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12:07
【摘要】: 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的新方法,旨在解决领域本体在情报学及信息科学等领域内广泛应用但同时又缺少成熟有效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对其支撑的矛盾。 本文以深入分析形式概念分析用于领域本体构建的现有的四种典型方法为切入点,指出现有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源于对形式概念分析和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入,接着分别从静态层面分析了形式概念分析与本体的关系,从动态层面分析了形式概念分析与领域本体构建过程的相关性,进而系统地深层次地剖析形式概念分析与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结合机理,明确形式概念分析与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之间的结合点。然后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的新方法,从理论层面构建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模型(包括总体模型和微观模型),从操作层面细化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详细流程,最后以交通工具领域为例,对新方法的可用性进行实证。 本文的创新点是构建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新模型,提出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的新方法,在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理论上进行了创新。 本文的研究成果是明确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基本原理、阶段划分,构建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模型,并将模型具体化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具体流程。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领域本体在情报学科和相关学科各个领域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启发。
【图文】:

背景,形式,形式概念,子集


图 2.1 形式背景图示形式概念的定义定义 2.11:设 A 是对象集合 G 的一个子集,定义 f(A):={m∈M| g∈A(A 中对象共同属性的集合);相应地,设 B 是属性集合 M 的一个子集,我们定义 g(A):={g∈G| m∈(具有 B 中所有属性的对象的集合)。定义 2.12:形式背景(G, M, I)上的一个形式概念(Formal Concept)(A,B),其中 A G,B M,,且满足 f(A)=B 和 g(B)=A。我们称 A 念(A,B)的外延,B 是形式概念(A,B)的内涵。 ξ (G, M, I)表示(G, M, I)的所有形式概念的集合。概念格的定义义 2.13:若(A1,B1),(A2,B2)是某个背景(G,M,I)上的两个概念, A2(等价于 B1 B2),则我们称(A1,B1)是(A2,B2)的子概念,(A2,B

背景,概念,形式,形式概念


根据定义 2.11,一个形式背景能够用一个矩形表来表示,表的每一行是一个对象,每一列是一个属性。若 g 行 m 列的交叉处是 X,则表示对象 g 具有属性 m,如图 2.1 所示:图 2.1 形式背景图示(2)形式概念的定义定义 2.11:设 A 是对象集合 G 的一个子集,定义 f(A):={m∈M| g∈A,gIm} (A 中对象共同属性的集合);相应地,设 B 是属性集合 M 的一个子集,我们定义 g(A):={g∈G| m∈B,gIm} (具有 B 中所有属性的对象的集合)。定义 2.12:形式背景(G, M, I)上的一个形式概念(Formal Concept)是二元组(A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350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宋绍成;高俊峰;;基于概念格的Web学术信息搜索结果的二次检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2 刘萍;高慧琴;胡月红;;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情报学领域本体构建[J];图书情报知识;2012年03期

3 黄微;高俊峰;;基于概念格的Web学术信息搜索结果的二次组织[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年05期

4 刘萍;胡月红;;领域本体学习方法和技术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年01期

5 刘萍;胡月红;;基于FCA和关联规则的情报学本体构建[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云中;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俊峰;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开放存取资源组织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毛桂春;Deep Web查询结果后处理[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俊华;基于文本的半监督领域本体构建[D];吉林大学;2010年

4 付文思;基于本体的政府部门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覃萍;属性探索算法改进及本体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悦梅;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Web信息资源聚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30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630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6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