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_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简介
本文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简介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学科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1978年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室,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进入21世纪以来,该学科通过体制创新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该学科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为系处级学术研究单位,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被批准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为龙头,以哲学与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史等七个硕士点为支撑的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科群,目前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全国性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基地、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重点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科研体制创新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9年获得了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得了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文明和谐先锋号”的称号,2010年被教育部评审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基础设施
中心下设科学哲学研究室、技术哲学与STS研究室、科学思想史研究室、《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编辑部等子机构。具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总面积1300余平方米,其中图书馆有中文藏书2.7万余册,外文藏书1万余册;长期订购中外报刊近200种。中心配备有现代化教学科研设施设备,资产总值500多万元。依托中心的“科学技术哲学网”专业学术网站,全面启动图书信息远程检索系统,面向国内外提供资料查阅服务,初步建成了全国高校同类学科藏书最多的图书资料中心之一。
学术研究
中心在近20年的发展中,持续坚持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以前沿理论为导向,引领国内科学哲学的发展方向。形成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社会科学哲学等主要方向。2000年以来,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1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1800多万元,重点建设经费1700多万元;设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教材系列”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译丛”三套丛书。累计出版著作、教材、译著7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9篇,《哲学研究》38篇;有20余篇研究报告被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采纳;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其中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山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这些研究领域和成果既反映出国内这些研究方向的前沿性,也反映了国际这些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并初步实现了国际对话,形成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中心长期致力于“语境论科学哲学”的研究和建构,“十一五”期间发表了以《“语境”研究纲领与科学哲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为代表的系列研究论文,出版了以《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为代表的系列研究著作,初步形成了山西大学科学哲学研究的风格。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指出,30年来,科学哲学领域形成的新的研究纲领或理论创新体系有两个,山西大学郭贵春教授的“语境论的科学哲学”为其中之一,“走向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的主张,是中国科学哲学“新的研究纲领与范式的开拓”。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2006年中国哲学年鉴》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述评”,对语境论思想之于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意义进行了专门介绍和阐释。《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以“语境论的科学哲学研究纲领”为题,对郭贵春教授作了专访。《2009年中国哲学年鉴》以“科学哲学发展方向的探索”为题,对郭贵春教授的语境论思想作了重点介绍。郭贵春教授以“语境论”为核心思想的《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辩护》一书,于2006年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社会服务方面,中心直接面对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对“东北科技发展战略”和“中西部资源开发”进行了重点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智力支持。100余万字的《山西科技史》对山西古代至现代的科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挖掘与整理。“我国科研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推动学科均衡发展完善基金资助模式”等系列研究咨询报告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性智力支持。
科研团队
中心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科研学术队伍,2005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目前科研团队校内成员共24名,学科背景包括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理科专业和哲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团队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生占95.8%,全部具有半年以上国外研究经历。团队成员中目前拥有:教育部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高级咨询机构首届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
与此同时,在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平台上,聘用了校外专兼职研究人员28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等机构。专兼职结合达到了优化组合,适于组成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团体,形成比较紧密的合作研究网络,发挥出中心的整体优势。
人才培养
中心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从研究生班、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2000年以来累计培养各类博士后13人,博士生110名、硕士生294名,各类在职申请学位班学员74名;毕业生多次获得山西省优秀学位论文奖,其中殷杰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中心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了《科学技术哲学概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研究生专用教材,前者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的研究生教材《科学哲学教程》获得了“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
学术交流
中心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牛津大学等国内外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机构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青年教师、优秀博士研究生提供半年以上出国学习访问机会,每年派出2—3名青年教师出国学习,2005年以来,共派出28名学者分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访问学习;积极承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近10年举办和协办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会议30余次;设立了“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论坛”,2005年以来邀请国内外学者30余人次来中心访问讲学,作学术报告70余次。
中心举办了“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邀请到了国内各科学技术哲学学位点的博士研究生140余名参加大会发言,各学位点专家20余名应邀作为大会评委,是科学技术哲学界一次空前的学术盛会,为推动国内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nd/21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