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本文关键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5年第1期第20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TSINGHUAUNIVERSITY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1 2005Vol.20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树立的文明观
赵甲明
(清华大学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4)
摘 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要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实现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重要的文明保证或文化支撑,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传统工业文明; 新文明观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5)01-0001-05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思想。这个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也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
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如果进一步对这个科学发展观进行文化思考,那么,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内涵着一种新文明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批评,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因此,落实这个科学发展观,需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观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具有新的世界文明的普遍意义;但是,全面、协调、
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落实到各个国家和民族,又必然要和各自国情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特色的新的发展观和文明观。本文拟主要分析中国在由“非持续性发展”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全社会树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明观的必要性。
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不但签署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的《21世纪议
①程》和《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而且忠实
履行会议承诺。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①参见联合国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国家环境保护局译.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3年版。
收稿日期:2004-08-20
作者简介:赵甲明(1947- ),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关键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bhzz/23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