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府回应社会关切能力的路径-时政撷英-理论频道-中工网
201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第三方评估报告。去年年末,我省也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评估。透过两份报告,可以看到,近年来各级行政机关已日益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但同时仍存在着“内容空洞化”、“平台单一化”、“回应模式化”等现象,使得回应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而且引发了更多的质疑和不信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为改善这些问题,亟须提升政府回应社会关切的能力。
一、提高法定回应主体的综合能力
社会关切可以理解为群众在某些时段某些区域对某些社会具体问题的热切关注。社会关切往往通过社会舆论形式表现。根据对以往政府回应欠佳事件的分析,政府法定回应主体缺乏合理有效的回应和处置能力是导致政府回应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社会关切根据诉求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重大社会关切和一般社会关切。通常情况,一般社会关切由新闻发言人或其他负责人来回应,重大关切一般则要求相关政府部门“一把手”亲自回应。通常,新闻发言人回应社会关切能力的“短板”是政策把握能力和解疑释惑能力。相关政府部门的“一把手”主要缺乏的是舆情研判能力和回应引导能力。为此,建议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要把提高政策把握能力、舆情研判能力、解疑释惑能力和回应引导能力等内容纳入公务员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同时,新闻发言人和政府相关部门“一把手”要经常到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学会说群众语言,从而提高回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构建无缝对接的两个回应平台
回应平台是政府进行回应行为的必备要件。2015年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新闻发布会仍是当前政府回应社会关切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式。2016年1月公布的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对于重大事件、突发事故的新闻信息的传播,民众更信任传统媒体。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在回应社会关切时仍要继续重视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热线电话等现实平台。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线上线下的立体式的社会关切形态已在我国呈现。各级政府在回应社会关切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官方的微信公共账号、微博等虚拟平台凝聚受众广泛、互动快捷的优势。应对重大危机时,各级政府要力争做到虚拟平台和现实平台的无缝对接、网上网下共同发力。
三、建立健全政府回应的长效机制
以往实践表明,系统化的应对机制是有效提升政府回应社会关切效果的保证。为此,亟须形成刚性的政府回应机制。
一是健全舆情收集和研判机制,密切关注重要政务舆情,,及时敏锐捕捉外界对政府工作的疑虑、误解,加强分析研判和调查处理,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予以回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二是健全主动发布机制,定期有序地发布重要政府信息及热点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分类分级回应机制,可以根据社会关切的性质、影响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回应主体、时间和手段。一般的社会关切,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解答即可;重大的社会关切,由专门的发言人先做出回应,然后再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具体回应。四是建立健全会商联席会议机制,针对重大社会关切,主管部门可邀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媒体、专家参会,会上对社会关切的内容进行议决、交办、反馈,会后进行督查。另外,为了保障以上回应制度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建立问责机制和奖励机制。将回应效果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回应不力者进行定期曝光、严厉问责,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政府应对能力。(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编号:30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zb/3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