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的超记忆结构
发布时间:2020-03-24 23:35
【摘要】: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自建立之初就担负着保存记忆的功能,其收藏系统和展览叙事是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表征,而其跃迁式发展模型也成为十分重要的议题。课题从策展实践的角度出发,将博物馆视作一个现有的社会机制,通过考察演变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梳理由博物馆所中介的记忆和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和信息的形成和嬗变,并由此进入超文本的媒介情境中推演未来博物馆的可能形态及其所承载的公共记忆模型。本文从知识/分类、经验/日常、媒介/档案,几个相互交织的面向,以循环论证的方式展开对博物馆内在超记忆结构的考古式发掘。通过对艺造记忆的回顾,考察自我技术的档案化与记忆的博物馆化之间的关系。经由对古典时期博物馆形成历史和特点的分析,解读博物馆的核心文化构成。并由对事物的命名、分类和囤积形成的认识论,引向对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思辨,以梳理十八世纪以来以理性、秩序、公众教育等要素为特色的启蒙精神与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关系,对启蒙遗产进行的辩证性回溯,指明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内在矛盾,及其转型的内在逻辑。本文从对现、当代博物馆的研究和批判论述着手,由现存的博物馆机制内部去拆解、重组和回溯历史材料,以论证博物馆发展的问题基础和有效性。最后,通过对超文本,档案化和宇宙主义这三个部分的解析,提出超记忆结构作为博物馆跃迁的可能方向。“超记忆”是在“记忆工具”的意义上提出,其以博物馆为实践场所,是自我技术的当下实验。“超”指的是超文本结构下的无穷记忆叠积,而“记忆”是个体有意识地不断自我档案化和对无限日常的不断发现及收藏,并在超文本的层面上相互连接形成大众档案,经由超文本赛博空间展望超记忆博物馆内部的贯通可能,最终从实体博物馆走向超越个体和时空的超记忆网络,以达成精神化的实体与数码档案共同交织的超记忆博物馆。
【图文】:
观察到的事物图象化,并在脑中搭建类似于建筑的记忆场景给形象在空间中定位来辅助记忆复杂的事件和情节,以便于演说和推广。在早期佚名修辞学教科书《献给赫伦尼》中,记忆被定义为“存放创作材料的宝库,是修辞学中所有组成部分的保管员”。35西塞罗在将记忆术的发明归功于西蒙尼戴斯的同时强调视觉和空间顺序的重要性,正是敏锐地将这两者结合使得西蒙尼戴斯名垂千古:“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最完整图像的事物是那些由感官传达给我们的大脑,并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而所有感觉中最敏锐的是视觉,因此最容易保留下来。”36但是抽象的记忆如何转化成可被记录和保存的形态呢?几乎与博物馆的发展同时,十五至十六世纪出现了非常多的关于记忆术的手抄本,根据这些材料,可以发现通过将一些抽象概念(比如美德、邪恶等)形象化并配合空间和特定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物件,便可以艺术的形式将其以物质形态累积下来,“这种形象既是艺术性的、强有力的物质象征,能唤起精神含义,同时也
的种种局限和问题,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做出了各方面的批评和烈·马尔罗对博物馆也持批判的态度,,他在《无墙的博物馆》122,在博物馆将作品与其原初功能隔离开之前,在艺术作品还没欣赏之前,当时的意大利人并没有把耶稣上十字架看作是“雕埃(Cimabue)的《圣母像》(Madonna)理解为一件“绘画”作以来,博物馆在艺术创作和文化生活中太过重要,以至于“人们形中规训了我们的观看,几乎可以说是强加了一整套新的对待和态度。博物馆将社会来源剥离出艺术作品而使其“神圣化”带来的隐秘和私人性),将作品呈现为与众不同的物的形象,并取其“存在理由”(raison d’etre)。导致对待艺术的态度越来越其实是剥夺了艺术作品的功能性,以“装框”对抗“变形记”。12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60
【图文】:
观察到的事物图象化,并在脑中搭建类似于建筑的记忆场景给形象在空间中定位来辅助记忆复杂的事件和情节,以便于演说和推广。在早期佚名修辞学教科书《献给赫伦尼》中,记忆被定义为“存放创作材料的宝库,是修辞学中所有组成部分的保管员”。35西塞罗在将记忆术的发明归功于西蒙尼戴斯的同时强调视觉和空间顺序的重要性,正是敏锐地将这两者结合使得西蒙尼戴斯名垂千古:“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最完整图像的事物是那些由感官传达给我们的大脑,并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而所有感觉中最敏锐的是视觉,因此最容易保留下来。”36但是抽象的记忆如何转化成可被记录和保存的形态呢?几乎与博物馆的发展同时,十五至十六世纪出现了非常多的关于记忆术的手抄本,根据这些材料,可以发现通过将一些抽象概念(比如美德、邪恶等)形象化并配合空间和特定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物件,便可以艺术的形式将其以物质形态累积下来,“这种形象既是艺术性的、强有力的物质象征,能唤起精神含义,同时也
的种种局限和问题,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做出了各方面的批评和烈·马尔罗对博物馆也持批判的态度,,他在《无墙的博物馆》122,在博物馆将作品与其原初功能隔离开之前,在艺术作品还没欣赏之前,当时的意大利人并没有把耶稣上十字架看作是“雕埃(Cimabue)的《圣母像》(Madonna)理解为一件“绘画”作以来,博物馆在艺术创作和文化生活中太过重要,以至于“人们形中规训了我们的观看,几乎可以说是强加了一整套新的对待和态度。博物馆将社会来源剥离出艺术作品而使其“神圣化”带来的隐秘和私人性),将作品呈现为与众不同的物的形象,并取其“存在理由”(raison d’etre)。导致对待艺术的态度越来越其实是剥夺了艺术作品的功能性,以“装框”对抗“变形记”。12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6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阿红;阎真;;“超文本文学”网络出版的文本特质及其成因探讨[J];出版科学;2018年05期
2 张畅;超文本文学的阅读[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张畅;超文本文学的阅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李玉平;超文本文学:向传统文学叫板[J];文艺评论;2002年03期
5 徐文武;超文本文学及其后现代特性[J];当代文坛;2001年06期
6 郭秋孜;;“拟像”社会的超文本文学——鲍德里亚“拟像”视角下的文本解读[J];大众文艺;2012年10期
7 龚小凡;;论网络超文本的技术性民主[J];中外文论;2016年01期
8 袁诠;;超文本文学链接方式及其影响[J];文学教育(下);2007年05期
9 韩清玉;曹亚鹏;;论超文本文学的审美特征[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10 宋焱;;网络技术下文学表达的飞跃——评李洁的《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单小曦;网络文学发展的新空间[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楠;论博物馆的超记忆结构[D];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史晓兰;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韩立s
本文编号:2599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59903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