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部投稿
本文关键词:云南社会科学杂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杂志
云南社会科学杂志社投稿
主管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内统一刊号:53-1001/C
国际标准刊号:1000-8691
杂志咨询:点击在线咨询
杂志人气:326票
上期杂志: 物理教学
下期杂志: 红蕾:故事宝库(上旬)
云南社会科学杂志社/杂志简介《云南社会科学》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于1981年5月创刊。其较强的学术性、理论性以及可读性一贯为学界所目。主要栏目设政治、哲学、经济、社会、宗教、历史、文学等主要栏目。明确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的。
本刊的鲜明特点是:发表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学术综述等新成果。特别突出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立足云南,,面向全国,注重现实。努力对当代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回答,把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奉献给读者。倡导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选用具有真知灼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证周密、讲究章辞、符合语法的学术文章。
《云南社会科学》编发的文章先后不断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在学术界影响大、权威性强的报刊全文转载、复印和摘要发表。曾多次荣获省级和国家级奖项,其中较突出的有:1992、1993、1994年编发文章各有一篇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92年以来连续入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96 “金誉杯”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评奖活动中荣获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和云南省一级社科期刊的光荣称号。历获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优秀成果编辑奖、优秀栏目编辑奖、优秀文章编辑一、二、三等奖、优秀理论文章编辑奖、文化精品工程优秀作品编辑奖等奖项。目前已被国家权威机构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来源期刊”。 云南社会科学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云南社会科学栏目设置主要栏目:民族学与人类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与文化学。 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杂志社投稿须知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
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
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云南社会科学》论文发表范例
0.基于虚拟水角度的云南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虚拟水是以"虚拟"的形式概括的产品中"看不见"的水,是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循环经济资源化原则,可将虚拟水理论应用于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实践中,使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联为一体,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互补与平衡。
1.后现代媒介时期文本转变探究
文学文本在后现代媒介时期悄然转化,由文本走向了超文本。超文本对传统文本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超越:其一,非线形的文本结构对传统文本线性结构的超越;其二,读者地位得以提升,读者参与创作;其三,传统的阐释观念发生变革。超文本在兴起的同时推动了图像化时代的来临,文学走向了图像社会的边缘。
2.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叙事模式研究
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中基本呈现四种叙事模式:其一是贼寇祸乱模式,将农民战争视为匪寇,这种自古代农民战争历史剧以来的叙事模式在抗战的环境下又有新的含义;其二是豪杰之士拯救模式,将农民起义视为忠臣、豪士替天行道、重整朝纲的行为;其三是昏君失德模式,由于君王的昏庸而导致革命的失败;其四是亢龙有悔模式,主要出现在抗战后期中共...
3.变文写卷的应用形态论析
变文是敦煌遗书发现的作品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变文写卷的抄写格式、抄写内容、抄写人及同卷内容关联性等要素表明,并非所有的抄卷都是讲唱的底本,有一些只是讲唱僧记诵唱词内容的习抄本,还有一些是与敦煌学郎教学相关的读本。可见,变文诸写卷之间的文献差异,以及同卷各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尽管政府和金融机构做了大量扶持工作,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云南省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无论是支持力度还是创新服务都有待加强,需要从机构、企业、产业、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等方面共同加强建设,从而建立健全的投融资体系,破解文化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5.传统生计的制度保障研究——以侗族稻作梯田建构为例
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当地的梯田建设制度,不仅维护了稻作梯田的规范使用,避免了使用权、所有权的纠纷,而...
6.明代士大夫“好名”探析
明中后期,士大夫"好名"现象日盛,名实不符、沽名钓誉、门户党争、空谈"好名"者比比皆是。其"好名"动机和缘由,除了儒家立身扬名的传统熏染外,主要是士大夫出于私利和意气,以及考选制度的败坏。对于士大夫"好名",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皇帝普遍厌恶"好名",并以此作为拒谏理由;明代舆论对浅薄"好名"基本否定;朝臣以"好名"作为攻...
7.论北宋维护边防安全的法律措施——以宋辽关系为背景
北宋时期,中央加强了对辽边防建设中的立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严格保密制度,严防奸细,同时制定了禁越法和严密的沿边捕盗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北宋的国防安全,使得沿边防务有法可循、有令可依。而随着宋辽关系的变化,北宋对维护边防安全的措施也作了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8.辛亥革命时期云南军都督府的民族政策
辛亥革命后,云南成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在其颁布的布告和纲要中提出了"中国各族一体"的民族政策,在当时既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地方民族政策,更是一项在国家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内涵问题。云南军都督府还针对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提出了"中国各民族构造一体之国家"的理念,对后来"中华民族多元...
9.宗族在近代社会中的控制作用——以晚清湖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在晚清湖南社会,宗族通过建祠修谱,管理族内民众,维护封建纲常和伦理道德,维持地方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成为与地方政府官员共同管理地方事务的基层力量。处在晚清社会中的湖南宗族在时局的变化下,和团练、保甲等相结合,通过所掌握的宗族权力,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控制地方社会的责任。
中国论文网致力于学术杂志信息整理收录和投稿,本站非云南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部官方网站,查询稿件的朋友可以直接联系杂志社的编辑部。
本文地址:
本文关键词:云南社会科学杂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bhzz/4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