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中国目录学成就
发布时间:2020-07-04 15:19
【摘要】: 中国20世纪目录学有了重大发展,上承传统目录学成就,又在自身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借鉴西方目录学理论与方法而发生、发展的。在此期间,传统目录学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了改造,近代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应时而生,涌现出大量的目录学家,目录学的理论有了很大发展,目录学的社会应用更加广泛,先进地区已经把目录学和信息学、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文化产业,成为现代社会经济事业的一部分。但是在取得了骄人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局限性。从历史学的视角总结这些成就和不足,分析这一世纪目录学演变的特点,不仅有利于认识中国目录学的发展规律,也有利于认识中国目录学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为揭示二十一世纪目录学的发展趋势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20世纪目录学的成就很多,全面深入总结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例如目录学的信息化转换、目录学的数据化工程等等,这些涉及到经济学、电子学领域。本课题只能够依据自己的学术条件,在概论的基础上,选择二十世纪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诸如中国二十世纪目录学成就、目录学理论、分类法等方面的成就进行重点总结。同时对于史学学科领域的目录学发展趋势进行考察与探索。内容设计为四个部分。 一、概论中国20世纪目录学主要成就 1、中国目录学事业的重大变化 表现在4个方面: 目录学事业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结合。各种类型的目录空前增长; 书目工作的标准化。由于文献分类、著录的趋同,带来了目录学领域的标准化,标准化的目录学掌握了国内大型的图书馆,深层促进了社会学术文化的发展。 目录学的学术队伍空前壮大。尤其建国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各级各类图书馆、图书资料、档案机构,普遍增加,目录学工作者的队伍壮大;目录学学术研究的机构、刊物、队伍也空前壮大。 八十年代以后,目录学与信息学、电子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结合,形成了新型的经济学领域的文化产业。 2、中国目录学理论的重大变化 贯穿20世纪全过程,中国目录学理论研究,伴随着目录学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目录学学术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传统目录学的优秀成份得到弘扬;学科目录的理论继承与发展;丛书目录的理论继承与发展。 中国目录学基础理论与发展史的系统总结。引入西方目录学理论,中国目录学理论得到丰富。尤其是书目控制、书目计量学等新学科由西方国家引进,逐渐成为我国目录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目录学的基础理论,如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目录学学科基点的讨论以及目录学的历史传承等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目录学理论研究的突出成就。 群星璀璨的目录学家和熠熠发光的目录学著作。 3、步入了中国目录学近代化的历程 以分工协作为特征的近代工业化的社会经济取代了传统的农耕经济,带来了二十纪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史局面。目录学也在近代化的历程上开始跋涉。中国目录学的近代化,主要有几方面的特征: 专科、专题目录学成为目录学发展的主流。现代学术分科越来越多,变化也越来越快,适应现代学科发展的各种专科目录、专题目录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目录学建设的主要任务,十分兴盛,越来越兴盛,这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带来的结果,也是中国目录学近代化的标志。 借鉴西方目录学,各级各类图书馆应用目录的广泛编制。 4、开始了中国目录学现代化的进程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号召,中国目录学也迈开了向现代化进军的步伐。中国目录学的现代化进程以电子工业的发展为标志,目录学领域的数据化显示了这一标志。二十世纪后三十年代,中国目录学数据化从蹒跚起步到迅猛腾飞,出现了逐步普及可喜的局面。在中国目录学现代化的进程中,目录学正在与信息学、电子学、经济学等密切结合,并且向文化产业等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层次地延伸,显示了中国目录学现代化趋势的新动向。 二、中国20世纪目录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20世纪目录学理论建树值得认真总结,众多的目录学家思想活跃,显示了多元的理论特征。可以简略划分6类,各有其代表人物和成果: 以杜定友、沈祖荣等为代表的“创新派”,主张中国无目录学,中国以前的目录学只是学术史,偏离了目录学的正常轨道。 以余嘉锡为代表的“传统派”,仍主张目录体现学术史的观点。 以姚名达、汪辟疆、王重民、程千帆为代表的“折中派”,主张吸收西方目录学理论和实践入中国目录学研究之中,目录学既体现出“簿次甲乙”的特点,又不失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 以张舜徽为代表的“校雠派”,主张目录学不应该独立成一门专科学问,而是传统校雠学的一部分。 以缪荃孙、杨守敬等为代表的“古籍派”,仍旧以目录作为反映古籍版本,介绍古籍版本的工具。而相对忽视书目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以梁启超、胡适等为代表的“实用派”,主张目录为指导读书治学之门径。并在本文中有选择的介绍了杨守敬、梁启超、王辟疆、姚名达、余嘉锡、王重民的目录学思想与成就。 三、向学科目录发展的中国20世纪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是目录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目录的学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分类法的影响。 中国近代的图书分类法。主要包括:西学东渐与图书分类法,以梁启超《西学书目表》为例;近代中国传统文献的分类,以特列“丛书”类目的《书目答问》、显示“善本”分类的私人藏书目录、显示考试类目的鬻贩目录、刘国钧分类法的特点等为例;近代中国综合文献的分类,以《古越藏书楼书目》、“十进法”以外的一些图书分类法、“杜威十进法”特点及其影响为例。中国现代的图书分类法。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开始有序进行,目录学事业和文献分类工作也不例外。这一时期主要分为:建国后至1953年的中国分类法及主要特点;1953年至文革开始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及影响;六十至七十年代我国文献分类法工作的发展;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期文献分类学的发展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及影响。 四、中国20世纪史学目录学的突出进步 中国的史学目录,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专科目录。但是,随着学科逐渐细化,近代意义的史学与古代史学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新的史学专科目录也呼之欲出。 近代的史学专科目录。主要包括:近代发见的新史料与史学目录,如甲骨文献目录、敦煌文献与史学目录等等;资产阶级史学与史学目录。 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学专科目录迅速发展。新史料的继续研究与史学专科目录;专门史研究与史学专科目录:断代史研究的专科目录;中国通史研究与史学专科目录;考古学与考古学专科目录、史志目录在新中国的发展、史学专科目录理论的发展等。 鉴于中国目录学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20世纪中国目录学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是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更便于为社会主义各项学术提供文献支持。并适应“迅速、准确地从当代文明赖以传播的大量记录积累中检索情报”的时代。在前100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目录学,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文后附有《20世纪中国目录学年表》以及主要参考文献。二者均按照出版年代进行排列。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257
本文编号:2741248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25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贺洪斌;《千顷堂书目》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吴坤艳;民国目录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陈香萍;王重民目录学研究刍议[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张婷;中国史志目录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5 王语欢;余嘉锡学术年谱[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1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74124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