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的非遗保护与“无法”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湖北英山缠花技艺为例

发布时间:2024-06-02 14:45
  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创新非遗传承和保护机制的重要现实议题。英山缠花历史悠久,艺术独特,广泛流传于鄂、闽、台地区,但其传承与发展也遭遇人才、技术和平台等瓶颈,需要探索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策略,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提供思路和技术解决方案。通过田野调查、口述访谈、数据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应借助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有法"的技艺传承,探索科学而有效的传承路径;注重绿色健康的发展方向,加入健康型防尘防水可循环利用材料进行"无法"的创新,拓展缠花乡村到城市、作品变商品的可持续性传承策略,这一技术与平台的路径亦能为其他非遗传承提供借鉴。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3缠绣结合案例

图3缠绣结合案例

设计本无定律,亦理解为“无法”的设计,“无法”的设计是建立在“有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创意设计[9],是基于设计实践的沉淀和储备,以及熟能生巧之后的游刃有余。“无法的设计”往往会自动“涌现出设计的新秩序和规律”。如图3所示,此款服装中银鹤图案的设计特点是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巧妙对接....


图1缠花发展状况

图1缠花发展状况

英山缠花起源于宋代,北宋诗人宋祁的诗词《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中“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是较早对英山缠花的文字描述;在英山县志和湖北地方志中亦有“端午佩戴缠花”的相关习俗记载。以近百年美术发展历程,结合缠花传承人口述资料整理分析英山缠花的发展状况,可分为....


图2非遗缠花市场分布与统计

图2非遗缠花市场分布与统计

第四阶段,是缠花技艺传承瓶颈期和坚守期。始于21世纪初,缠花历经了约20年的抢救性保护与传承瓶颈期。由于科技带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速发展,传统民间缠花习俗也逐渐被简化,缠花再度濒临消失的边缘。根据英山县文化部门的田野调查数据显示,民间制作英山缠花的手艺人仅剩10余名,而且平均年龄在....


图4基础唇形及变化

图4基础唇形及变化

缠花造型中基础纸形为唇形,依照简单的唇形纸样可变化出无数形态各异的造型,此谓“同形异变”,即从“有法”到“无法”的设计。如图4所示,以基础唇形为原型,可分别进行唇形的左右宽度缩放或上下长度的缩放,或者边缘曲线的自由变化,再将变化的形式进行组合,可制作百合花、小雏菊、荷花、牡丹、梅....



本文编号:3987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sscizb/3987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0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