆“中国化”——从理念到实践[N];贵州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汪志球;生态博物馆 没有“围墙”[N];人民日报;2005年
4 字松芳;家庭生态博物馆落户诺邓古村[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张晓宇;村民热心扶助贵州隆里生态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乔欣;走近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肖静芳;生态博物馆:从梭嘎开始的中国式实践[N];中国民族报;2012年
8 陆文东;广西“1+10工程”模式在首届生态博物馆国际研讨会上受关注[N];中国文物报;2012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林文君;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的实践:讨论与反思[N];贵州民族报;2012年
1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陶静;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钟经纬;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段阳萍;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生态博物馆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姜丽;我国早期生态博物馆的得失与续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 邓慧超;安吉生态博物馆试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迪心;生态博物馆模式的语言选择及设计问题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4 方晓晓;生态博物馆在北方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谢莉;广西地区生态博物馆对当地社区的文化建设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72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37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