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纪早期是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对于北京的艺术品鉴藏来说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由于外敌入侵,内乱不断,促进文物从深宫大院和富家巨室流出,加上铁路建设导致大量文物出土,文物市场空前繁荣。照相术和新的印刷术的引进,促进了艺术品鉴赏和收藏知识的大众传播。展览会和博物馆的出现使得一般平民大众有机会鉴赏以往只有精英阶层才能鉴赏和收藏的艺术珍品。民初北京的书画展览会较多,一般都以筹款赈灾为目的。这些展览会不但得到北京的收藏家大力襄助,而且皇室内府还常常出借珍品。而故宫博物院的建立使得皇室内府几百年收藏的艺术珍品得以向公众开放。艺术珍品从精英阶层的私人空间走向面向大众的公共空间。二十世纪初期世界经济中心向美国移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庞大的中产阶级在美国的兴起,导致美国各地纷纷兴建博物馆。而同一时期欧洲逐渐衰落,加之又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美国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品的主要流入地。一战期间,原来在法国巴黎的著名中国古董商卢芹斋迁移到美国纽约也标志着美国成为主要的海外中国艺术品市场。二十世纪初,日本在西方的中国艺术传播中起到媒介作用。欧美很多中国艺术品鉴藏家都阅读日本《国华》期刊在二十世纪初发行的英文版。日本人冈仓天心对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中国艺术品收购起到重要作用。长期居住在北京的美国鉴藏家福开森以英文著述向欧美介绍中国的鉴藏传统。而长期居住北京的美国鉴藏家乔治·凯茨以英文著作向欧美大众介绍中国古典家具。多次在北京短暂居住的瑞典美术史学者喜龙仁更被看做二十世纪早期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集大成者,其用英文撰著的中国艺术史著作影响深远。在日本举办的两次中国古画展览和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主要展品出借者是北京的收藏家和故宫博物院,这些展览对于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起到深远影响。二十世纪早期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导致中国艺术品大量外流。最先意识到中国古代雕塑、建筑和古典家具的艺术价值的是外国鉴藏家和学者。西方自古就把雕塑视为高雅艺术,但是中国的高雅艺术只包括书法和绘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向来不重视雕塑。二十世纪早期居住在北京的外国人受到德国包豪斯学派理论的影响,意识到中国古典家具的简洁之美。德国人艾克和美国人乔治·凯茨先后写出世界上第一本和第二本关于中国家具的学术专著。陈梦家和王世襄受到艾克影响,开始收藏和研究中国古典家具。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人出国机会增加,也较多的接触到外国艺术品。长期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人刘兆慧深入研究清朝著名宫廷画家郎世宁来华前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深入理解郎世宁的绘画做出贡献。外来思潮如民族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其他的外来思潮如泛东亚主义促进了二十世纪早期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在北京和东京的举办。可惜后来泛东亚主义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利用作为殖民侵略的工具。由于二十世纪早期具备较深中国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很多,因此这一时期与北京有关联的外国鉴藏家以日本人居多,包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艺术史研究者大村西崖、《国华》主编泷精一、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主任冈仓天心等。这一时期,美国与北京与关联的鉴藏家也渐渐增多,主要包括西方第一位以收藏中国古画为主的大收藏家弗利尔、长期住在北京的福开森、二十世纪早期最重要的古董商卢芹斋以及一手建立起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史克门。欧洲在二十世纪上半期虽然遭受两次世界大战重创,但是欧洲汉学在这一时期依然受到重视。与北京与关联的欧洲鉴藏家主要包括汉学家伯希和、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集大成者喜龙仁和中国古典家具研究的开拓者艾谔风。这些人大都与北京的艺术品鉴藏家、学者、文人有过来往。这其中既有掠夺中国文物的一面,也有文化交流的一面,构成了近代文化史上一幅复杂的画卷。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9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建标;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舆论中的外交系[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2 房列曙;吴云峰;;论胡适与乾嘉考据学派[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3 岳山;;自由主义群体议政的努力——《努力周报》的创刊和停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4 李帆;刘师培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乐黛云;;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纪念杨周翰教授90冥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刘建一;李丹阳;;为吴廷康小组来华建党铺路的俄侨[J];北京党史;2011年06期
7 林辉锋;;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8 赵炬明;;高等教育研究科学化——对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一点感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9 何冠彪;北京师大图书馆所藏戴名世文集刊年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6期
10 郑师渠;;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侯德斌;农民集体成员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6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杰伟;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市场增强型行为及绩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高晓东;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潮研究(1927-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9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夏临;“爱美家”的“中国梦”[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辜陈君;首创之功,历史之谜,学科之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繁;杨浚及其著述与交游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蕾;魏代大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倩;中央美术学院藏《庆寿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张力澎;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方方;胡适的中国思想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784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78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