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审稿 >

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16-11-12 12:49

  本文关键词: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介绍

1)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简介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空间环境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国家载人航天急需的专门人才。1991年根据国家教委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更名为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2008年被批准为国防特色重点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飞行器环境工程理论与试验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至今已为国家培养9届近150名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分配到国家航天和国防部门、相关高等院校,部分已经成为单位业务骨干或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国防和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专业是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级学科下设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飞行器设计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今后的发展规划是:以航天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工作,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使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再上新台阶,为高素质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优越的教学保障条件。突出航天及国防特色,拓宽科研领域,跟踪学科前沿,出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通过科研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科专业整体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航天专业研究、设计型人才,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航天专业技术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航天环境模拟及控制、飞行器动力学设计与仿真、飞行器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振动抑制、空间碎片环境下的安全防护等研究设计工作;也可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利用、振动试验分析、工程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技术开发工作。

本专业按宽口径模式设置相应课程,着重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增强素质。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现代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本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设置相当数量的相关领域的课程,以期学生能够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

本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工科数学分析、代数与几何、大学英语(或大学俄语,大学日语)、工程图学(CAD)、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弹性力学基础、结构动力学、航天器多体系统动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飞行器结构环境效应分析、空间环境、航天器热控制技术、飞行器结构强度分析等,同时还开设有10余门自主创新训练课程。

2)师资情况

本专业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实验技术人员2人(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1名)。

作为学科学术带头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均投身教学第一线,承担着课程教学、实验项目开发、教材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等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作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本学科制定了后续五年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总方针,即稳定现有师资队伍,不断补充高素质人才,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通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知名学者、教学带头人

庞宝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国防科工局空间碎片专家组防护工作组副组长、国际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防护组成员和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强度与环境》、《航天器环境工程》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固体力学和空间环境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空间环境效应与对策研究,超高速撞击动力学,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并完成国防基础科研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组织建设由原科工委投资建设的哈工大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研究中心,该中心作为我国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地面模拟实验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先进的实验设施和研究条件。

赵阳教授,现任航天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航天器系统动力学、控制与一体化仿真技术,碰撞动力学及试验模态测试技术等,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航天总公司项目十余项,其中一项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自然类)三等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国防发明专利3项。

4)教学、科研成就简介

空间环境模拟是研究航天器所经历的各类空间环境的环境效应及检验在该环境下航天器可靠性的工程技术。航天器能否成功发射、准确入轨、在轨正常工作及安全返回,取决于航天器的可靠性。而检验航天器可靠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对环境效应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航天器在地面进行充分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通过环境模拟试验发现隐患、改进设计、提高航天器的可靠性。为使学生能更好适应未来国防和航天领域的工作,本专业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成了能满足实际工程应用需求的大型实验设备,现有空间综合环境实验室、空间振动环境实验室、生命保障实验室和高速撞击研究中心。

 

本专业所在学科教师重视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与国家航天领域发展规划密切结合,承担了一批与国家航空航天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中有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备部装备预先研究计划、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及国防预研及型号研制横向协作课题,年均科研经费过千万。这些项目涵盖了航天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型号研制各个不同层面的前沿问题,全面提升了本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多名教师参与哈工大小卫星的开发研制工作,为哈工大小卫星的研制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锻炼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5)学生培养特色,读研就业情况

依托科研优势,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从第一学期至第七学期均开设创新训练课程,有10余门创新训练课程供学生选择。从大三开始实行导师制,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团队意识和科研素质。本学科95%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都来自于指导教师的实际科研课题,使学生能紧密结合科研工作,长见识、练才能,对实际工作有所认识、有所思索,造就了本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

立足航天与国防,形成鲜明的航天、国防特色

本专业从创办之始,就立足航天与国防,学生培养一直定位于为国防军工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形成鲜明的航天国防特色,根据国家航空航天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为学生创造了学习航天专业知识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知识面宽广,专业精深,,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能够适应国家航空航天部门对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

本专业将卫星、飞船、空间站、运载火箭、导弹等空间飞行器作为重点对象,围绕提高空间环境下航天器安全运行可靠性需求,将复杂航天器系统动力学设计与分析、航天器热控制技术、航天材料与航天器结构空间环境效应模拟与控制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所培养的毕业生数学力学基础扎实、工程应用背景明确,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有60%以上可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国内著名的航空航天及兵器科研生产单位。


  本文关键词: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zy/172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8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