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中国的出版社到底是在干嘛?
本文关键词:中国出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老子在天涯 楼主
2006-04-01 02:05
我做所谓的编辑也已经有二年多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感觉自己不像编辑,像是一个校对。平时都是做引进版的书。所以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像个编辑,到底什么才叫编辑呢?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连编辑资格证书的初级都没考过,也即是说,在理论上,我不具备编辑的资格,可是我名义上又是编辑。但是呢,我干的又是校对的活。
印刷我不懂。什么书应该用什么纸我不懂。怎么样自己制作书我不懂,怎么样策划先是我不懂。真的,我什么都不懂。可是这样的人,还在出版社里呆着。
我这是干什么呢?
上面的只是一点小疑问。真正的问题是下面的这个。
平时一直很关注图书市场。有什么书畅销,只要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基本上都知道一些。与此同时,也对出版那些书的出版社充满了景仰之情,觉得这些出版社真牛,怎么总能做出这些畅销书来呢?
比如春风文艺,比如长江文艺,比如中信,比如机械工业,比如吉林科技。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在跟朋友的聊天中,我发现好多书其实都不是这些出版社原创的。这些书只不过是用了这些出版社书号而已。这令我大跌眼镜,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榜样。因为,同样的好书,可能一下在这个出版社出,一下又跑那个出版社去了。
而在背后的呢,全部是文化公司。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但是,他们却是看不见的。
现在感觉,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跟文化公司合作,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最简单最没有创意的,就是卖书号了。再好一点的,就是分担成本,一人一半,再者,就是文化公司负责前期的工作,出版社发行一部分或者全发行。不过全发行的肯定少。一般是主渠道由出版社发,二渠道由文化公司自己发。还有的就是合作出版。一本书的审稿由文化公司与出版社共同合作,一起决定出版与否,并且共同分担一切风险。
这是不是就是出版业的现状呢?
既然这样,我想问一下,那些尸位素餐的出版社,你们到底在干嘛?为什么不长进一些呢?
为什么总是落在文化公司的后面呢?
人人都说文化公司反应快,那为什么你就不能快呢?
人人都说文化公司会策划,可是你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做呢?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你们就显得那么弱智呢?
只看楼主
老子在天涯 楼主
2006-04-01 02:08
1楼
为什么会有上面的话,是因为下面的贴:
我是北京同道新文图书公司的编辑李正华,如果你有好的书稿,欢迎跟我联系。
▲我们出版过的书稿有《华为真相》、《德隆内幕》、《说不尽的红楼梦》、《像绅士一样生活》等
还有那本关于阿里巴巴的书,竟然也是文化公司做的。
还有王石的自传,什么道路与梦想,也是文化公司做的。
这些,都在击碎我对这些出版社的理想印象。
天涯流浪汉
2006-04-01 12:04
2楼
出版社、文化公司;新华书店、二渠道经销商,互相利用、互相帮助,关键时刻呢,还会互相出卖:构成了我国畸形出版体制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国企有哪些毛病?为什么国企搞不好(垄断性国企除外)?这样的问题也同样适用于出版社。国企的问题,出版社一应俱全;国企没有的问题,出版社也有。
出版社必须有“爸爸”,这个“爸爸”是跟着出版社负连带责任的,所以管儿子很严。没有全民性质的大机构作“爸爸”,是不许成立出版社的。(《出版管理条例》)所以出版社可以着不许出,那不能出,但是万一出了事呢,也有“爸爸”给抗着。顺便说一声,如果“爸爸”抗不住,也会牺牲儿子。
除了“亲爸爸”,出版社还有一个“干爸爸”,就是各级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他随时都会告诉出版社该怎么办。“干儿子”不老实,“干爸爸”也会收拾他。如果仔细研究,还会发现,这个“干爸爸”还不是最权威的,最厉害的应该是出版社的“爷爷”,大名叫做“宣传部”。
卖书是会赚钱的。所以出版行业会吸引资金进入,于是以策划出版为业的文化公司诞生了。只不过不像出版社那样有厉害的爸爸、干爸爸、干爷爷,而且出版社的这些亲人还经常出来打击文化公司这个“野孩子”。但是野孩子会撒野,还是慢慢长大了。
顶大神。
亲爱的哈利
2006-04-01 15:07
3楼
楼主的这种疑问与迷思,我在两年前也有过,特别是跟<没有任何借口>的老板和湖南万卷(艺文书业)老板不多的接触,让我大为震撼.还有那一个个名震书业但我无缘交流的民营大佬的身影,让我不由的肃然起敬啊!如果把出版社与民营出版商比做朝廷国军和在野绿林的话,中国出版业真的值得书就一部“书业水浒“了.
(当然咯,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一是民营出版从业人员恐怕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出版社的人数了;二是民营书商的硬软装备已经远比某些出版社高级,还有产值与贡献等,都无法喻作当年的梁山108好汉和朝廷万千大军)
客观地说,国有出版社作为全民事业单位,他在文化传播和公众受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而民营书商也多数只是把目光聚焦在了畅销财经\教辅书和一些有价值的常销人文书上,但是在全社会都在追逐利润的今天,在产业经济商品社会的大环境下,出版社与出版业到底会去向何方呢.纵然国有改制,未来的出版业又会是怎样一种大洗牌的局面呢.在现行根本体制下,完全放开出版禁令,自由登记出版企业只能是个乐观的憧憬,我看国退民进\出版社一边固守意识形态领域一边与民资全面合作,结成利益联盟,形成集团作战优势倒是必然的.兴许再过多些年,类似于“某家作坊公司一口气买掉了N家出版社“的新闻就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了哈哈~~所以我死前要立下遗嘱,届时我的子孙后裔中一定要有人去搞出版哈哈~
老子在天涯 楼主
2006-04-03 09:38
4楼
这是在出版业版看到的两篇比较长的对主贴的回复,谢谢!
蓝荷1979
2006-04-03 15:34
5楼
出版社搞不好的原因不外乎体制和领导决策,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灵活的机制,没有一个拥有现代管理理念、有魄力的领导者,这个出版社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一蹶不振。举个例子,几年前我们社(我还没来,听说的)还效益很好,员工安居乐业,没几年的工夫就负债累累,经营困难,机构臃肿,半数干活的人养活更多闲置人员,负担非常重,甚至编辑加工费都要拖欠个两三年。这样的出版社已经没有能力去应付市场竞争和风险了,所以只能选择更多的与出版公司合作的方式才能维持生存,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年轻人混在其中是最无奈最绝望的,待遇低,没关系没经验没前途,想杀出一条血路谈何容易。
反正看着出版社日渐衰落,社将不社,我是心痛外加担忧,真希望有个人能带领我们走出困境,毕竟我们的底子曾经很好。
不及芙蓉
2006-04-03 16:19
6楼
与楼上同感。我们也混乱得比较典型,转制手续办得很顺利,拿到的优惠条件也很多,然而在企业管理和经营运作上却难以真正的落实,喊口号多于做实事。其实领导有一些新的想法是不错,但是总是因为程序的限制或多余的担心(事业单位的保守)不能坚持下去。我们每半月有一次市场调查报告会,编辑、装帧、发行都要一起调查一起谈,起初大家是很认真的去做调查,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去发掘新的东西,但是调到后来,发现可以操作的东西上面根本不批,总是要你无休止的继续调查。
我也希望能有一个人能带着我们走出这样混乱的状态,但是对我们来说,很难了……
tbeam
2006-04-03 20:25
7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祝愿大家至少都有个良好的小环境!
白屿
2006-04-03 20:52
8楼
楼主的困惑或许是许多我们这样进出版社不久(2年以内)的年轻编辑所共有的。我们对出版业界及本出版社的了解还不深入,对于许多老编辑的怪事困惑不已,可是在我们并不能掌握整个发展大方向的时候我们很无奈。我们很想做出些什么,左右受阻。说实话,现在中国的文化事业改革的方向根本不明确。大多数人也是得过且过。
夏岚馨
2006-04-03 22:47
9楼
全程策划才有挑战:)
yuwenchengdu
2006-04-04 00:10
10楼
整天坐办公室的人是根本不可能了解市场及整个行业的(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现在的库存压力,回款压力,书店的销售压力都很大,国家如果不出台扶植文化产业的政策(如像信息产业一样减免税收),那么书店的经营困难就会直接导致出版社的困难.这与其它流通行业和制造行业是非常相似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倒闭一批,注销一批,被并购一批,留下一批.
著名作家郑渊洁打算等个人出版放开后,就全部自己干.那时一些有名有实力的作家将成为超级大富翁.而编辑们,呵呵,不懂市场的编辑早晚会被淘汰掉(或者成为职业校对).
纯编辑这个工作,说实话,含金量不大.一个完全不懂编辑的人培训几个月照样可以胜任.人家郑渊洁的儿子(小学毕业),既是策划又是经纪人还是编辑(主编),多强啊!
yuwenchengdu
2006-04-04 00:23
11楼
“全能型”人才推动图书营销职业化
今天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加速着现代出版的成熟。时下的出版竞争早已不再是一城一地的拼抢与争夺,而是全新的出版理念、独特的营销策略、广泛的营销网络连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抗衡。当营销能力日益成为出版部门之间彰显实力、提升品质的重要内容,业内对于图书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的探索便日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无论从图书编辑出版还是从发行的角度看,注重并实践图书营销实务,已成为整个出版界备受重视的课题。
书业亟需营销职业化
从目前整个出版业的营销状况看,一个完善的、高品质的市场营销体系还远没有形成。营销概念的模糊更是制约我们行业营销水平提升的瓶颈。所谓市场营销,按约定俗成的解释,是指通过交换过程实现对需求的预期、管理和满足。由这个概念,业内分析专家得出结论:“图书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市场运作过程”。然而,大多数出版社至今依旧将“营销”等同于“销售”、甚至混同于“宣传”。在机构设置上,或在总编室内开辟一项宣传职能,负责全社的图书宣传策划,而由于宣传人员往往游离于图书编辑出版和发行销售之外,宣传策划多数流于表层的形式和肤浅,而难以达到领导者设立这一职能预期的效果。更多的情况是对发行部提出促销要求,将“发行部”作为“营销部”来使用,由于无法界定营销与销售之间本质的不同,在销售状况不好的形势下,常常听到编辑与发行人员之间的互相责难。
图书营销是一个专业化要求极高的职业,如果将之作为一个专业部门,它将不仅是有效沟通编辑部门与销售部门的桥梁,而且通过其对于进入出版流程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的科学分析,能使出版资源实现最合理的整合和最为有效的利用,进而使出版社迅疾调整方向,取得竞争优势。为此,发达国家的出版业均将营销部门的工作作为整个出版社的重心。在美国,出版社通常均设有权力在所有编辑部门之上的营销部,另外再设立一个销售部门。而对于营销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则更是求之若渴、不惜重金。相比之下,我国的出版单位很少有专门的图书营销部,特别是总编室或发行部人员兼负营销工作的现象,已与现代意义上的出版营销理念相去甚远。因而,加强图书营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加快图书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之朝着职业化道路的方向发展已迫在眉睫。
什么样的人才胜任图书营销
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有其独特的属性,体现在图书的市场营销上,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营销不尽相同。除共性的要求外,图书营销人员还应具备如下个性化的职业素质:
浑厚的知识底蕴和读书人的感觉。图书营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信息、选题、组稿、编辑等一系列出版流程。图书营销的专业特点,使得对其从业人员的知识铺排相对需求宽大,如果狭窄,其业务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出版的文化产业特征,要求它的职业人士必须具备浑厚的知识底蕴。对于图书营销人士而言,知识底蕴就是一种底气,是其职业修养的一个底座,它不仅仅是出版业务知识的深入钻研,更多是侧重于多类项知识所带来的触类旁通,因而,它的造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营销人员时刻将自己作为专业读书人士,不断学习、不断补充、不断进取,不断完善,持之以恒,集腋成裘,锻造出站立在时代文化前沿把握当下文化发展脉动的能力。如果底蕴这个底座单薄,则营销人士的职业承重力便会十分孱弱,将使其在运作选题和驾驭市场的潜在力量方面明显处于低位。这种低位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选题操作横向上的范围短小和纵向上的深度缺乏,使专业营销人士在营销起点便处于劣势,最终影响到其整个营销过程的能量张力。
专业的营销知识体系和研究人的水平。专业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系统全面的营销知识结构,在较为扎实地掌握基本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对于行业发展状况、出版社自身情况、产品知识和信息、行业政策及其运行情况等均有较为明晰的认知。此外,对于诸如对渠道的看法、对终端的认识、整合营销、营销价值链、战略区域市场等新兴课题和学派知识,也有独到敏锐的眼光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营销工作带入到由就业──专业──卓越的职业人健康发展之最佳状态。
缜密的思维体系和敏锐的市场感觉。营销人员活跃在书业市场的一线,对图书产品的市场信息包括重大举措、恶性竞争、新品上市、需求现状等信息往往先知先觉。因而,思维的敏捷性和市场的敏锐性是专业营销人士的基本功,即具有对于繁复、杂乱、无序信息的整合、梳理、分析、判断能力。例如能通过对于同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的横向对比,准确预测出该类图书的未来发展走势;通过对某一地区市场份额的纵向比较,科学推演出该地区的市场承受力和日后的市场需求;通过对渠道一段时期以来对不同品种的发货速度、产品覆盖率、结算周期等数据的分析,合理概括出当下图书市场的长销品种和需求热点,等等。营销的职业化特征,要求其从业人员站在较编辑、发行人员更高的层面上有所突破,要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敏捷的现场判断,还要有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和释疑解惑的前瞻才能。
正如出版专业研究人士分析指出的那样,图书专业营销人员,是“全能型”高素质的出版人才,他不仅熟悉出版学、发行学、市场营销学、图书学、传播学,而且了解美学、心理学和统计学,除策划能力外,还具备对出版发行各环节技术力量的整合能力,及对营销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实施能力。培育这样的人才,是出版业增加自身能量、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必由之路,而这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院校的培育,更需要各出版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
来源:中华读书报
yuwenchengdu
2006-04-04 00:30
12楼
关于图书营销
陆本瑞
图书营销,是新旧两种经济体制转型的产物。过去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出版社只管出书,书店只管发行,上下游之间,仅仅是一种
“出版物所有权转移”的关系。现在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出版
工作者摒弃了“发行发行,发了就行”的运作习性,逐渐跨越传统的
经营模式,开始向新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转变,通过图书的选题策
划,市场调查,广告创意,舆论造势,并采取各种促销手段,扩大出
版物在市场的占有率,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提升出版企业的形象。
出版界曾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出版社几乎没有营销,在1000种
图书里面才有一本像样的营销。”这样的评估似依据不足,难免有失
偏颇。因为全国年出书十二三万种,按千分之一的比例计算,每年也
就有一百二三十种图书搞营销,其成绩可谓不小。特别应当指出的是,
衡量营销成绩的大小,不能以图书的种数为依据,这是因为书籍不同
于一般的消费性商品,它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投入长期营销所必
需的大幅度的广告支出,去促销单一的产品。一般商品的经营重点不
在品种或品牌的更新,而是不断变换其营销策略,扩大现有商品的市
场占有率。比如家用电器或电脑等产品,在做出自己的品牌之后,主
要是靠它的科技投入,在产品性能的转型和质量的提升上,去创造产
品第二销售生命期。而出版物在年出十几万种的情况下,不可能对每
一种图书产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去实现畅销的目的。目前出版
社在营销策划中,借助于书报刊和广播电视对重点图书进行舆论广告
的造势,其运作空间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还记得在出版界炒得沸沸扬扬的那本《学习的革命》,凭借强大
的宣传攻势和商业炒作的手段,创造了一本书行销数百万册的奇迹,
并给传统的图书发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冷静过后再思考,这本
言过其实的书在煽起一阵盲目购书风之后,却很难继续成为市场的卖
点。据说,此书销售不到3个月,已受到冷遇。由此可见,要取得营销
的成功,首要的问题在于书籍本身的质量要过得硬,宣传要恰如其分。
一本缺乏内在质量和可读性的书,就算在促销造势上获得了成功,也
只能畅销一时,而无法长期、永续的畅销下去。
增强创意,当然是图书营销成功的基本要素,但创意必须建立在
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巧言令色,哗众取宠,否则就不能正确引导
读者的消费,激发图书市场的活力。据传英国小说家毛姆,为自己的
一本小说促销,别出心裁地在一家大报上刊登一则征婚广告,佯称自
己是个年轻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找到具有毛姆《×××》小说
中女主角气质与个性的女性为妻。毛姆的这一奇招,最终使作品的销
售出现了奇迹。对于这样一则粗俗浅薄的、且带有明显欺骗性的虚假
广告,被我国一家有影响的出版专业报居然作为“经典案例”予以大
事宣扬,真是匪夷所思。看来对于图书营销工作的认识不但有待提高,
而且在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方面更有加强的必要了。
来源:光明日报
五色非洲菊
2006-04-04 11:09
13楼
是呢,楼上各位说的太对了。身为出版社的编辑,每天都在担忧出版社的前景发展。想离开这一行,毕竟做了很多年了,又舍不得。继续做下去又看不到前程啊
童_子
2006-04-06 14:10
15楼
等到放开个人出版的时候,我就可以自己制作自己的童话诗集了````就不用买书号了~是吗
一直觉得中国的出版体制很奇怪,即使呆了这么久,还是觉得奇怪.国外似乎没有这样的约束的.
5N
2006-04-24 17:35
16楼
在下也混在文化公司,伺候着出版社的大爷,准确地说,伺候着这狗娘养的新闻出版制度。
从前有人一听说文化公司,就从门缝里看人。我们的编辑确实不属于哪一门派,我们是在杀人与被杀中练习功夫,我们瞄准的是北美、西欧和日韩的出版理念和操作方式,在选题策划上也向其借鉴。
我们的选题策划人,英文必须无障碍阅读。对国内十之八九的书,我们只是看一下其序言和目录,因为这样就可以立判高下。
每一个选题方向的编辑必须穷尽性了解该类选题的国内图书,而且要想方设法了解国外的相关图书,必须把自己打造成这方面的学者。有个出版社的朋友,刚从学校毕业,做一套育儿的书。我同他聊,发现他对育儿一无所知。你说,他的总编是不是一个白痴。
我们是找对的作者,不是像出版社的大爷都找作家。其实,再牛的作家也不可能什么选题都写得好。比如,请王蒙写教子的书,他绝对不如卢勤,甚至不如一个用心的母亲。找对的,而不是找贵的,这也有效地节省了组稿成本。
我也偶去出版社转悠。一次在某社,听他们压着嗓子在讨论什么,于是,我故作不经意地仔细聆听,原来是说市上一个领导不小心扭了脚,商量着去看望,果然,不一会儿并有一个中年的胖女编来到社长室,像是告密一样,向社长报告她所了解到的惊人新闻:市上某领导脚扭了。社长“镇静”地说,这儿有客人,呆会儿安排就是了。
他娘的,羡慕啊!上午10点了,偌大的编辑部都没有几个鬼,下午基本上就没人了。
要理论概括一下,一般出版社与优秀文化公司的不同,这就是20年前众多国企屡败屡战的亏损,一旦姓“私”了,就开始赚钱了。体制使然。
由于新闻出版是XXX的最后保垒,所以,出版社的大爷,我羡慕你们呀!至少你们这一代人躺着吃白饭是没问题的。
真希望八国联军早点杀进来!
行者51
2006-04-24 18:17
17楼
说实话,出版这一行是没有前途的,看看你们知道的出版社,有几家是上市公司??
欢迎到我的网站看看
欢迎常常来我的
他们的
2006-04-24 21:57
18楼
呵呵,楼上的一下子就把所有人打死了。是做广告吧?
上市一定就好吗?
不及芙蓉
2006-04-25 09:22
19楼
谁知道上市以后的事儿呢~~~我们集团嚷了很久了,全部人员做观望状。
柳残醉
2006-04-27 21:08
20楼
我左瞧瞧,右看看。。。哈哈^_^
鹰翼下的枫
2006-04-29 17:46
21楼
我们社马上改革,希望摆脱现在半死不活的状态
本文关键词:中国出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nd/249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