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交流美学与博物馆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05:54
【摘要】: 博物馆学相关理论的发展一直以来偏重于博物馆实务、机构管理以及建筑与藏品作为艺术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讨论。特别是在注重实效的西欧与北美博物馆界,由于博物馆文化发展的相对成熟,对博物馆社会本质的思考被文化资料使用传统造成的惯性深深牵制。博物馆机构化以来造成的“博物馆性”同其机构本身的分离使得传统博物馆代表的文化类型日趋僵化,同当代文化生活格格不入。大多数博物馆在财政、职业教育或是社会影响力与文化参与能力各个方面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危机。 本文基于“博物馆职能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建设与实现”的观点,讨论博物馆作为公共机构产生的文化上的必然性,并将博物馆机构社会职能的实现从依靠政治影响力与文化权威话语权力转移至依靠博物馆现象发生后的建设性产物上来。这种真正有益于全人类彼此了解的文化的平衡剂与文化发展的激发剂,就是对博物馆生存合理模式的比喻;同样一个重要的比喻是博物馆的观众,他们是在这个文化社保体系中无法缺席的真正的主体,博物馆仅仅是为了帮助博物馆观众经历一种有益于整合他们以往经历并帮助他们克服未来实践中困难与障碍的体验,一次真正参与意义使用的体验,对“交流”的超越性体验。 “交流美学”在本文中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的提出,意在用于描述博物馆观众通过博物馆体验应该获得的价值实现。捷克博物馆学家斯特拉夫斯基曾提出了“博物馆性”这一概念,意在帮助人们理解博物馆机构并不能覆盖“博物馆现象”的全部,博物馆是为了实现“博物馆性”而出现的场所,这个场所的产生阶段经历了政治体制的革命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其拥有了不同的实现形式,这些形式的合法程度亦彼此不同,但是它们都必须坚持提供博物馆性的某种存在表现型,这样才可能作为博物馆生存下去。本文从前博物馆时期的“收藏行为”开始,对博物馆产生的文化动机进行了重新的诠释。 对博物馆性的讨论在本文中在“交流美学”的语境下重新展开,交流美学基于将博物馆观众作为博物馆现象发生的真正主体,从而使观众与他们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博物馆服务的直接、真正对象。 本文还将正在活跃的并具有争议的文化现象放在博物馆职能可能实现形式的语境中进行讨论。从博物馆观众体验驾驭意义而非以往的被知识或意义驾驭从而得到激发与提升的角度来揭示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实现过程,并提示这种职能实现的具体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而来展示现代博物馆从观念到实体的生态多样性和未来博物馆可能的实现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6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向东;;百期《中国博物馆》“博物馆学研究”综述(上)[J];中国博物馆;2009年03期

2 刘文求;;博物馆学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博物馆;1996年04期

3 韩绍诗;;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学术活动的收获[J];中国博物馆;1992年01期

4 吴浩坤;陆建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J];中国博物馆;1987年03期

5 凌波;博物馆发展阶段刍议[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6 宋向光;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对博物馆学发展的贡献[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7 徐成淇;;博物馆理论研究面临实践的挑战[J];中国博物馆;1987年04期

8 ;坚持学术立刊 兼顾服务开放——博物馆界各方专家学者热议《中国博物馆》改版[J];中国博物馆;2009年01期

9 理智;;论“县县办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1994年02期

10 张立宪;;刍议博物馆的摄影理论研究[J];博物馆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丽;;浅析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A];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0年会暨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毛雅琴;;适应免费开放新形势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A];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0年会暨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迎接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暨“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座谈会[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2期(弘扬长城文化 致力社会和谐——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专刊”)[C];2010年

4 刘超英;;北京民办博物馆的创办与发展[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1期)[C];2009年

5 郝亚钟;;论我国博物馆的法律地位[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程京生;;浅议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发展博物馆[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7 王春艳;;博物馆的发展方向[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8 陈建宇;;对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A];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0年会暨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何桂生;;博物馆科研工作的探讨[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10 ;第一章 博物馆社会教育机构设置与岗位职责[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乐俏俏;开启认识西方博物馆的一扇明窗[N];中国文物报;2006年

2 曹兵武;博物馆发展的新动向:以北京地区为例[N];中国文物报;2008年

3 任思强邋王晓然 邓琳;私人博物馆“摘牌风波”背后[N];北京商报;2007年

4 钱益汇;关于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郑贝妮;博物馆发展呼唤高层次文博人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孙巧拙;当民营博物馆“被拆迁”[N];中国商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杨雪梅 曹玲娟;三千学者为博物馆找“活”路[N];人民日报;2010年

8 宋向光;当代民办博物馆的核心关切[N];中国文物报;2011年

9 丁福利;博物馆强化公共服务的呼唤[N];中国文物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邸铭旭;免费时代博物馆发展路在何方[N];友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阳萍;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生态博物馆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周飞强;博物馆的悖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3 薛军伟;艺术与博物馆[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4 傅玉兰;博物馆群运作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君;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艾进;中国城市遗址类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蔡祥军;基于符号编译和知识学习的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10 方华;政策和公众需求与当代英国艺术博物馆的管理[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汉娥;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再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2 侯雁;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王鹤北;交流美学与博物馆行为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阿娜尔;社会所需求的博物馆[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董丹;中日博物馆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6 赵春妹;印度独立后博物馆事业发展初探[D];吉林大学;2012年

7 胡清媛;中国博物馆艺术教育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江泓;博物馆在新兴城市中定位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少军;注意力经济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赵月;艺术授权在博物馆之应用[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39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639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