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主体意识 当好新闻记者
本文关键词:新闻记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发表 > 增强主体意识 当好新闻记者
增强主体意识 当好新闻记者
发布日期: 2017-02-08 发布:
2008年第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新闻采编是记者一种兼具认识和实践双重性质的活动,是作为采编主体的记者对作为采编客体的新闻事实进行认识和反映的过程。主体意识的强弱是衡量一名记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论文网
一
人的主体性突出表现在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上。独立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只有具有独立人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能动性则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积极地实施自己的行为,不仅能够适应而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能动性表现为自觉性、自动性、积极性。因此,在任何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都必定客观地存在着主体性,只是主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闻采编活动也不例外。
在新闻采编活动中,记者的主体意识强弱与否,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采编活动的成败,并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发挥主体性,这不仅是记者作为哲学上一般意义上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决定的,也是记者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特殊职业的基本要求。记者的主体意识强,往往意味着对采编行为负责、积极、主动、有创造性。
对于整个记者队伍而言,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的是社会责任感、独立人格和职业精神的弱化,带来的是盲目服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可能严重影响媒体教化引导和舆论监督等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
也许有人会认为强调记者主体性的发挥可能导致主观随意性的膨胀,从而导致记者违背客观规律和新闻规律。这是一种误区,实际上主体性并不会导致主观随意性的产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的是主体在尊重客体属性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独立自主性和自觉能动性。而主观随意性则是不顾客体属性和客观规律,完全从主体自身的属性和需求出发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当主体性过度或盲目发挥,走向了极端,超越了客体属性和客观规律时才会导致主观随意性。
二
记者增强主体意识,就要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充分发挥独立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一、要追求真实、揭示真相。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追求真实、揭示真相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但很多时候,记者所看到的事实或现场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事实真相却掩盖在表象的背后或深处。这时,主体性的发挥显得尤其重要。
有一年秋天,常德市冬季农业开发现场会在某县召开,笔者随会采访。进入该县境内,只见国道两边堆了绵延十多公里的火土灰,蔚为壮观。该县负责人大谈县里抓冬季农业开发如何主动扎实,农民积极性高涨,以致于烧制的火土灰连田边都堆不下,只好堆到公路两边来了。我心存疑惑。第二天,我特意跑到那段公路上去了解真实情况,正好碰见不少农民正在把火土灰运离公路。他们骂骂咧咧地告诉我,为了迎接现场会,干部强迫他们把积在屋旁和田边的火土灰全部运到公路边堆放,会议结束后又要他们运走。原来是地方干部为了搞形式而不惜劳民伤财假造的现场。
二、要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记者经常会碰到被对方邀请前往采访的情况。这种采访,对方通常已经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预设了主题,设计好了现场,甚至连稿子都有现成的。但这样任人摆布的采访却最容易出问题,甚至陷进圈套和陷阱。
2001年,笔者根据市人大的安排去一个山村采访村委会换届选举。选举现场有几百个农民参加投票,很是热闹。陪同的县乡人大的负责人和村支书介绍说,现在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了,所以全村的选民基本上都来了。接受采访的几个农民也都是这样说的。趁摄像拍摄画面的功夫,我随便找几个人问了一下,结果他们告诉我,今天参加投票的人可以得到10元钱和一条毛巾,他们中间很多人走老远的山路就是冲这个来的。
三、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首先是不能轻易相信别人提供的情况和得出的结论。过于相信别人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实质上就是抑制或放弃了自己主体性的发挥。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湖北省随县被评为“大寨县”,中央和省级媒体纷纷对随县的经验予以推介。但这个县的粮食总产增加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却减少了。新华社记者胡烈斌深入基层,几乎走遍了所有公社,调查研究了一个多月,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写出了“贫穷的大寨县”内参稿。
记者要坚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即使是来自于权威渠道的信息与结论也要有勇气进行质疑。要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著名记者艾丰极力提倡独立思考,他最忌讳把记者称为笔杆子,没有头脑,别人怎么说,就怎么记。他把自己的新闻作品集命名为《思考的笔》,就是希望记者都学会思考。
三
记者增强主体意识,还要在新闻采编活动中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这就意味着要有骨气和气节。坚守独立人格,是记者主体意识增强的最高境界,标志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原则立场,以及对良知、社会、人民和历史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坚守独立人格,就意味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意味着记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是不畏风险,不盲目屈从于权威,敢于坚持科学,坚持真理,坚持揭示真相,即使身处逆境也坚定不移。
2003年2月19日《南方日报》刊登了《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一稿。就在这篇报道刊发的前一天下午,新华社已经发出通稿,报道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非典的病源是衣原体。但广东省的大多数专家不同意这个结论。《南方日报》的记者获悉后,毅然冒着风险独家推出了这篇报道。后来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其次是不能屈于权势、威胁和利诱。
如果记者在权势和暴力的压力下屈服,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迷失,必将导致记者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丧失和职业道德的沦丧,导致媒体社会职能的弱化。1978年,新华社如果屈从于“两个凡是”的观点,屈从于个别领导人的权势,就不可能及时播发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报道。
再次是不能盲目唯上是从,更不能谄媚迎合、依权附势。不唯上、不盲从并非否定媒体的喉舌功能,做党和政府的喉舌也不等于成为某个官员和部门的工具。即使是履行喉舌功能,也要主动、积极、有创造性,而不是机械地、僵化地、被动地去履行。正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说:“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作者单位:常德市广播电视局)
栏目责编:狄 青
在线服务
本文关键词:新闻记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2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nd/24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