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12:32
【摘要】:全民科学素质浪潮的推进使得科技博物馆和学校等的科普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天,科技博物馆以其丰富独特的展教资源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往,公众去科技博物馆参观不但可以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放松,这使得参观科技博物馆正日渐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科技博物馆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变化,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实践也在变化,包括传播过程中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化、传播媒介运用的多元化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期间结合笔者自身对科技博物馆科普教育的认知,对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活动进行要素解构,探讨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模式的构建及其今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文章的第2章主要阐述了与本文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首先是对本文所研究的科技博物馆进行概念界定,继而讨论其分类和发展历程,接着是简单的描述本文所涉及的几个理论,如学习理论的派系及其发展传承等。这个部分的工作主要是为之后的章节的展开积累资料和奠定基础。第3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先是剖析了科技博物馆的传播主体、展教内容、传播媒介等传播要素,然后是以传播学中的一些经典模式为基础,再结合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提炼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该模式着重突出观众的参与和互动、科技博物馆传播媒介的选择以及受众群体之间协作等。本文的第4章可以说是第3章的拓展和升华,阐述当前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给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针对这些机遇挑战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61
【图文】:

博物馆,专业性


开始由有形的实地场所向无形的赛博空间转变。(3)科技博物馆具有公益性,即其建立和运营首先是本着向社会公众提服务,已达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目的,其盈利经营是为了弥补运营经费以便更好的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1.2 科技博物馆的分类关于科技博物馆分类,业界和学术界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权威的系,目前较多采取的是单一指标的分类方法,即以学科界限对科技博物馆进行区分,主要应用于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类型划分,主要划分为天体、动物、地质等。有学者提出了科技博物馆的“象限分类法”2,即从多个科技博物馆进行类型划分,各个科技博物馆根据其自身的属性划入对应的中。“六分类”法就是以综合性和专业性为横坐标,产业、科技、自然为,将科技博物馆进一步细分为综合性产业博物馆、专业性产业博物馆、综科技博物馆(科技中心)、专业性的科技博物馆(科技中心)、综合性的自馆、专业性的自然博物馆等六个类型。

数量分布,博物馆,数量分布


质行动的突破点,其中的“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人以上的大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2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出要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建设一符合需求的科普场馆。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规、政策、纲要、条例,从政策保障、财政面鼓励和支持经济发展良好的省市地区建设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基础,其发展截至 2008 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数量已经达自然馆,包括地学类博物馆、生物类博物馆)287 个,占总数的 40%;科技馆 280 个,(简称行业馆)154 个,占总数的 21%。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传播者


实的传播活动远比这五个要素复杂的多,“5W”模式虽然具有很大的缺为之后一些传播模式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许多学者开始从各自的角建更为科学的人类传播模式。比如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就在拉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噪音”概念,这种噪音会造成信息的衰减和失真响传播的效果。1)互动循环模式面提到的两个模式都是单向的线性模式,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缺乏反馈与且两者的身份在传播活动中都是比较固定的,传播者就是传播者,受众也受众。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传播行为很不相符,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往往是双的,传播者在信息传出之后,受传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反馈,两息传播处于你来我往之中,从而也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身份变得模糊我们很难确定谁是传播者谁是受传者。1954 年,被誉为“传播鼻祖”的者施拉姆在 C.E.奥斯古德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我们称循环模式”(图 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旅;余杨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04期

2 王恒;科学技术博物馆发展简史[J];中国博物馆;1990年02期

3 倪杰;;博物馆教育再探——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谈起[J];中国博物馆;2006年01期

4 莫扬;苗苗;;从传播学视角探讨科技馆传播观念[J];科普研究;2007年02期

5 钱雪元;;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J];科普研究;2007年04期

6 李士;方媛媛;侯波波;;科普服务发展与新模式研究[J];科普研究;2009年01期

7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年02期

8 谢娟;尚修芹;;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J];科普研究;2009年03期

9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调研报告[J];科普研究;2009年04期

10 梁兆正;;对科技馆建设理念和建馆模式的探讨[J];科普研究;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775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775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9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