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图书档案论文 >

中医体质分类的文献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17:35
   目的:通过对中医体质理论起源、发展、成熟的探析,整理了自《黄帝内经》到明清时期古代医家的体质相关理论,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现代医家有关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文献,分析和比较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中医体质分类的异同,以期为中医体质分类的规范化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利用《中华医典》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有关中医体质分类的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的文献进行挖掘,将古代和现代医家有关中医体质的内涵、体质分类的标准、具体方法以及理论依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并从以上四方面内容对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的中医体质分类进行比较。结果:1.按照中医体质理论起源、发展、成熟的脉络,挖掘了自《黄帝内经》以来到明清时期共19位古代医家有关体质分类的内容,主要医家有先秦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张仲景,三国至两宋时期的王叔和、巢元方、陈直等,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李杲、朱丹溪等,明清时期的张景岳、薛雪、吴鞠通等,并对各个医家有关体质的内涵、体质分类的标准、具体方法以及理论依据进行探析、比较。2.挖掘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共24位现代医家有关体质分类的内容,按照现代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医家有20世纪70年代的王琦、匡调元,80年代的苏树蓉、母国成等,90年代的何裕民、温振英等,21世纪的林齐鸣、黄煌等,主要对各个医家有关体质的定义、体质分类的标准、具体方法和理论依据进行探析、比较。3.比较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有关体质的内涵、体质分类的标准、具体方法和理论依据可得出:就体质的定义而言,古今医家对体质概念的认识都包含了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相对于古代医家的认识,现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更加全面,不仅包含了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心理(精神、情志),而且包括了病理、代谢等内容;从体质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来看,古代医家的体质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单以阴阳或体型等为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以阴阳为分类标准的医家最多,其次是体型。而现代医家以多种要素为分类标准,分类方法较为复杂,基本上都将阴阳作为分类标准之一,再结合脏腑、气血、津液、虚实、寒热等要素共同构成体质分类标准,单以一种要素作为分类标准的医家占少数;从体质分类的理论依据来看,多数医家体质分类的理论依据来自《内经》中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伤寒论》中的相关理论。结论:通过对《黄帝内经》以来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有关中医体质分类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发现现代医家对体质的定义在古代医家认识的基础上更加微观、具体;现代医家的体质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较古代医家更为复杂,古代医家的体质分类无论单纯以阴阳分,或以阴阳的多少和比例进行分类,都单一以阴阳作为分类标准,所以,古代医家认为阴阳最能够体现整体人群的体质特点。现代医家的体质分类,则将阴阳作为分类的标准之一,并配以气血、虚实、寒热等要素,但气血、虚实、寒热等归根究底不离阴阳,可见阴阳在体质分类中的重要性;古代和现代医家体质分类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研究中医体质的重要文献,需不断深入挖掘。
【学位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29;G353.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的研究及探析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摘录
    2 研究结果
        2.1 中医体质理论的起源
        2.2 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2.3 中医体质理论的成熟
    3 讨论
        3.1 体质内涵的比较
        3.2 体质分类标准、方法及理论依据的比较
第二部分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的研究及探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摘录
    2 研究结果
        2.1 时间、医家一览表
        2.2 体质的定义
        2.3 体质的分类标准、方法及理论依据
    3 讨论
        3.1 现代医家体质定义的比较
        3.2 现代医家体质分类标准及方法的比较
        3.3 现代医家体质分类理论依据的比较
第三部分 古今医家中医体质分类的比较和讨论
    1 中医体质的定义
    2 中医体质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2.1 体质分类的标准
        2.2 体质分类的方法
    3 中医体质分类的理论依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梦奕;杨新艳;叶海勇;;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J];国医论坛;2015年06期

2 梁丽萍;张淑丽;郭峰;;中医体质浅说[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21期

3 宋红普;倪红梅;;试论《金匮要略》的体质观[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年10期

4 张佩江;;中医体质分类信息推理研究[J];中医学报;2014年08期

5 王晓鸣;王徐静;林子良;;健康儿童中医体质辨识方法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8期

6 刘卓勋;杨京华;黄振祺;;岭南地区小儿体质辨证分型初探[J];新中医;2014年05期

7 彭明德;彭英琦;;中医体质健康问题描述和体质类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1期

8 王洪彬;赵舒;崔建美;李雪青;;古医籍体质类型医案数据挖掘[J];河北中医;2013年11期

9 林湘屏;;小儿体质分类及分类标准初探[J];中医儿科杂志;2013年02期

10 冮顺奎;李雷;刘明;魏丹霞;范平;杨春艳;侯敏;;《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若干问题商榷[J];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宫晴;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的编制及2型糖尿病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晓林;易感小儿中医体质分类的临床探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陈伟燕;0~6岁儿童中医体质分段分类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5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2835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f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