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民国旗袍流行的细节、规律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1-09-30 07:55
  旗袍是民国女装的代表性款式,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为近现代国内外所广泛认可和接受。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托,引入"走向读者"、"期待视界"、"空白召唤"等学理,从大众审美的角度阐释民国旗袍在设计细节、流行规律以及流行意义上是如何被接受和建构的,以期为新时代中华服饰文化弘扬传播及华服创新设计提供借鉴思路。 

【文章来源】: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0,33(06)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民国旗袍流行的细节、规律及意义


民国时期旗袍实物中的曲线变化

曲线,旗袍,造型


通过梳理传世实物不难发现,民国时期的旗袍廓形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即从宽衣直线向窄衣曲线演变中(图5)。此外,1937年上海出版发行的以描绘女性生活风尚为主的《沙乐美》画刊刊载《旗袍的成功发展史》专页,详尽描述了1930年至1936年间旗袍随时代潮流更迭产生的造型演变(图6),指出旗袍的流行与接受得益于其“质、色、式”的不断流动和变化,女性通过“质料轻厚的判明,颜色花样的选择,以及式样做法的变化”,制作出各自欢喜的旗袍[11]。因此设计细节的流动与演变,不仅是女性身体解放下的服饰革命,契合了女性的审美经验,更是民国旗袍广泛流行而不衰的重要规律。3 流行的意义:“空白召唤”与旗袍雅俗共赏及海外传播

旗袍


旗袍的发明与流行,历史性地打破了这一服饰传统,突破了数千年来中国服饰的政治性附加,不仅在设计上对女性身体大松绑,实现设计自由,在美学上也通过不同穿着者对旗袍文化韵味的不同诠释及展示,腾出更多“空白”空间和结构。面对同一流行,不同阶级及场景下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促使旗袍的流行凸显出模糊性的特征。这种模糊性使得服装风格在雅俗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民国影星元勋宣景琳女士曾说:“最适于中国妇女的服装,还得算是旗袍,旗袍可以说是最普遍而绝无阶级的平等服装,即便是出席盛宴,也不会有人指责你不体面,在家里下灶烧饭,也没有人说你过于奢华。”[13]旗袍的“留白”和“模糊性”体现了其雅俗共融的流行特性,使其成为女性广为接受的服饰形制,也因此具有了“永存于时代的特性”,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从民国遗留的摄影及画作中,随处可见女性着旗袍的身影,如《文华》1933年刊出一组女性生活场景,五位不同体态的女性穿着各式旗袍,或在壁炉旁读书,或在火炉旁工作(图7)。“空白召唤”下旗袍流行在民国后期还突破了中和西的藩篱,建构出来的东方风韵逐渐被西方女性所接受和推崇,引起国外的小姐太太们极大兴趣。“尤其在美国,时髦小姐已有很多穿在身上,而世界电影之都的‘好莱坞’,一般电影红明星,更不肯落于人后,竞相采用,而且别出心裁,式样各殊”。在法国,“中国小姐的旗袍,也很风行一时,长及足踝,领圈装置钮扣,而尤以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女士的衣着作为他们的蓝本,做成新装了。因为她们公认极具东方的美,且非常简便朴素,美观和大方。”[14]1946年《新闻周报》描绘中国旗袍流行法国:“各大时装店,现在竭力创造新式妇女衣装大都参酌旗袍直垂式样。”此外,民国旗袍还盛行于英国、日本等国家。旗袍足够开放的结构,为女性带来了极大的改良空间,其极大的包容性跨越了文化和民族的差异,实现旗袍本土文化及时尚流行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上海漫画》中的旗袍与改良(1928——1930年)[J]. 龚建培.  服装学报. 2019(01)
[2]修正服制条例草案的制定与比较研究[J]. 张竞琼,刘梦醒.  丝绸. 2019(01)



本文编号:3415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zb/3415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5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