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是20世纪末在西方国家高校图书馆兴起的一种提供技术与服务无缝整合的一站式创新服务模式,并逐渐成为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她的出现,使图书馆服务理念得到了升华,从静止、被动的服务转向动态、主动的服务,进而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内涵,也满足了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共享空间代表着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其主旨为互动合作,他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整个图书馆界。而国内关于IC的理论与实践,近几年才逐渐在高校图书馆中开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概念的翻译与引进,即个案研究多,系统研究少。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国内不同地区的高校馆IC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其在服务过中的影响因子及对策,从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设计和利用提供指导。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拥有IC服务高校馆的检索,在占有翔实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网站调查法、图表分析法、用户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论文的重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不是传统的信息服务,而是强调服务模式的创新、服务环境的改善、服务项目的完善以及服务理念的改变,所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由实体层、虚体层、支持层三部分组成,但是,这些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一问题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次,要了解国内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状况,需要进行网站和实地的调查分析;同时为了了解用户的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更要进行用户调研,用户信息的全面收集及准确分析是确定IC服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正确选择信息收集方式和信息分析方法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因此,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既是本文的重点又成了本文的难点。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本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对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高校图书馆IC的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得出了大陆和港台地区IC在服务上存在的障碍和影响因素。 (2)从实体层、虚拟层及支持层构建模型出发,在实体空间硬件配备、虚拟空间软件、资源配备、以及支持空间的服务需求等支持保障方面,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在设计和构建上存在的缺陷。 (3)通过对大陆和港台高校馆IC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分析,针对其在服务时存在的障碍,提出了以后我国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58.6;G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3期
2 任树怀;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房宝金;;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实例比较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8年01期
4 成俊颖;李梅;郝群;陈超群;李莹;;复旦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调查问卷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7年07期
5 李文革;;学科化管理——高校图书馆的战略选择[J];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6 马凌云;;浅析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非技术因素[J];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03期
7 张向华;樊会霞;;基于用户需求的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体系构建[J];现代情报;2008年08期
8 张友华;高荣华;冯英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情报;2010年01期
9 冯晓娜;李志超;刘文云;;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创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1年03期
10 夏南强;陈明;;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旬玲;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翟东航;军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及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轶群;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联盟条件下的信息共享空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成俊颖;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
本文编号:
2666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66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