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豪集团2017校园_50风始于青萍之末访我国第一本印染期刊的创始者杜燕孙先生
本文关键词:印染期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耄耋老人杜燕孙先生访谈录!";!!!!"印染史话;印染(2006No.10;风始于青萍之末;———访我国第一本印染期刊的创始者杜燕孙先生;会”,对外则用“染化研究会”的名义,将大家写的专;!";!!!!";北京朝阳区中纺里一套普通的住宅里,居住着我国现代;杜老一九一二年五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里,记
耄耋老人杜燕孙先生访谈录!"
!!!!"印染史话
印 染(2006No.10
)
风始于青萍之末
———访我国第一本印染期刊的创始者杜燕孙先生
会”,对外则用“染化研究会”的名义,将大家写的专业文章、学习心得,及翻译的教材、资料等公布出来。杜老说,陈先生不愧是教育大家,他采用不同方法和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外语、基础理论和专业是巴结上司,就能得到好处;二是团结基层技术人员和工人,通过艰苦奋斗自立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大约70年前,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用70块银圆创办起中国印染第一本专业杂志,折射出老一辈印染工程师的奋斗精神,昭示着中国印染业必然崛起的趋势。
!"
!!!!"
北京朝阳区中纺里一套普通的住宅里,居住着我国现代染整工艺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杜燕孙先生。
杜老一九一二年五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依靠叔父们资助完成学业。一九三六年,他毕业于江苏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工程系。解放前历任多家印染厂工程师,并兼任纺织高校的教授;解放后,长期担任我国纺织印染的技术领导工作,为创建新中国的印染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里,记者拜访了这位印染世纪老人。今年已94岁高寿的杜老,依然精神矍烁,双目炯炯有神,思路清晰。话题从创办中国印染业最早的杂志谈起。老先生作为亲身经历者和见证人,娓娓道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源于墙报的第一个印染专栏杜老回忆说,1931年,近代中国纺织之父张謇先生创立的南通学院聘请了因9.18事变而流亡到内地的东北大学的陈文沛博士筹办染化专业,翌年创立了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首届招收学生20余人,杜老是其中之一。1934年,陈维稷先生继任染化系主任后,十分关心和爱护学生。杜老回忆说,陈先生为人和蔼而治学严谨。针对教学内容,他利用春假带领学生进行调查实践,到江苏常州、无锡及上海的染化工厂参观。陈先生要求每个学生写心得笔记,把碰到的印染专业问题用墙报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次,陈先生看完学生的墙报后把杜老叫到自己家中,将从英国带回的教材让学生们尝试翻译。在陈维稷先生的倡导下,全班同学成立了“染化系年级
知识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并初步具备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35年秋,陈维稷先生辞职离校,但仍兼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解放后,杜老才知道,当年陈先生是受党的指派,利用亲戚关系担任爱国将领冯玉祥的秘书,秘密开展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工作。不久继任染化系主任的是早年留学日本,有着深厚化学理论基础和丰富印染实践经验的教育家诸楚卿先生。诸先生对学生们贴在教室四壁的墙报非常感兴趣,并大加鼓励。当时诸先生除了在南通任职外,还兼任上海染织同业工会主办的《染织纺周刊》的主编,在他的组织和鼓励下,南通学院首届染化系的同学,以“染化研究会”的名义在上海出版的《染织纺周刊》上开办了一个“染化”专栏。于是,1935年中国印染史上第一个专业学术专栏诞生了。这个专栏的稿源其实就是学生们贴在教室四壁的墙报内容,而积极从事专栏编辑工作的主要有三名同学:黄立、陈钧和杜燕孙。黄、陈两位时任南通学院学生刊物《杼声》的正、副主编;而杜在进入大学之前,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院专属高级工科中学染织科,有较深的专业基础。这三人在学生中是公认的佼佼者。
社会需求催生印染专业杂志诞生1936年,杜老毕业后,经诸楚卿先生的叔叔诸文绮介绍,进入了号称中国第一家机械化印染厂,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上海达丰染织厂。达丰拥有从英国进口的一流新设备及专利,但工艺和技术却相当保守和落后,决策权完全掌控在少数技术主管手中,这些情况令刚刚走上社会的杜老深感失望。那时,中国印染企业的情况均与达丰大同小异。摆在杜老和他的同学面前有两条路,一
于社会。对于这些血气方刚、抱有实业救国理想的年青人来说,
三十年代的杜燕孙先生
走第二条路是毫不犹豫的选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十九路军抗击日寇进攻上海。在上海沦陷前后,许多爱国资本家纷纷将工厂内迁,或搬到英、美、法等国的“租界”开工生产。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侵略和经济掠夺,毕业后分配到各地企业中的同学在书信来往中,萌发了普及印染知识和专业教育的念头,在诸楚卿先生的鼓励下,大家决定在开设专栏的基础上,创办中国的染化专业独立杂志,主办者就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首届毕业生的自发学术团体“染化研究会”。
70块银圆创办中国印染第一刊当时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首届大学生尚有18名同学(1人已去世),其中7名在上海工作,大家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穷学生。杜老回忆说,在达丰厂,他的月薪是15块银圆,这在当时民族危亡、时局动荡的上海也算是较高的薪水了。经商量,7名同学每人拿出了10块钱,凑起70块作为刊物的创办经费。就这样,1939年初,由诸楚卿先生牵头,以“十八罗汉”的学识和70块银圆作本钱,中国第一本由“染化研究会”主办的《染化》杂志问世了。
杜老对当年的艰苦创业感慨道,同学们的敬业精神和勤奋做事的态度,是一笔精神财富。有趣的是,在《染化》杂志创办和壮大的过程中,杂志就从来没有过办公室和编辑部。约稿和撰稿工作由18名同学共同承担,编辑工作由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在宿舍和家中完成。杜老回忆说,他的同学黄立先生是一个写作勤奋的撰稿人,几乎每期杂志的主要
55
(月刊)
印染前处理新宠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及其磺酸盐FMES
脂肪酸甲酯的乙氧基化物(FMEE)是近年新兴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无与伦比的低泡、乳化、分散、净洗功能,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纺织领域尤其是织物的精练前处理工艺更是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FMEE是18碳的脂肪酸甲酯接上不同EO数目的环氧乙烷,因为脂肪酸甲酯具有与油脂和蜡质相类似的酯基分子结构,根据相似相溶的机理,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在各种表面活性剂中是最优秀的除油、除蜡产品,根据美国洗涤协会Tom Senwelo博士发表在《国际洗涤标准专刊》上的文章,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的去油能力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倍,是三乙醇胺油酸皂的2.5倍。在除蜡方面, FMEE的除蜡能力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6倍,是三乙醇胺油酸皂的1.4倍。
FMEE具有以下特点:
1,分子式中具有酯基,类似于油脂和蜡质结构,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对油脂、矿物油和石蜡有极强的溶解和去除能力。
2,浊点在大于100℃,由于非离子的表面活性剂在浊点附近的温度具有最佳的使用性能,浊点 附近具有最低的泡沫性能和最高的净洗能力。FMEE可直接使用于高温工艺条件。
3,具有较强的分散性能,能将油、蜡、污垢等分散在工作液中,防止反沾污,因此也适用于低温条件下除油与除蜡,弥补低温导致工作液分散力下降。
FMEE在印染领域中的应用: 1,针织物的精练剂
目前针织前处理常用的是AEO系列,AEO很大的缺陷是分散性能差,在小浴比的工作液中由于油污等杂质的反沾污导致精练效果变差,毛效不均匀等缺陷,而FMEE具有极佳的除油性能同时,亦有低泡、良好的分散性,特别适用于针织物的间歇
式前处理工艺,净洗效果明显好于脂肪醇醚系列。2,化纤的低温除油剂
由于FMEE具有极佳的分散净洗性能,因此低温条件亦有优异的除油性能,适用于涤纶、氨纶等化纤织物的低温\常温除油,并可实现不排液直接染色的工艺。 3,棉纤维的除蜡剂
随着棉花价格高居不下,纱线及其所用浆料的质量则越来越差,导致坯布出现棉蜡去除不净等问题,FMEE对棉蜡去除彻底,可以用作织物除蜡剂,可有效杜绝布面蜡丝与蜡斑。
与所有非离子产品一样,FMEE耐碱性较差,为了提高其耐碱性能,将FMEE磺酸化,得到其
阴离子的磺酸盐即FMES。FMES继承了FMEE高效除油和除蜡的特点以外,磺酸化后又具有很高的耐碱性能,FMES耐100℃热碱可达50g/L,耐40℃热碱达到150g/L。
FMES适用于梭织物的强碱退浆精练前处理工艺,梭织物的前处理是比较古老的话题,看似没有新意,但是随着前处理流程越来越短,以及人们期望对片碱的使用越来越少,梭织物的前处理又成为新的挑战。
目前的梭织前处理剂多为非离子脂肪醇醚类(AEO、TX、异构醇醚)与阴离子(仲烷基磺酸钠SA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等复配,为了提高其耐碱性,继续复配磷酸酯类产品。 在以上原料中,脂肪醇醚的除蜡性能远远不够,对浆料的去除也不彻底,尤其在轧槽或水洗槽中导致浆料凝聚与反沾污。仲烷基磺酸钠由于分子量小,渗透性能很好,但是净洗性能特别是乳化力较差。LAS价格便宜但是泡沫很高、耐硬水性能很差,对水质要求较高。
与以上原料相比,FMES则是性能全面的精练原料,如耐碱性能优异,因此不需要复配磷酸酯
类产品,而磷酸酯类产品如OEP净洗力非常差,过多使用会降低毛效。FMES最大的优点是对各种浆料的退浆率高,对棉蜡去除彻底,能有效的防 止轧液槽和水洗槽中浆料与其它杂质的凝聚。
因此FMES具有低泡、耐碱、高退浆率、高毛效等诸多优点,特别适用于机织布前处理工艺。
FMEE与FMES的生产现状:
FMEE主要用到的原料是18碳硬脂酸甲酯,是石油的第一道裂化产物,因此世界范围内FMEE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喜赫石油、碧辟石油、墨菲石油等石化公司中,其中以喜赫石油的产量最大。
脂肪酸甲酯与环氧乙烷加成反应复杂,催化剂效率低反应时间漫长,尤其目标产物的转化率较低,国内对催化与合成工艺都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关键的催化工艺始终没有突破,得到的产品纯度较差,至今没有产业化。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是中国整个化工体系跟国外相比处于落后状态,从石油的炼制到最终形成精细产品,中间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差一点点,所有的环节的差距积累起来,便造成了这种现状。
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保护海洋,人人有责。
公益广告︱编辑部
印 染(2006No.10)
文章中都有他的大作(黄立先生解放后曾长期任《纺织学报》主编)。其他同学不仅自己撰稿,也在各自所在单位约稿。所有投稿均无稿酬,一经刊用,仅仅是奉送一本《染化》杂志。而杜老无论是撰稿、编辑还是管理出版等工作,都只能在每天工作12小时之后的业余时间去做。杜老说,杂志的创办和维护,都是同学们用业余时间去进行的,因为办杂志需要花精力时间,所以在本职工作上,就要比厂里的其他人做得更好,不能让周围的工厂的老板也看好《染化》杂志的影响,积极在杂志上做广告,扶持和赞助杂志的发展。
高风亮节,支援抗战
《染化》杂志办刊有三无:撰稿、投稿无稿酬;编辑、出版无报酬;登广告无回扣。杜老说,当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孤岛上海被迫做亡国奴的阴影下,我们只能拼命为民族做些实事支援抗战。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占领了上海
屈指算来,从诸楚卿先生带领杜老等一群热血青年创办“染化”专栏始,有70年了。回顾70年的风风雨雨,杜老感慨道,说起中国印染专业杂志,不能不提到陈维稷先生和诸楚卿先生。一本专业刊物的成败,首先要看办刊人的水平,他必须是有专业、有远见、有组织能力、又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学术带头人;其次是刊物的宗旨和对象,不是面对象牙塔中的少数人,而是面对在第一线从事生产和创造的人们,他们既是读者,也是撰稿“租界”,办刊三年的《染化》杂志被迫停人找岔责难。他们的精神也感动着南通刊,由70块大洋起家的杂志在三年中积和上海(学院后迁往上海)的学弟们。不蓄已达3000块大洋。这些钱经同学们少人在参加工作后,不计报酬地做校对、商协,全部汇到重庆以支持抗战。
通联、发行等工作。“染化研究会”也从当初的18人发展到后来的100多人。
风翱翔于激水之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染化》杂志在上海复刊。复刊后头三期的编辑出版工作由杜老主持。1946年,染化杂志由“染化研究会”转由诸楚卿先生发起成立的中国染化工程学会主办,由杜老的同学黄立先生主持。杜老作为一名在化学工程上颇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当时已经看到了化纤的重要作用和今后的发展,因而
三十年代创办的《染化》杂志
把注意力放到对化纤的研究上。在他的培养学术精神,促进技术进步主持下,中国第一本以介绍国际化学纤一个专业技术刊物的灵魂是什么,维技术为主的杂志《机械纤维工业》问是要培养一种科学和民主的学术精神,世,杜老成为在中国介绍和普及化纤知促进专业的技术交流和技术进步。
识的先驱者。
《染化》创刊初期,中国印染业内部解放后,杜老调到北京,先后在纺织墨守陈规的落后现象相当严重。杜老回部有关司局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担任忆道,当时就连最简单的漂染工艺配领导职务,为我国印染和化纤事业的发方,也成为资本家保密的对象。从国外展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中国科联(即进口的染料,一到工厂就被撕去商标和中国科协的前身)成立后,对我国原有的标识,被编成号码,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编社会团体进行整顿和重新登记,原来的号的含义。在印染投料时,掌握配方的纺织学会、染化工程学会及原棉研究会技术权贵故弄玄虚,例如150克的染料,等学术团体,并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故意分成几次让工人称重后投放,目的《染化》杂志所刊载的内容也统一并入就是不让基层技术人员和技术工掌握《纺织学报》。
技术。
针对这种情况,杜老和他的同学们通过翻译国外资料和收集各地的实践范例,整理了大量的实用工艺配方,陆续在杂志上刊登,受到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拥护,也动摇了少数技术权贵赖以自傲的基础。在较短的时间里,《染化》成为中国印染业最受欢迎的刊物,印数达到了每期一千册,这在当时杜燕孙先生近影
的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数字。许多
(2004年10月摄于北京寓所)
56
人,还是刊物当之无愧的裁判;另外,就是要有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编辑队伍。此三点,是办好任何专业刊物的不二法门。杜老说,陈维稷先生曾经把刊物的社会效益归结为两点,一是普及,二是提高。好的专业刊物,一定要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它的受众,要在普及文化和知识上下功夫,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受众的水平。也一定要把高水平的发明创造介绍给大家,把高水平的东西普及下去,使普及和提高相辅相成。
先秦年代,有楚人宋玉在“风赋”中云:“风始于青蘋之末”。正是杜老70多年前开创的我国现代染整工业的清新遒劲之风,历经沧桑巨变,而今已“飘忽淜滂,激飏熛怒”,成为横贯全球的中国纺织印染业之“雄风”。
(本刊特约记者陆慕寒供稿)
陈维稷(1902-1984),我国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达33年之久,在建立纺织工业完整教育体系,领导制定纺织科技发展规划,推进纺织科技进步,支持棉花良种培育,建立和健全纤维检验机构,发展纺织出版事业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又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组织者和主要领导人,曾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和《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等重要著作,是我国纺织界与科技界一位深受尊敬的领导人和专家、学者。
诸楚卿(1897-1992),,染整专家、教育家。早期致力于染整生产技术工作,后长期从事纺织品染整高等教育,
1954年评为二级教授,1984年退休。为我国染整工业的开拓、发展和纺织染整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很大成绩。诸楚卿于30年代筹组中国染化工程学会,先后担任该学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监事,还曾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
笔耕文化传播(http://www.bigengculture.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50风始于青萍之末访我国第一本印染期刊的创始者杜燕孙先生等内容。
12
下载地址:50风始于青萍之末访我国第一本印染期刊的创始者杜燕孙先生.Doc
【】最新搜索
风始于青萍之末访我国第一本印染期刊的创始者杜燕孙先生
2010年7月自考毛邓三复习要记的资料25
《底盘构造、原理与拆装工艺》教学大纲
matlab数学实验作业_图文04
34施工临时用电方案计算书
禽类养殖技术手册
我与XX银行共成长47
结业作业-XXX(成长的美丽)
关于区角活动的原则再思考
57深度分销案例
本文关键词:印染期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bhzz/21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