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把头对齐设备的设计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1-08-19 18:07
在现有复烤加工模式下,对于加工烟叶大小统一的要求已经逐步体现,特别是随着分切工艺普遍得到认可,选用分切工艺的复烤企业逐渐增加,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凸显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前端人工铺把工序人工成本费用较高,分切控制精度不准确等。所以本课题选用烟叶把头对齐设备为研究方向,代替人工铺把工序,减少人工成本及设备投资成本,提高后续分切工艺的分切精度,为之后复烤均质化加工打下来料均匀的加工基础。课题通过一系列实验论证,取得较好成果,有效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并保证了分切精度,形成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分切前端设备、烟叶把头对齐设备。
【文章来源】:机械管理开发. 2020,35(11)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人工摆把输送机(单位:mm)
在装置边缘装设辅助输送同步皮带,避免在烟叶把头被振动至装置边缘挡板时因摩擦力作用导致的烟叶传输位置偏斜,保证烟叶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与输送带垂直。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横向采用同步皮带让烟叶向前继续输送,纵向采用振动输送装置让烟叶向辅助输送同步皮带方向输送,同时结合辅助输送同步皮带,形成烟叶在输送过程中受皮带机向前输送力的同时也受到振动装置垂直皮带输送机向辅助输送皮带方向的力,得到把烟叶受力运动至辅助输送同步皮带,且烟叶把头紧贴辅助输送同步皮带且一直垂直于皮带并持续向前传输的结果。采样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烟叶进行试验后,将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长度制作为2 000 mm、宽度制作为1 000 mm,其中振动装置有效长度为1 200 mm,辅助传输同步皮带与振动装置同步制作为1 200 mm,以满足大部分烟叶在传输过程中能达到的把头对齐效果。图3 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左视图(单位:mm)
图2 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俯视图(单位:mm)爬坡输送机如图4所示,连接于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后端,主要作用是为适应不同场地、设备的高度变化,由于烟叶质量及含水特性,提升传输过程很容易导致经过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把头对齐后的烟叶位置发生变化,导致进入分切工序达不到精度要求。所以为保持烟叶把头的对齐,通过试验验证得出,斜角为21°,输送速度为0.22 m/s的爬坡输送机适用于大部分经对把头对齐后的烟叶,对烟叶提升传输过程中位置变化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烟叶工业分级与精细化分类在打叶复烤均质化加工中的应用[J]. 田栾栾,殷美荣,瞿磊,李建荣,温亚东,鲁勇,史永刚,杨开伟,张千子,夏峰,王翔飞,贾蔚.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0)
[2]分切加工方式对打叶复烤烟叶质量的影响[J]. 杨洋,杨雨波,欧明毅,王建民,许洪庆,吴有祥,潘俊闽,李瑞丽.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3)
本文编号:3351887
【文章来源】:机械管理开发. 2020,35(11)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人工摆把输送机(单位:mm)
在装置边缘装设辅助输送同步皮带,避免在烟叶把头被振动至装置边缘挡板时因摩擦力作用导致的烟叶传输位置偏斜,保证烟叶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与输送带垂直。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横向采用同步皮带让烟叶向前继续输送,纵向采用振动输送装置让烟叶向辅助输送同步皮带方向输送,同时结合辅助输送同步皮带,形成烟叶在输送过程中受皮带机向前输送力的同时也受到振动装置垂直皮带输送机向辅助输送皮带方向的力,得到把烟叶受力运动至辅助输送同步皮带,且烟叶把头紧贴辅助输送同步皮带且一直垂直于皮带并持续向前传输的结果。采样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烟叶进行试验后,将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长度制作为2 000 mm、宽度制作为1 000 mm,其中振动装置有效长度为1 200 mm,辅助传输同步皮带与振动装置同步制作为1 200 mm,以满足大部分烟叶在传输过程中能达到的把头对齐效果。图3 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左视图(单位:mm)
图2 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俯视图(单位:mm)爬坡输送机如图4所示,连接于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后端,主要作用是为适应不同场地、设备的高度变化,由于烟叶质量及含水特性,提升传输过程很容易导致经过自动振动对齐整理输送机把头对齐后的烟叶位置发生变化,导致进入分切工序达不到精度要求。所以为保持烟叶把头的对齐,通过试验验证得出,斜角为21°,输送速度为0.22 m/s的爬坡输送机适用于大部分经对把头对齐后的烟叶,对烟叶提升传输过程中位置变化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烟叶工业分级与精细化分类在打叶复烤均质化加工中的应用[J]. 田栾栾,殷美荣,瞿磊,李建荣,温亚东,鲁勇,史永刚,杨开伟,张千子,夏峰,王翔飞,贾蔚.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0)
[2]分切加工方式对打叶复烤烟叶质量的影响[J]. 杨洋,杨雨波,欧明毅,王建民,许洪庆,吴有祥,潘俊闽,李瑞丽.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3)
本文编号:3351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zb/33518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