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中国画颜料老化色差值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6 07:29
【摘要】:中国的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宝藏之一,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标志,在国际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古老的中国画以色彩作为它的基本语汇,古人以所谓的“丹青”来指代绘画艺术,正是表明了中国画是一个色彩缤纷而绚烂的艺术世界。中国画艺术用颜料创造丰富的视觉空间,用颜色的语言与社会进行沟通并向世人传播颜色信息。 颜料带来的颜色信息是文字、线条等符号无法比拟的,它在中国画中的运用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生活、习俗、服饰、制度等各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因此中国画颜料的颜色变化问题应引起国画创作者、装裱师和保护工作者的关注。运用色度学来研究材料的老化状况是文物、档案保护界较为成熟的方法,色差是评价中国画颜料耐久性的最佳标准。 颜料的使用在我国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最古老的中国传统绘画是在湖南长沙考古发现的几幅帛画。隋唐是国画颜料发展的鼎盛时期,后趋于衰落,其专门的研究更是无人问津,现在时代呼唤对中国画颜料的关注。 中国画颜料是中国画创作的专用颜料,主要成分为着色剂(颜料发色成分,如HgS、Fe_2O_3等)、胶(虫胶、骨胶、明胶等)。中国画颜料有矿物质、植物质和化学合成三种。本文选用8种常用的国画颜料进行老化,其中矿物质颜料四种:朱砂HgS、三青CuCO_3·Cu(OH)_2、三绿Cu_2(CO_3)(OH)_2、赭石Fe_2O_3;植物质颜料三种:藤黄、胭脂和花青;化学合成颜料一种:酞青蓝。 将8种中国画颜料分别放在四种条件下进行老化实验,共120小时,每24小时测量试样色差值,结果和分析如下: 1.紫外光老化。光是在国画保存和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紫外光的危害更为严重。从实验结果来看,作为植物质颜料的藤黄耐光性较好,赭石和酞青蓝色差变化幅度较小。朱砂属于矿物质颜料,但色差变化最大,耐光性不强。由红变黑,其实是HgS在两种晶相之间的转变,红色朱砂就是α-HgS,在很低的能量下,就会转变为黑色朱砂β-HgS,这也是造成朱砂变色的原因。 2.干热老化。根据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可知:温度升高10℃,反应速度成倍增加。一方面促使国画载体材料和颜料大分子的转变,另一方面改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同时导致国画制成材料和颜料的物理破坏。结果发现,藤黄依然保持稳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264;G273.3
【图文】:

马王堆,马王堆一号汉墓,朱砂,帛画


描、平涂设色之法,人物的头、面部和以看出,作为绘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两千年以上的历史。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用线流畅而富有变化,大量使用朱砂、画面仍然色彩明丽鲜艳。[21

写意画,工笔重彩


《《《女史蔑图》》顾恺之之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馆《步荤图》》阎立本本北京故宫博物馆馆《《《历代帝王相》》阎立本本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送子天王图》》吴道子子日本本《《《捣练图》》张营营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牧马图》《照夜白图》》韩干干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对纯天然颜料的开发及以工笔重彩为重要表画形式达到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最高峰。但自从唐代诗人王维将诗人的画当中,创立了“澄怀观道,超凡脱俗”的“水墨画派”之后,泼墨主流,并与传统的工笔重彩绘画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结果中国传统绘料体系和表现技法“沦落”到民间而不登大雅之堂。传统绘画材料与成果在明清时期的损失尤为严重,大部分传统材料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武敬青;罗曦芸;耿金培;李晓玉;李秀勇;杜一平;;紫外可见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对文物颜料光致变色的评价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2年02期

2 裴继芬;李玉虎;汪娟丽;;古代壁画、彩绘显现剂应用机理和性能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费小路;刘静;王菊琳;;中国古代彩绘颜料和染料种类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胜平;基于多光谱图像的古画颜色修复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武敬青;颜料和丝织品类文物材料光致变色的分子光谱评价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何秋菊;中国古代建筑油饰彩画风化原因及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严静;中国古建油饰彩画颜料成分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魏璐;榆林地区馆藏汉代彩绘陶器的保护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巩梦婷;古文献修复中染色配纸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希言;北京地区艺术博物馆长期陈列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730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730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9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