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审稿 >

【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4300字】

发布时间:2017-04-09 07:05

  本文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xx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环境变化、事件处理和利益集团的博弈的推动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于20xx年出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趋同,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发展历程 发展动力 博弈

20xx年x月x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xx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我国会计专家、学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心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的一种公共选择过程并最终上升为一种政治化的程序,体现为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实施会产生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利益相关者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所以,只要存在利益相关者利益上的差别,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倾向和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就必然存在。

1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1978-19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使得原有的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的缺点日益暴露,不同所有制和部门的企业之间由于各种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报表格式不同,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给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进行贷款分析、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等均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也及时认识到:会计改革已成必然,只有使会计管理体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从19xx年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并于19xx年开始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学会还组织翻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供国内会计专家学者研究使用。19xx年财政部提出了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设想。19xx年x月x日我国财政部正式设立了专门研究会计准则制订工作的"会计准则组,并召开会计工作座谈会拟定我国会计改革纲要,在正式发布的会计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会计准则,改革会计核算制度"。19xx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准则草案,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的意见,19xx年x月,以财政部部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了第一项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

2会计准则具体化阶段(1992-20xx年)

19xx年x月制定了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之后,19xx年我国财政部开始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研究工作,19xx年x月x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我国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后的几年陆续颁布了债务重组、会计差错更正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无形资产、租赁准则等16个具体会计准则,而且在这16 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大量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布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防止出现制度空当,我国在发布和实施会计准则的同时,还不断地制定、修改会计制度,20xx年还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协调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而形成了国际上少有的"准则" 和"制度"并行的会计规则结构。

3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20xx-20xx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以国际化策略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20xx年x月正式加入WTO,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的会计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共识,《 企业会计准则》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合经济和会计的发展,与后来颁布的《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不一致。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迫切。但由于我国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IAS,同时又要为经济的国际化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同时兼顾我国自身特色的渐进式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制订策略。

4会计准则体系构建阶段(20xx年以来)

20xx年x月x日财政部向外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20xx年x月x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于20xx年x月x日在上市公司试行。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则类似于《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的填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做出示范性指导。至此,我国终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趋同,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及法律环境,对部分经济事项或交易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展思考

1环境变化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基础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由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主要是由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来推动的,而不是经实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布的会计准则是一种应急措施,基本准则的建立是为了与宏观上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样可以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一段时期内与客观的经济条件相适应,但同时也增加了会计准则的波动性,加大了微观经济个体的执行难度和转换成本。 2事件处理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动力

与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过程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事件处理模式",但是当今风靡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却采用"通用原则引导模式"来为各种经济交易和事项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的颁布是为了应付"琼民源事件"引发的会计问题,后来发布的十几项准则是为了应对国有企业上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助于提高准则制定过程本身的质量、一致性,以及能够缓解实务界要求准则制定者及时做出反应的压力,这种模式逐渐被一些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采纳(杜莉,20xx)"因此,我们在制定了已经趋同的会计准则之后,应该考虑制定概念框架,同时可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技术标准"部分以及整个会计理论体系。

3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关键

当旧会计准则对某利益集团不利时,该利益集团就惠推动会计准则向有利于本集团的方向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取代旧会计准则就指日可待,当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已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为时,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专业性的民间团体都在考量由自己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成本与效益。社会最终选择谁来制定会计准则,是各相关利益团体 ( 包括政府) 博弈的结果。具体到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选择上,数十年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以及目前较强的政府职能作用和相对较弱的会计职业界,形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府主体模式。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引起了国际、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和实施以来,无论在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作用

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

自从19xx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过渡性阶段,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的"准则+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法模式的特色。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有利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与完善等特点,是现阶段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2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新准则体系的出台加快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首先,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其次,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对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再次,在要素计量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在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其规定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总之,新会计准则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也兼顾了中国的国情。

3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前者为会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用、可比创造了条件,后者则为中国经济大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行列扫清了道路。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目标和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会计报告体系和结构,消除了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融入国内市场的空间障碍和阻力。使国内企业到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发行股票变得更加容易。 4推动了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革新

在实施会计准则以前,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较弱,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会计实务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感到过去比较精通的会计知识已经陈旧,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从而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会计的高潮,并通过中西方会计比较,使之与我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相融合,形成一种"中外合璧"的独特景观。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葛家澍文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

[2]杜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J].会计研究,20xx

[3]蔡明利.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透视[J].现代商业,20xx(20)

[4]李作畅.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xx(22)

[5]李应芳.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时代经贸,20xx(6)

[6]李平.新会计准则的评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6)

[7]纪金莲.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xx,(12)

[8]李强.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和意义[J].现代商业,20xx(27)

[9]孙松.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xx.4


第二篇:电大会计大专毕业论文 7400字

内容提要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 ,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己逐步成为一个由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行政管理、营销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企业的健康与否,跟企业的内部控制,特别是财务会计控制的健全和全面有效有关,因此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财务问题又是一个不断更新、改进的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水平的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与对策

目 录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1

(一)财务管理的定义??????????????????????????????1

(二)财务管理的特征和目标???????????????????????????1

(三)财务管理的内容??????????????????????????????1

(四)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1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1

(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2

(二)财务管理能力偏弱?????????????????????????????2

(三)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2

(四)融资渠道不畅???????????????????????????????2

(五)投资能力较弱 ,且缺乏科学性????????????????????????2

(六)财务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混乱???????????????????????2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3

(一)引进职业经理队伍?????????????????????????????3

(二)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3

(三)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3

(四)扩大企业融资渠道?????????????????????????????4

(五)增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4

(六)完善机制,严格财务控制??????????????????????????4 参考文献????????????????????????????????????4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已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达1000多万家,工业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6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约占全国社会就业机会的75%。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近五年的淘汰率约为70%,近30%左右的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有相当部分企业是因企业财务管理薄弱而造成的。因此,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财务管理的定义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的特征和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它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财务管理目标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战略稳定性。财务管理目标取决于企业生存目的或企业目标,取决于特定社会经济模式。二是财管管理的目标具有多元性。财管管理目标的多元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适应多因素变化的综合目标群。三是财管管理目标的表达为利润最大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润最大化。

(三)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劳动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财务管理主要是用于管理各种款项信息,其中包含款项申请、报销以及收付款信息,如回款单、付款单、借款单、费用申请和报销申请等。

(四)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财务风险的日益加剧也迫切要求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因此,占有国有资本的企业必须转移到以”财务管理导向型”为中心的管理上来,明确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财务管理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属于较高层次是对企业价值的综合管理。所以说财务管理在管理控制、资源分配、业绩评价中起核心主导作用,能够对与决策有关的诸多要紊进行平衡,从而在经营决策中起核心作用。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管理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财务管理能力偏弱;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融资渠道不畅;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和财务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混乱等问题。

(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和被效仿,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的时候,许多新的竞争对手会参加进来,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中小企业自身弱小,很难禁得起时常波动的冲击。出于这种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原因而参加了联合组织,缺乏协调性。因此表现为经营者常常为避免竞争而寻找出路,在质量、性能、设计上搞差别化,避开价格竞争,力求实现不完全竞争。

(二)财务管理能力偏弱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三)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四)融资渠道不畅

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向亲朋好友借款,主要为内源型融资,资本额少,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融资难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先天性的问题。在各种融资方式中,银行信贷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由于中小企业在自用资产、信誉名声等方面的劣势,使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通常不愿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五)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1、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 ,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以邮政企业为例 ,企业本身资金缺乏 ,如贷款投资需负担较高的利息支出 ,融资成本过高投资风险较大使企业的投资能力较弱。

2、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 ,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 ,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这也使中小企业难以有大的发展难以走出困境。

3、投资盲目性 ,投资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经营方向选择应在对自己的投资实力、能力及处环境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以动力分析中明确的企业目前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达到的目的为起点 ,结合企业长期经营战略 ,初步选择企业的投资经营目标。目标是否合理 ,是否可行将受其身能力、实力及其所处环境的制约 ,需结合能力分析、环境分析结果进行衡量 ,可行时结合主业经营、多元特色及其适用条件分析选择投资经营的方向 目标不合理、不可行时重新考虑 ,重新选择。

(六)财务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混乱

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中小企业为节省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在会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方面尽量简化,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小企业,整个财务只有一个人,会计出纳一身兼;一些中等规模的企业,机构及岗位设置也比较混乱,没有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再就是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缺乏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企业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等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中小企业大部分是私营、个体类的民营企业,盈亏都是自己的,所以都在税费等方面想方设法减少支出。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目标。收款不开发票、购进货物不要对方发票、现金交易、做假账等,导致企业账目混乱,库存不实、财产不实、数据失真。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以上六大问题,本人提出了六个建议。它们分别是:引进职业经理队伍;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增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完善机制,严格财务控制。

(一)引进职业经理队伍

引进职业经理队伍 中小企业要摒弃“家族式”管理理念,借鉴大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积极引进职业经理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改善经营管理队伍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入 WTO 后, 我国金融市场、产品市场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增添了新内容,如风险 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等。同时,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国际化也给财务管理提供了较大 的选择空间。《中小企业促进法》也强调:“国家鼓励有关机构、大专院校培训中小企业经 营管理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人员,提高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和技术水平。”因此,中小企业 注重知识和人才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二)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使资金应用得到最佳的效果。在改善资金结构的同时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一般来说,流动性强的资产收益低,这就意味着企业应尽可能的减少闲置资金,即使不将其投资于本企业的资产也要将其投资于能产生收益的其他资产,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损失。当企业实际的现金余额大于最佳的现金持有量时,可采用偿还债务、投资有价证券等策略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反之当实际现金余额小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可以用短期筹资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的按期收回款项,否则会因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编制账龄分析表,看有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对不同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应提前提取坏账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损益的影响。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建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期形成内部有力的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的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三)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

太阳神等大企业的破产案例说明,企业如果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容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

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在达到临界点之前,提高负债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尤为重要。负债过多,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少,又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外来和自有资金的相互配合,既要借债,又不能借得太多,以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二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此外,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各地经济、金融形势和汇率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银行结构和币种结构,尽可能避免过份集中向某一国家或区域的金融机构融资或以单一货币进行借贷或业务结算,以预防和降低借贷和汇率风险。三是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四是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

(四)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单一是我国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问题之一,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从完善自身发展和增多融资渠道两方面来做出适当的改进。以对内投资为主,加强投资风险防范。第一,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第二,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第三,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五)增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

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六)完善机制,严格财务控制

针对企业财务控制薄弱的问题,广大中小企业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资金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首先,有效 配合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进货时间和应收账款的收回时间的有效组合。《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央财政预算应当设立中小企业科 目,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 支持。”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应增大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方面的透明度,财务的 管理、记录、检查、稽核应职责分明。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的牵制性,提高企业信息的 安全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各部分内容其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较好的筹资决策和资金管理,就会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低的投资成本;较好的投资决策,才会有供企业发展;较多的盈余供分配,才能调动投资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筹资途径和投资机会。做好财务管理需要把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促进企业发展。这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是一些比较笼统的意见,中小企业还是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应根据经营略的变化不断调整,从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赵戊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大众商务 ,20xx年02期 王会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对策,会计之友,20xx年第23期 王泽,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中旬刊),20xx年第08期 徐国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20xx年第2期 王蕾,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20xx年第5期 秦少卿,化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困境的思考[J].会计之友,20xx年第4期(下) 陈文娟,《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初探》,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xx.9期 杨金洁,《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跨世纪(学术版),20xx.16期 张文慧,《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的现状与创新》,成才之路,20xx.32期


第三篇:会计学毕业论文 7200字

论会计管理中的会计控制与委托代理关系

[摘要]会计控制本质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本文从委托代理角度分析了广义会计控制,认为企业内外部的会计监督与财务控制(包括国有资产监管),都可以归结为会计管理问题。基于这种会计管理的三层次会计控制体系具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关键词] 会计控制 委托代理 分析

新修订的《会计法》十分强调会计控制,并试图通过会计控制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对会计控制问题已作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刘玉廷博士结合新修订的《会计法》,从建立、健全本单位会计监督制度和强化会计的外部监督职能的角度阐述了对会计控制的看法;阎达五教授提出了双元控制主体架构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路;汤谷良博士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控制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尽管人们在会计控制与财务控制内涵的认识上尚存在一些分歧,但在围绕控制实现会计目标或财务目标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却是共同的,即努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现代企业的“会计控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会计控制,还包括财务控制。会计控制体现了现代企业“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特征:一方面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因为所有者拥有对经营者的评价和任免权,同时也决定着其报酬的高低,因此可以说经营者的经营是在所有者的监督控制之下进行的;另一方面虽然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但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所有者必须依靠经营者“尽心尽力”地工作才能实现其资本的扩张和企业价值的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者又受到经营者的牵制和控制。笔者认为,这种从整体上思考会计控制的研究方法是极具创见性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这几年,我国对会计控制(这里指广义的会计控制,包括国有资产监管)问题一直非常重视。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权益,国家先后颁布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城市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意见》、《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关于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意见》、《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设想》、《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等法律法规,从制度建设上为强化会计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借助于委托代理理论,拟从企业内部与外部结合的广义角度探讨现代企业的会计控制问题。

一、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观 广义的会计控制本身内涵着委托代理思想,所谓“双元控制”或多层控制其实质就是如何优化委托代理条件下的会计或财务监督问题。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用代理制取代出资者控制是企业制度的一大进步,但它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对代理人的监督,随着代理人控制权的增强而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代理人是负责生产经营决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根据信号显示原理,一般在初始时,人力资本的显示信号可能是比较弱的,但动态地看,其信号显示会因代理人边干边学而由弱变强,不断提高其谈判地位,甚至会逐步争取一部分所有权。非人力资本与所有者的可分离性,意味着在代理人控制下非人力资本易受“虐待”,股权比较分散的公司更是如此。因代理人不承担其行动的全部经济后果,很可能将这些资源配置到那些并非能使公司现值最大化的用途上去,所以需要订立契约和设立监护主体。而人力资本与所有者的不可分离,又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容易“偷赖”,而会计则是委托人观察代理人是否偷赖的一个“窗口”,通过观察到的信息来判断代理人执行契约的努力程度和效果。因此,会计控制倍受委托人的重视。

对出资人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保证。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它

的基本内容是规定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相应地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由此而形成的委托代理制与现代产权制度密切相关,产权制度不同,委托代理制的形式、内容及其反映的经济关系亦不相同,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差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委托代理制就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往往不一致,这样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就产生了经济学家经常提到的两种行为,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目前,在会计管理中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是:

1.一部分代理人利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向委托人隐瞒事实。包括向委托人隐瞒企业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等有关信息以谋求委托人的较低期望值,从而减少经营压力,为以后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向委托人隐瞒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骗取委托人的任命;尽可能争取得到较多的低价资源,得到政府扶持。

2.在企业经营中采取各种方式损害所有者利益,包括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经营损失(或增加经营收入),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以谋取私利,如购买不必要的奢侈品供自己享用等;编造种种理由推卸责任,运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减少上级代理人可能给予的惩罚等。

3.在企业改制及产权流动重组过程中使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时,以各种名目化国有资产为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一些国有企业通过办集体企业与非国有经济联营,逐渐把国有资产转变为非国有资产;在企业存量资产调整中,对企业产权评估不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缺乏长期投资和技术改造的动力。由于经营者剩余收益激励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涉及未来的重要决策,如投资和技术改造往往被经营者限定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这种作法经常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不一致,导致“行为短期化”,即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不合理,但从经营者个人来看又是一种很“合理”的选择。

5.财务关系透明度低,甚至是“黑箱操作”。除了部分属于财会人员素质低、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外,许多情况则属于有意而为的结果。透明度低是部分不合法或不合理收益转为合法、合理的“技术保障”。

6.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代理人可能基于网络技术与企业外部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网络式虚拟联盟),这时,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还需要考虑基于网络联盟的其他公司的利益,它使得会计管理责任范围扩大,经营复杂性增强。委托人如何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减少各种风险,正确开展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控制(包括与外部加盟公司之间的会计控制)成为现代会计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出资者在非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使一些不称职的经理充斥企业管理岗位,排挤了优秀的经理人员,即产生了所谓的“劣币排斥良币”现象,等等。这些情况表明,企业会计管理只有从内外结合的整体角度开展会计控制,才能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企业管理科学的水平。

> 二、建立委托代理观指导下的会计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实质上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即控制主体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将自己的目标、要求、企望传达给被控制者,使之用于规范和指导其行为。对于出资者(企业所有者),他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手段间接地进行控制。从委托代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会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代理合约。实际上,它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过多次博弈而谋求得到的一种均衡。进一步讲,在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中,会计控制机制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四个因素:①国有资产流失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带来的好处;②市场对这些部门与人员作弊行为的处罚;③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能力;④有关机构和人员的监管

责任等。如果市场对作弊行为反映愈强烈,监管部门的能力愈强,法律赋予会计控制人员的责任愈大,那么有关部门与人员的作弊动机就愈小,就愈有可能客观、全面地履行受托责任。反之,如果有关管理部门或人员通过作弊等行为可以获得明显的利益,而且市场漠视作弊行为,相关中介机构承担的责任又很小,那么有关部门与人员就极有可能作假,甚至串通会计控制人员共同作弊。

在委托代理条件下,作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两大“体制缺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能依靠非市场机制加以妥善解决。亦即,出资者将资本授权给经营者经营后,必须辅以严格的监督,这样才能实现会计管理的预定目标。本着提高委托代理的效率原则,有必要从广义角度重新认识会计控制的内涵。我们将会计控制权分层设计如下(见图1),这种设计的目的是想增强这种会计控制权的约束机制。

→表示层次关系 ……表示制约关系

图1会计控制的层次结构

依据上图,我们将会计控制的层次结构分为个层次,现分述如下:

第一层次,是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借助于这一机制来引导经营者行为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在构建经营者激励机制过程中,应灵活采取以下几种激励形式:(1)利益激励机制。首先要确立经营者的独立利益。其次,改变经营者的收入实现形式,使国有企业经营者享有一定的企业剩余收益,具体包括基薪收入、风险收入和高额退休金等。(2)职位消费激励机制。指经营者除货币报酬外可按其职位享受企业所给予的待遇。从降低改革成本角度出发,应通过界定不同企业规模和经营者业绩应享受相对称的职位消费层次来选拔任用企业领导者。(3)精神激励机制。即通过传播媒介宣传和塑造企业家精神来激励经营者。(4)期权激励机制。期权激励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手段,现阶段正处于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从国内已采用此种方式的企业看,其具体形式有股票期权、绩效股、股票增值权、虚拟股(干股)和奖金转股等具体形式。这些激励措施的共同点是:既使经营者报酬与企业资产增值相联系,又与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相结合,使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趋同。

对经营者的约束除加强内外部会计控制外,还需要会计工作者充分利用各种市场机制的作用,如股市机制,通过股市涨落及由此引起的后果来刺激经营者行为。如股东通过大量抛售股票来解除代理关系,以取得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再如组织机制,即通过股东大会及董事会举手表决来罢免经营者,主动解除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同时人才市场机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通过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价值的体现,来驱使企业经营者的自重自强,培育良好的企业家形象。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保证。企业应根据会计控制的要求实行纵向授权制,股东大会给董事会授权,董事会给董事长、总经理授权,形成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划分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等各级管理机构间的责权限,譬如对于决策上出现的失误,应当追究董事会的责任,而在执行上出现的问题追究经理班子的责任。经理班子要将经营目标细化,与董事会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以作为奖励依据等。同时,要适应中国国情,努力探索处理好新三会和老三会关系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外部董事制度,吸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进入董事会,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此外,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为出资者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专门监督提供保证。

第二层次,是出资者的外部控制,包括对经营者,以及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系统的控制,如监事会制度和财务总监制度等。监事会制度是对试行两年来的稽察特派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也是对出资者会计控制工作的总结提高和升华。监事会以会计控制(财务监督)为核心,通过查账,对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

犯。当然这里的监事会不同于19xx年《公司法》中规定的“监事会”概念。监事会制度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专业性、经常性和廉洁性等特征。《公司法》中的监事会,主要在企业内部产生,虽然也有少数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委派的兼职监事参加,但没有改变监事会成员受聘于董事会或总经理的现实。这种监事会组织制度内部化,无法克服或根治“内部人控制”现象,所有者缺位问题似乎更突出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建立和完善政府外派监事会制度,就是针对这一矛盾、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实行监事会制度使围绕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控制工作在方式、内容、手段和措施等方面进一步符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同国际惯例接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资产监督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制度创新。

从委托代理角度分析出资者的会计控制,我们认为监事会制度在今后的监督实践中仍需不断探索完善。当前,则必须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以下问题:(1)监事会人员组成和高效工作问题;(2)对国企进行监督评价的标准体系问题;(3)如何依法开展监督检查问题。《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监事会监督属于事后监督范畴,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政企分开,避免由于监事会监督而成为企业的新婆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产权理论上讲,出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一个环节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体现出资者的意志和利益,这是任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的企业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新《会计法》从会计控制角度强化了对企业的经营、财务、资金等各项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体现了所有者的意愿,维护了出资者权益。如何在监事会监督检查中处理好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在监督实务中摸索,以期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质量。 财务总监制度则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其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股(或者控制)地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从产权角度看,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以产权约束为核心的会计控制。它在解决现阶段国有企业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和“产权约束软化”问题上具有积极意义。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财务总监制度涵盖和扩展了总会计师制度,因此在实施财务总监制度的企业里一般可不再设立总会计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这

样简单地去认识。财务总监委派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董事会委派的,并具有经营管理权,一种是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委派,专门从事财务监督(会计控制)工作。由于委派机构不同,工作职责不同等原因,目前财务总监制度亟需完善。我的看法是,明确财务总监统一由国资部门委派,总会计师制度不但不能取消反而还要增强。即通过明确两者的职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他们各自的积极作用。具体理由有二个,一是《会计法》的要求。新《会计法》第36条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投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由原《会计法》的“可以”改为“必须”,总会计师的重要性得到了法律强调,为会计控制建设明确了具体方向。二是职责作用的要求。总会计师的职责作用不同于财务总监。现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这两种职责作用经常混淆,需要澄清。就国有企业而言,财务总监是由国资部门派驻企业,对企业经营者依法进行监督与约束的代表,而总会计师则是企业经营管理班子的一员,是财务总监的监督对象之一,两者的地位与职责不一样,因此,财务总监不能取代总会计师的职责。

第三层次,会计审计系统对企业业务组织系统的控制。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会计人员必须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充分行使理财自主权。即,会计审计系统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企业业务经营活动的会计控制,这也是新《会计法》所要求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即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对单位负责人负责。企业会计审计部门具有对经营者的建议权,但不应具有监督权,这与现代监督理论是一致的。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没有利益关系,监督者在人事上、经济上应独立于被监督者。另外,应遵循顺向监督原则,监督者

只能来自于被监督者的上级或同级以上其他独立的第三者。经济控制论认为,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以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依赖于经营者。让会计人员监督其上级——经营者,这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分离的原则,而且也不符合顺向监督的原则。可以明确地说,日常会计控制只是企业内部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自上而下或自我监督约束的一种内部监督,并不具备监督经营者的职能。要扭转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应通过健全对会计的约束机制,强化外部力量对会计的监督,而不是要求会计来监督经营者。因为经营者对出资人利益的侵害,要通过一定的财务活动来进行,在会计上必然有所反映。如果对会计的监督到位,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暴露无遗。

三、结束语

事实表明,目前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望企业会计人员采取内部监督与控制的形式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这既不符合委托代理理论,也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相悖。一方面,会计人员作为一种“内部人角色”,往往易陷入“内部人控制”之泥潭;另一方面,作为被领导者去监督领导者,在事实上难以持久,有悖管理科学之精髓。同样,由于我国中介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完全信赖于注册会计师等的中介监督也不具现实性。因此,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会计环境,从广义角度探讨会计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是符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应当明确的是,会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那种用静态的眼光看会计控制,并将其局限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思维是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在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会计控制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无法控制的或者未加考虑的会计控制目标,现在需要加以考虑;电子商务、无纸化会计的出现,违法者作案技巧提高,隐蔽性增强等,都给企业会计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新修订的《会计法》所实现的若干重要突破.会计研究,20xx;1

2、阎达五,宋建波.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路.会计研究,20xx;3

3、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会计研究,20xx;3

4、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xx;5

5、于长春,伍中信.弥补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监督缺位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xx;6

6、杨照华.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会计研究,20xx;7

7、杜滨,李若山.企业内部控制与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财务与会计,20xx;4

8、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审计研究资料,1997;12

9、内部控制结构:控制风险评估.审计研究资料,1997;12

10、高建兵.委托代理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财会月刊,20xx;4

11、刘伟,李风圣.产权通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 更多类似范文
┣ 会计学毕业论文 5300字
┣ 成本会计学毕业论文 3500字
┣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周志 4500字
┣ 更多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 搜索类似范文

论当前管理会计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上世纪xx年代,管理会计在我国推行应用和研究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和发挥的作用却不很理想,主要问题是其运用的操作性不强;没有引起会计实务界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缺乏专业化的职业人员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依据实际状况要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应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和会计人员的战略管理意识;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等。

关键词:管理会计 应用 问题 对策

引言

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xx年代初,管理会计从西方引入已近三十年,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却不很理想。总的看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一套系统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20世纪xx年代以来,管理会计学进入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领域,相关的现代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管理会计的理论并不全面系统,许多方面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致使企业决策管理层不重视其发展和应用。

1.2 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1.3 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 我国自20世纪xx年代初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

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会计人员只强调经济业务核算,经济管理意识不强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

1.4 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 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

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部分企业已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20世纪xx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xx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xx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1.5 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的会计核算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2 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对策

2.1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能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特点的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推翻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2.2 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 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 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2.3 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2.4 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2.5 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管理会计要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可保证运算的准确性,可减少大量的工作量,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需要;同时可以扩大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

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需求。

浅析我国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随着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必须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此相适应,管理会计会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必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研究。文章分析了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会计 应用问题 对策研究

一、管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责任会计、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零基预算、净现值法等。然而,就目前来看,这些理论在我国企业内部的应用层次和水平都还不高,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在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管理会计向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研究素来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例如,对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迄今少有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这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理论的贫乏,导致管理会计实务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管理会计理论中的一部分方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但也有部分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回归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理论的进步,但实际运用这些方法却存在一定难度。首先,这些方法的应用条件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其次,这些方法应用的前提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成立。例如“保本分析”,它主要是以“单一产品”作为分析前提,这一前提在经济学中作理论分析是可行的,但在实际中,几乎没有一个企业仅仅生产一种产品。其三,有些技术和方法仅属于纯理论的探讨。如数学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矩阵代数模型等,这些数学模型本身较难理解,并且数据资料获取成本也相对较高,因而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 观念陈旧,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根据目前适时制生产观点,存货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它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造成企业财富的巨大浪费。据此,企业对产生存货堆积的现象应该严加预防,并尽量冲减存货的数量,直至逼近零存货。然而在现有管理会计理论中,针对存货管理,是允许存货存在的,并且主张通过计算最优经济批量来实现对存货的控制。这种理论往往会给管理人员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只要严格按照最优经济批量来采购,就能降低成本,但实际却造成企业存货大量积压和资金大量被占用。可见,现有管理会计理论的某些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目

光短浅,只重视眼前利益。管理会计在制订经营目标、进行决策分析或成本控制时,往往只关注企业内部环境及现有产品的降本节流等问题,其所关心的是眼前利益,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对新产品设计和开发,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非货币计量因素的影响等却很少涉及,忽视追求长期的综合程度更高的股东价值最大化。

二、改进的对策

1.管理会计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和推广,以形成示范效应。加强管理会计学科建设,需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管理会计能够真正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 鼓励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管理会计所需信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在我国,多数企业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开展管理会计工作。进入信息时代,经济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新经济的形成。新经济下,网络系统以低廉成本提供了市场的、经济的、科技的、管理的各类信息,因此,企业应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逐步把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起来。管理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到国内外有关市场的、经济的、金融的、技术的、管理的、物流的、人才的各类信息,并将整理分析过的信息提供给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以及本人工作使用;还可以在网上了解企业各部门(包括子公司)、各岗位的人员和单位实施、完成企业有关生产、库存、销售的数量指标与各项技术指标情况,并进行实时监督,以保障企业规则、任务、指标的完成。 改变传统观念,培养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必须增强企业领导人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在组织企业领导人培训时应适当添加管理会计的内容;企业领导人自身也应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 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二十多年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要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还需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这要求在高等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模型的实用性。同时,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我国现有会计人员很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会计教育,因此,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管理素质的一条途径。此外,应早日建立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促进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育、资格认证和选拔。

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应用定会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内在的要求,管理会计也将不断完善,在我国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焰,林金炳.经验研究在我国管理会计中的借鉴意义[J].会计研究,20xx,(5). 杨纪良.议管理会计的应用[J].会计研究, 20xx,(12).

郝振平.会计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J].会计研究, 20xx,(8).

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9,(7).


第二篇:会计学毕业论文 7200字

论会计管理中的会计控制与委托代理关系

[摘要]会计控制本质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本文从委托代理角度分析了广义会计控制,认为企业内外部的会计监督与财务控制(包括国有资产监管),都可以归结为会计管理问题。基于这种会计管理的三层次会计控制体系具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关键词] 会计控制 委托代理 分析

新修订的《会计法》十分强调会计控制,并试图通过会计控制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对会计控制问题已作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刘玉廷博士结合新修订的《会计法》,从建立、健全本单位会计监督制度和强化会计的外部监督职能的角度阐述了对会计控制的看法;阎达五教授提出了双元控制主体架构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路;汤谷良博士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控制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尽管人们在会计控制与财务控制内涵的认识上尚存在一些分歧,但在围绕控制实现会计目标或财务目标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却是共同的,即努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现代企业的“会计控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会计控制,还包括财务控制。会计控制体现了现代企业“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特征:一方面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因为所有者拥有对经营者的评价和任免权,同时也决定着其报酬的高低,因此可以说经营者的经营是在所有者的监督控制之下进行的;另一方面虽然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但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所有者必须依靠经营者“尽心尽力”地工作才能实现其资本的扩张和企业价值的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者又受到经营者的牵制和控制。笔者认为,这种从整体上思考会计控制的研究方法是极具创见性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这几年,我国对会计控制(这里指广义的会计控制,包括国有资产监管)问题一直非常重视。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权益,国家先后颁布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城市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意见》、《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关于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意见》、《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设想》、《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等法律法规,从制度建设上为强化会计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借助于委托代理理论,拟从企业内部与外部结合的广义角度探讨现代企业的会计控制问题。

一、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观 广义的会计控制本身内涵着委托代理思想,所谓“双元控制”或多层控制其实质就是如何优化委托代理条件下的会计或财务监督问题。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用代理制取代出资者控制是企业制度的一大进步,但它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对代理人的监督,随着代理人控制权的增强而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代理人是负责生产经营决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根据信号显示原理,一般在初始时,人力资本的显示信号可能是比较弱的,但动态地看,其信号显示会因代理人边干边学而由弱变强,不断提高其谈判地位,甚至会逐步争取一部分所有权。非人力资本与所有者的可分离性,意味着在代理人控制下非人力资本易受“虐待”,股权比较分散的公司更是如此。因代理人不承担其行动的全部经济后果,很可能将这些资源配置到那些并非能使公司现值最大化的用途上去,所以需要订立契约和设立监护主体。而人力资本与所有者的不可分离,又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容易“偷赖”,而会计则是委托人观察代理人是否偷赖的一个“窗口”,通过观察到的信息来判断代理人执行契约的努力程度和效果。因此,会计控制倍受委托人的重视。

对出资人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保证。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它

的基本内容是规定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相应地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由此而形成的委托代理制与现代产权制度密切相关,产权制度不同,委托代理制的形式、内容及其反映的经济关系亦不相同,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差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委托代理制就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往往不一致,这样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就产生了经济学家经常提到的两种行为,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目前,在会计管理中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是:

1.一部分代理人利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向委托人隐瞒事实。包括向委托人隐瞒企业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等有关信息以谋求委托人的较低期望值,从而减少经营压力,为以后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向委托人隐瞒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骗取委托人的任命;尽可能争取得到较多的低价资源,得到政府扶持。

2.在企业经营中采取各种方式损害所有者利益,包括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经营损失(或增加经营收入),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以谋取私利,如购买不必要的奢侈品供自己享用等;编造种种理由推卸责任,运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减少上级代理人可能给予的惩罚等。

3.在企业改制及产权流动重组过程中使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时,以各种名目化国有资产为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一些国有企业通过办集体企业与非国有经济联营,逐渐把国有资产转变为非国有资产;在企业存量资产调整中,对企业产权评估不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缺乏长期投资和技术改造的动力。由于经营者剩余收益激励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涉及未来的重要决策,如投资和技术改造往往被经营者限定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这种作法经常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不一致,导致“行为短期化”,即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不合理,但从经营者个人来看又是一种很“合理”的选择。

5.财务关系透明度低,甚至是“黑箱操作”。除了部分属于财会人员素质低、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外,许多情况则属于有意而为的结果。透明度低是部分不合法或不合理收益转为合法、合理的“技术保障”。

6.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代理人可能基于网络技术与企业外部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网络式虚拟联盟),这时,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还需要考虑基于网络联盟的其他公司的利益,它使得会计管理责任范围扩大,经营复杂性增强。委托人如何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减少各种风险,正确开展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控制(包括与外部加盟公司之间的会计控制)成为现代会计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出资者在非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使一些不称职的经理充斥企业管理岗位,排挤了优秀的经理人员,即产生了所谓的“劣币排斥良币”现象,等等。这些情况表明,企业会计管理只有从内外结合的整体角度开展会计控制,才能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企业管理科学的水平。

> 二、建立委托代理观指导下的会计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实质上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即控制主体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将自己的目标、要求、企望传达给被控制者,使之用于规范和指导其行为。对于出资者(企业所有者),他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手段间接地进行控制。从委托代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会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代理合约。实际上,它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过多次博弈而谋求得到的一种均衡。进一步讲,在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中,会计控制机制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四个因素:①国有资产流失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带来的好处;②市场对这些部门与人员作弊行为的处罚;③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能力;④有关机构和人员的监管

责任等。如果市场对作弊行为反映愈强烈,监管部门的能力愈强,法律赋予会计控制人员的责任愈大,那么有关部门与人员的作弊动机就愈小,就愈有可能客观、全面地履行受托责任。反之,如果有关管理部门或人员通过作弊等行为可以获得明显的利益,而且市场漠视作弊行为,相关中介机构承担的责任又很小,那么有关部门与人员就极有可能作假,甚至串通会计控制人员共同作弊。

在委托代理条件下,作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两大“体制缺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能依靠非市场机制加以妥善解决。亦即,出资者将资本授权给经营者经营后,必须辅以严格的监督,这样才能实现会计管理的预定目标。本着提高委托代理的效率原则,有必要从广义角度重新认识会计控制的内涵。我们将会计控制权分层设计如下(见图1),这种设计的目的是想增强这种会计控制权的约束机制。

→表示层次关系 ……表示制约关系

图1会计控制的层次结构

依据上图,我们将会计控制的层次结构分为个层次,现分述如下:

第一层次,是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借助于这一机制来引导经营者行为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在构建经营者激励机制过程中,应灵活采取以下几种激励形式:(1)利益激励机制。首先要确立经营者的独立利益。其次,改变经营者的收入实现形式,使国有企业经营者享有一定的企业剩余收益,具体包括基薪收入、风险收入和高额退休金等。(2)职位消费激励机制。指经营者除货币报酬外可按其职位享受企业所给予的待遇。从降低改革成本角度出发,应通过界定不同企业规模和经营者业绩应享受相对称的职位消费层次来选拔任用企业领导者。(3)精神激励机制。即通过传播媒介宣传和塑造企业家精神来激励经营者。(4)期权激励机制。期权激励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手段,现阶段正处于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从国内已采用此种方式的企业看,其具体形式有股票期权、绩效股、股票增值权、虚拟股(干股)和奖金转股等具体形式。这些激励措施的共同点是:既使经营者报酬与企业资产增值相联系,又与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相结合,使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趋同。

对经营者的约束除加强内外部会计控制外,还需要会计工作者充分利用各种市场机制的作用,如股市机制,通过股市涨落及由此引起的后果来刺激经营者行为。如股东通过大量抛售股票来解除代理关系,以取得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再如组织机制,即通过股东大会及董事会举手表决来罢免经营者,主动解除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同时人才市场机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通过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价值的体现,来驱使企业经营者的自重自强,培育良好的企业家形象。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保证。企业应根据会计控制的要求实行纵向授权制,股东大会给董事会授权,董事会给董事长、总经理授权,形成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划分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等各级管理机构间的责权限,譬如对于决策上出现的失误,应当追究董事会的责任,而在执行上出现的问题追究经理班子的责任。经理班子要将经营目标细化,与董事会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以作为奖励依据等。同时,要适应中国国情,努力探索处理好新三会和老三会关系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外部董事制度,吸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进入董事会,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此外,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为出资者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专门监督提供保证。

第二层次,是出资者的外部控制,包括对经营者,以及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系统的控制,如监事会制度和财务总监制度等。监事会制度是对试行两年来的稽察特派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也是对出资者会计控制工作的总结提高和升华。监事会以会计控制(财务监督)为核心,通过查账,对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

犯。当然这里的监事会不同于19xx年《公司法》中规定的“监事会”概念。监事会制度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专业性、经常性和廉洁性等特征。《公司法》中的监事会,主要在企业内部产生,虽然也有少数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委派的兼职监事参加,但没有改变监事会成员受聘于董事会或总经理的现实。这种监事会组织制度内部化,无法克服或根治“内部人控制”现象,所有者缺位问题似乎更突出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建立和完善政府外派监事会制度,就是针对这一矛盾、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实行监事会制度使围绕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控制工作在方式、内容、手段和措施等方面进一步符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同国际惯例接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资产监督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制度创新。

从委托代理角度分析出资者的会计控制,我们认为监事会制度在今后的监督实践中仍需不断探索完善。当前,则必须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以下问题:(1)监事会人员组成和高效工作问题;(2)对国企进行监督评价的标准体系问题;(3)如何依法开展监督检查问题。《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监事会监督属于事后监督范畴,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政企分开,避免由于监事会监督而成为企业的新婆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产权理论上讲,出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一个环节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体现出资者的意志和利益,这是任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的企业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新《会计法》从会计控制角度强化了对企业的经营、财务、资金等各项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体现了所有者的意愿,维护了出资者权益。如何在监事会监督检查中处理好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在监督实务中摸索,以期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质量。 财务总监制度则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其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股(或者控制)地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从产权角度看,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以产权约束为核心的会计控制。它在解决现阶段国有企业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和“产权约束软化”问题上具有积极意义。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财务总监制度涵盖和扩展了总会计师制度,因此在实施财务总监制度的企业里一般可不再设立总会计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这

样简单地去认识。财务总监委派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董事会委派的,并具有经营管理权,一种是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委派,专门从事财务监督(会计控制)工作。由于委派机构不同,工作职责不同等原因,目前财务总监制度亟需完善。我的看法是,明确财务总监统一由国资部门委派,总会计师制度不但不能取消反而还要增强。即通过明确两者的职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他们各自的积极作用。具体理由有二个,一是《会计法》的要求。新《会计法》第36条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投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由原《会计法》的“可以”改为“必须”,总会计师的重要性得到了法律强调,为会计控制建设明确了具体方向。二是职责作用的要求。总会计师的职责作用不同于财务总监。现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这两种职责作用经常混淆,需要澄清。就国有企业而言,财务总监是由国资部门派驻企业,对企业经营者依法进行监督与约束的代表,而总会计师则是企业经营管理班子的一员,是财务总监的监督对象之一,两者的地位与职责不一样,因此,财务总监不能取代总会计师的职责。

第三层次,会计审计系统对企业业务组织系统的控制。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会计人员必须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充分行使理财自主权。即,会计审计系统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企业业务经营活动的会计控制,这也是新《会计法》所要求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即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对单位负责人负责。企业会计审计部门具有对经营者的建议权,但不应具有监督权,这与现代监督理论是一致的。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没有利益关系,监督者在人事上、经济上应独立于被监督者。另外,应遵循顺向监督原则,监督者

只能来自于被监督者的上级或同级以上其他独立的第三者。经济控制论认为,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以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依赖于经营者。让会计人员监督其上级——经营者,这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分离的原则,而且也不符合顺向监督的原则。可以明确地说,日常会计控制只是企业内部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自上而下或自我监督约束的一种内部监督,并不具备监督经营者的职能。要扭转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应通过健全对会计的约束机制,强化外部力量对会计的监督,而不是要求会计来监督经营者。因为经营者对出资人利益的侵害,要通过一定的财务活动来进行,在会计上必然有所反映。如果对会计的监督到位,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暴露无遗。

三、结束语

事实表明,目前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望企业会计人员采取内部监督与控制的形式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这既不符合委托代理理论,也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相悖。一方面,会计人员作为一种“内部人角色”,往往易陷入“内部人控制”之泥潭;另一方面,作为被领导者去监督领导者,在事实上难以持久,有悖管理科学之精髓。同样,由于我国中介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完全信赖于注册会计师等的中介监督也不具现实性。因此,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会计环境,从广义角度探讨会计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是符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应当明确的是,会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那种用静态的眼光看会计控制,并将其局限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思维是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在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会计控制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无法控制的或者未加考虑的会计控制目标,现在需要加以考虑;电子商务、无纸化会计的出现,违法者作案技巧提高,隐蔽性增强等,都给企业会计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新修订的《会计法》所实现的若干重要突破.会计研究,20xx;1

2、阎达五,宋建波.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路.会计研究,20xx;3

3、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会计研究,20xx;3

4、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xx;5

5、于长春,伍中信.弥补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监督缺位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xx;6

6、杨照华.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会计研究,20xx;7

7、杜滨,李若山.企业内部控制与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财务与会计,20xx;4

8、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审计研究资料,1997;12

9、内部控制结构:控制风险评估.审计研究资料,1997;12

10、高建兵.委托代理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财会月刊,20xx;4

11、刘伟,李风圣.产权通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 更多类似范文
┣ 成本会计学毕业论文 3500字
┣ 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4300字
┣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周志 4500字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大纲 2600字
┣ 更多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 搜索类似范文

浅谈人力资本成本会计核算框架构建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人力资本成本核算对象特点,重新定位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中的作用,基于消费的投资属性,改进人力资本终身收入计量模型,初步勾勒出企业人力资本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框架。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 成本

一、引言

会计界对人力资本成本构成分歧一直较大,对人力资本成本计量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人力资本成本核算构成人力资本深入研究的瓶颈。本文将就人力资本成本计量问题展开讨论,改进人力资本终身收入计量模型,初步构建人力资本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框架。

二、人力资本成本分析

(一)人力资本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作为已经耗费的价值,人力资源成本是人力资源能力在逐步形成的投资过程(也包括人力的再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成本,属于尚未补偿的投资成本(吴泷,20xx)。与其它物质资本成本相类似,人力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在筹集和使用人力资本过程中所支付的代价。筹集过程中的代价主要是人力资本招聘费用,如支付给中介机构的费用、考试与面试费用、培训费用等(向显湖、李永炎,20xx)。使用人力资本的代价(不包括机会成本或隐性成本)是企业向员工支付的薪酬中除用于补偿人力资产摊销以外的部分,即员工以人力资源为资本向企业投资取得收入中的收益部分,薪酬包括企业向员工支付的各种经济性薪酬①和非经济性薪酬②的价值总和。企业向员工支付的薪酬从资本性质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人力资本股本的返还,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本出资人资本收益性质的股息、红利。

人力资本成本中经济性薪酬易于统计,非经济性薪酬需要货币化,货币化的前提条件是

---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能够商品化。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考虑,非

经济性薪酬能够满足商品的条件为:首先,非经济性薪酬对员工具有使用价值;其次,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价值的成本,非经济性薪酬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复合体,具备货币化的先决条件。对非经济性薪酬计量须将企业总成本(按照现有的财务体系,将员工人力资本投资取得的收入视为企业成本,这里应将这部分剔除)支出中,属于员工非经济性薪酬部分进行归集。划分非经济性薪酬依据两个条件:一是以员工为支出对象;二是能够满足员工个体或集体的工作、生活需求。按照目前会计体系,非经济性薪酬主要由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中的部分账户核算,例如劳动保护、工作环境改善、定期培训、私人秘书等支出。需要指出的是私人秘书等以企业员工为服务对象的员工,需将其总收入扣除收益部分后计入被服务员工的非经济性薪酬。具体分配方法为:集体性非经济性薪酬常规部分经过归集,可以按照企业的薪酬体系,分配于各个工作岗位,某一员工在此岗位工作,视为享受相应数额的非经济性薪酬;偶然性的非经济性薪酬,需要按照收益对象分配给特定员工,在实务中可以按照会计年度对每个岗位重新调整其常规非经济性薪酬份额,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非经济性薪酬货币化。

(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具有平等地位

以企业为主体的人力资源成本是立足于货币资本强权理论的提法,认为是物质资本购买、开发人力资源,形成企业的人力资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平等的契约合作关系。人类社会从商品经济时代开始,历经工业经济时代,并向知识经济发展,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人力资本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由商品经济时代的被支配地位到工业经济时代的从属地位,再到目前所处“后工业经济时代”与物质资本取得平等地位,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将以企业为平台形成平等合作的契约关系。这在客观上决定:第一,企业核算对象为人力资本成本而非人力资源成本,这种成本类似于目前的股权融资成本,而人力资源成本是人力资源载体对自身人力资源投资耗费的价值,是人力资本成本的重要依据,但与企业人力资本核算无直接相关性;第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具有相同的投资收益率,即人力资本使用成本与物质资本收益率③相同,双方有平等权利从未来收益中获取自己的产权收益,片面强调任何一方产权收益都是不公平的。企业角度的人力资本使用成本即员工以人力资源入股企业作为企业人力资本所取得的投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资收益:当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当期人力资本收入-当期人力资本收入/(1+当期人力资本

收益率)。

三、基于消费投资属性核算人力资本成本

(一)关于消费投资属性

贝克尔提出:“通过增加人身上的资源来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心理收入的活动”,“好多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消费投资能够提高人的知识技术,增加人的劳动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载体的消费过程同时也是人力资源载体对自身人力资源投资的过程,是人力资源成本形成的途径。

由于人力资本天然依附于载体,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人力资本载体以各种消费的形式完成的。其他主体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人力资本载体为主体看是人力资本载体的收益,载体主观能动地消费得到的收益,形成对自身所拥有人力资本的投资。这种投资是否能带来人力资本的增量取决于载体是否将其主观能动地消费质量,并且最终由人力资本市场给出判断。

(二)人力资本成本核算

将人力资本引入会计体系需要对现有会计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本文只对人力资本成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1.人力资本筹集成本。设置“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账户,企业从外部取得人力资本过程中支出的价值,一部分由现有员工消费;另一部分由被招聘人员消费,现有员工消费的价值视为其薪酬的一部分;由被招聘人员消费的价值,若被招聘人员进入企业则构成人力资本成本,计入“人力资产”账户,若未能进入企业则计入“管理费用”。在重构的会计体系中“管理费用”账户,将不再用于核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而是用于核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薪酬和意外行政损失。管理费用原有内容可以分解后分别并入员工的薪酬;“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与之类似,归并原则是是否满足前文薪酬的条件。有争议的问题是员工为企业工作而消费的价值,这些价值的消费未必出自员工自愿,是否应计入员工薪酬?本文认为应计入当事员工薪酬:被消费的价值以当事员工为支出对象,并能够满足员工工作或生活需求,符合薪酬的内涵;至于员工是否自愿则属于消费效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用问题,与消费性质无关,例如出差过程中在旅馆住宿可能员工并不情愿,而入住五星级酒

店总统套房员工也许乐于接受,我们不能以前者的不情愿则计入企业成本,后者乐于接受则计入员工薪酬收入,二者的实质区别在于消费效用的不同。人力资本使用成本。企业人力资本当期使用成本可以按照如下思路构建计量模型:当期企业人力资本使用成本等于企业向员工支付总薪酬中扣除当期企业总人力资本消耗(表现为企业资产中人力资产消耗,下同)。薪酬数据容易获得,至于当期人力资本消耗可以按照改进的人力资本终身收入模型得到估计值:人力资本成本核算。设置“人力资产摊销”和“应付人力资本股利”账户,企业向员工发放的薪酬,在期末汇总后,根据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具有相同的投资收益率),将薪酬总额分配至“人力资产摊销”和“应付人力资本股利”账户,如果企业员工工资按照月份发放,在发放过程中企业会计核算视为员工预借性质,以“其他应收款”账户核算,期末与“人力资产摊销”和“应付人力资本股利”账户冲销。

具体核算:

(1)月末核算员工薪酬,薪酬按照预估分配于成本费用类账户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账户

借: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预估)

利润分配——应付人力资本股利(预估)

贷:应付职工薪酬

(2)发放薪酬

借:其他应收款

贷:银行存款

(3)期末,按照实际收益率调整各期预估偏差,并核销人力资本

借:管理费用(差额调整)

贷:利润分配——应付人力资本股利(差额调整)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人力资产摊销

应付股利——应付人力资本股利

借:人力资本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应付股利——应付人力资本股利

贷:其他应收款

【参考文献】

[1] 贝克尔.人力资本[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89.

[3] 汪小曼,李武珍.现代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与分析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理论),20xx(10):64-65.

[4] 吴泷.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困境与出路的思考[J].会计研究,20xx(1):64-69. [5] 向显湖,李永炎.试论人力资本融资财务[J].会计研究,20xx(9):36-41.


第二篇:成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6900字

成本会计在企业、事业单位中的运用、发展及强化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中的成本会计不断发生着变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展,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概述了成本会计的内涵及其职能,然后具体分析了成本会计在企业、事业单位中的合理运用。最后探讨了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发展对策与强化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中的成本会计管理水平。

关键词:成本会计、企业、事业单位、发展、强化

成本会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制度来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扩大生产的规模。而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使得企业家们迫切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的核算方法来达到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成本会计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概述成本会计的内涵及其职能

1.1成本会计的内涵

成本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也表明社会生产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成本会计是指一种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它主要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劳动耗费而进行一系列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价值管理的活动形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本会计日益呈现出信息一体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2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成本决策,其他几项职能都是围绕着成本决策这一核心职能来开展的。成本会计的这些职能不仅仅能够为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良好的决策,还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而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合理运用分析

2.1在企业决策上的合理运用

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合理运用首先就是表现在其应用于企业管理高层在制定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以及针对当下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做出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瞬息万变,企业如果想要获得发展与进步,企业的管理决策者必须能够洞悉市场的发展趋势,这就取决于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是否可以提供真实、有效、准确的数据信息资料,协助管理层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计划,从而帮助企业抓住机遇获得长久的发展。

2.2在企业成本管理上的合理运用

成本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上的合理运用,可以体现出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水平的实际情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企业的效益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只有在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中引入先进的战略成本会计理念及其相关理论,并与企业的生产、物流等各个部门环节进行科学关联,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环节,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同时保证产品及其原材料的质量,提升企业的产品利润空间,增加企业的效益并强化成本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上的合理运用。

2.3在企业市场发展上的合理运用

企业产品的市场上的合理定位问题以及产品的未来提升空间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发展,与此同时在企业的成本会计系统中也需要对以上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成本会计中的产品原料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市场价格,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发展和企业获得的效益。合理地运用企业成本会计,在保证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降低其成本消耗,把企业的成本管理与市场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2.4在企业售后服务上的合理运用

成本会计在企业售后服务上的合理运用总体来说就是要控制好企业产品质量与企业产品成本的平衡关系,尽量在提升产品质量及其附加值的同时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加工成本和质量成本,增强企业的产品性能,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必然可以降低产品的故障和减少产品的售后维修,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创造良好的企业口碑。企业售后服务运用成本会计管理有利于产品故障分析与资源的配置优化,降低潜在的隐性资源成本消耗,实现企业成本的最优化。

三、成本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运用分析

事业单位目前在我国按其经费来源大致可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又可分成参公管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一般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一般差额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和定额补助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一般财政不预补助,但人、财、物都要接收主管部门监管和为行政机关和事业服务,一般经费都是靠单位经营创造,特殊情况财政也会给予相关补助),他们都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其各类活动所需的各种经费大多都来自于政府拨款,尤其是前两种事业单位在平时会计业务活动中都是不算成本,不计盈利,只讲费用的非营利组织,这种性质使成本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并且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都强调事业单位也相当于行政单位,只讲服务社会的社会效益,而对经济效益和会计基础工作不重视,只要求会计平时工作中不出差错就行,而随着事

业单位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的深入,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强成本会计的核算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事业单位引入成本会计的背景

财政部于20xx年x月x日、19日分别修订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都有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按照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尝试性的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一个重大缺点便是无法直接体现成本信息,缺乏合理的收支配比关系,甚至会扭曲会计人员对成本信息的采集。而权责发生制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因为其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加的精确,会计人员才能进行更为精准复杂的成本分析。

现有事业单位按其社会功能被划分为行政、生产经营和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如医院更偏向于生产经营类的,而高校则更偏向于公益服务类。生产经营单位和部分公益服务事业单位都有经营性的业务和非经营性的业务二重性,如此错综复杂便需要成本会计进行核算。进行成本的分析之后便可将这些事业单位进行进一步划分,将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划归行政机关,经营性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化管理,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并强化其公益属性。让各单位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同时也真正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事业单位引入成本会计的意义作用

如今我国政府已经逐渐的在应用着成本会计,人们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运用成本会计能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多好处。所以,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应该发展成本会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益处:

1、增收节支,节省费用开支,降低成本。成本最低化是制定目标成本的基础。制定了目标成本后,将现实成本与最低化的成本相比较,通过认真分析降低成本的原因,便找出了可以将成本降低的项目,才能真真实实的把降低成本落在实处上。

2、保证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事业单位一般是提供无形产品的生产部门,所以考核事业单位的业绩主要不是着眼于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加强成本管理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产品。使用成本会计还可以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只有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才能满足管理者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成本数据,十分的明确直截了当,可以被管理当局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或用于对内部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这样才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还可发现单位发展的不足,努力加以改进,带动整个单位的良性快速发展。

4、业绩衡量与持续改进。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业绩的衡量,虽然对事业单位来说,无法像企业一样明确的计算出利润是多少,但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成果与成本的比较估算出业绩。还可以把各个单位的业绩通过若干指标进行比较,让单位管理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问题,从而才能不停的改进自己。也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和人民。

5、节约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如今事业单位在支出时,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控制物质产品成本的计算,但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他成本更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人力资源成本,

环境成本等。如果不加以注意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对成本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浪费情况。

(三)、引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将成本会计引入事业单位能带来的益处颇多,但由于成本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发展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各项研究人员配备不充足,再面对我国复杂多面的经济政治形势,成本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发展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我国事业单位没有能够发展成本会计的环境。如今事业单位大多数还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没有得到重用,前面已经简单阐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优缺点,所以只有权责发生制才能提供正确的成本信息,为成本会计的引入铺下基础。

2、非物质产品成本逐年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规模, 人员配备以及各种经营项目不断扩大导致此类消费急剧膨胀。讲排场,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的行为也比比皆是。事业单位在这一方面也没有做好充分的成本管理,随意开支,控制不严。

3、成本和绩效难以计量。事业单位本质上不是盈利的单位,所以更注重的便是绩效的衡量。Herlinger和Nitterhouse认为,评价单位的业绩标准包括单位的既得利益、对社会的贡献、经营的绩效、运作效率,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如今公共服务的绩效只能做一个大概的评估,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去核算它。国际上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才处于初级阶段。

四、目前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

4.1 科技为成本会计核算带来了便利

先进的科技设备为成本会计行业提供了新的操作方法,新开发的电脑设备和会计核算软件已大规模的应用于成本核算行业,与以往人工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相比较,这些设备和方法则更为实用。首先,新型操作手段将大大提升数据的录入,整理,分析和核算的速度,缩短核算时间,为企业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成本;其次,还会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实现对成本更为有效的控制。

4.2 企业内部各地区及各国间成本核算标准趋于一致

成本会计核算标准的一致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发展促使生产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跨地区生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企业会计部门为了适应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就要将各地区不同的成本核算标准统一起来,提高了标准的使用范围,以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二是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得各个国家间企业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成本核算标准的统一是整个大环境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不仅有利于国家间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同行业间的数据统计,促进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4.3 成本会计的适用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成本会计的发展日益完善,其应用领域也随之扩大,成本会计的应用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过程中,而是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例如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医疗也等诸多领域,并且其发展范围还有不断延伸的趋势,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成本控制的关注度。

4.4 理论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充分的发展

成本会计的实际应用建立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之上,在现代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中,人们也越发关注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并不断修改和完善理论中不足的地方。在我国,成本会计理论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且有一些理论严重与实际操作相脱离,不能应用于实际的生产操作中,人们在对其进行学习和利用的同时,更要结合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特点,勇于创新,提高理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不断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会计理论真正实现其显示价值。

五、成本会计发展的强化建议

1、注重会计理论的完善,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有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成本会计理论亦是如此。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于理论的实时更新,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充实和完善会计理论,使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在进行理论完善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理论对于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的指导实践,为企业的成本控制贡献一份力量。

2、加强成本会计信息的监督与管理

为进一步促进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发展进程,必须要加强对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监督与管理,以杜绝虚假成本会计信息的存在,促使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必须要加大财政、税务、审计等相关政府部门对企业成本会计的监督与管理力度。这些政府机关依法对企业成本会计方面的相关资料和文件进行多方面的例行性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成本会计虚假信息和不实账务的出现。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企业应定时向注册会计师提供成本会计方面的相关审计数据和财务账目,便于他们进行详细的网上审计和实地审计工作,以确保有效监督企业的成本会计信息及其各种日常业务信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3、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加快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发展,发挥成本会计对于企业发展与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不断强化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独立性以及适当地规范企业成本会计的职业行为,同时由于企业成本会计职业的特殊性需要避免非财会人员干涉或了解到企业的成本信息资料,必须建立健全企业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等相关的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对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的电脑系统进行安全管理,确保企业成本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其次成立专门的成本控制机财会核算部门,并建立相应的成本会计监管部门,保证企业成本的保密性;最后健全成本会计人员工作行为守则以及奖惩制度,防范相关人员发生不正当的行为。

4、重视并利用成本会计在生产中的实际功效 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

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5、将西方科学的会计理论和操作方法引入国内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方法。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组织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非常必要。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石桥.内部控制实证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2] 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教程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 李凤鸣.内部控制学 [M]. 中国商业出版社,20xx.

[4] 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 [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xx.

[5] 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M].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xx.

[6] 李 戈.如何加强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J]. 冶金财会,20xx, (7): 37-38.

[7] 饶军.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 经济师,20xx,(6): 208

[8] 宗秀松.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J]. 会计之友, 20xx, (3): 21-22 .

[9] 熊南永、彭林君..审计学 [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

[10] 张跃进.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11] D .C .North (1990),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c 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 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

[12 Jaekc. Rorbortson (1998).Auditing(English 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

[13]AlvinA Arens,JamesK Loebbecke RandaljEiderand Marks.BEasley.(20xx).Auditing-An Integrated AP P roach(English Addition).清华大学出版

+ 更多类似范文
┣ 会计学毕业论文 7200字
┣ 会计学毕业论文 5300字
┣ 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4300字
┣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周志 4500字
┣ 更多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 搜索类似范文

论会计管理中的会计控制与委托代理关系

[摘要]会计控制本质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本文从委托代理角度分析了广义会计控制,认为企业内外部的会计监督与财务控制(包括国有资产监管),都可以归结为会计管理问题。基于这种会计管理的三层次会计控制体系具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关键词] 会计控制 委托代理 分析

新修订的《会计法》十分强调会计控制,并试图通过会计控制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对会计控制问题已作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刘玉廷博士结合新修订的《会计法》,从建立、健全本单位会计监督制度和强化会计的外部监督职能的角度阐述了对会计控制的看法;阎达五教授提出了双元控制主体架构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路;汤谷良博士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控制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尽管人们在会计控制与财务控制内涵的认识上尚存在一些分歧,但在围绕控制实现会计目标或财务目标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却是共同的,即努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现代企业的“会计控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会计控制,还包括财务控制。会计控制体现了现代企业“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特征:一方面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因为所有者拥有对经营者的评价和任免权,同时也决定着其报酬的高低,因此可以说经营者的经营是在所有者的监督控制之下进行的;另一方面虽然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但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所有者必须依靠经营者“尽心尽力”地工作才能实现其资本的扩张和企业价值的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者又受到经营者的牵制和控制。笔者认为,这种从整体上思考会计控制的研究方法是极具创见性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这几年,我国对会计控制(这里指广义的会计控制,包括国有资产监管)问题一直非常重视。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权益,国家先后颁布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城市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的意见》、《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关于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会计监督意见》、《关于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设想》、《关于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暂行规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等法律法规,从制度建设上为强化会计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借助于委托代理理论,拟从企业内部与外部结合的广义角度探讨现代企业的会计控制问题。

一、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观 广义的会计控制本身内涵着委托代理思想,所谓“双元控制”或多层控制其实质就是如何优化委托代理条件下的会计或财务监督问题。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用代理制取代出资者控制是企业制度的一大进步,但它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对代理人的监督,随着代理人控制权的增强而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代理人是负责生产经营决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根据信号显示原理,一般在初始时,人力资本的显示信号可能是比较弱的,但动态地看,其信号显示会因代理人边干边学而由弱变强,不断提高其谈判地位,甚至会逐步争取一部分所有权。非人力资本与所有者的可分离性,意味着在代理人控制下非人力资本易受“虐待”,股权比较分散的公司更是如此。因代理人不承担其行动的全部经济后果,很可能将这些资源配置到那些并非能使公司现值最大化的用途上去,所以需要订立契约和设立监护主体。而人力资本与所有者的不可分离,又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容易“偷赖”,而会计则是委托人观察代理人是否偷赖的一个“窗口”,通过观察到的信息来判断代理人执行契约的努力程度和效果。因此,会计控制倍受委托人的重视。

对出资人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保证。委托代理关系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它

的基本内容是规定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相应地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由此而形成的委托代理制与现代产权制度密切相关,产权制度不同,委托代理制的形式、内容及其反映的经济关系亦不相同,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差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委托代理制就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往往不一致,这样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就产生了经济学家经常提到的两种行为,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目前,在会计管理中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是:

1.一部分代理人利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向委托人隐瞒事实。包括向委托人隐瞒企业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等有关信息以谋求委托人的较低期望值,从而减少经营压力,为以后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向委托人隐瞒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骗取委托人的任命;尽可能争取得到较多的低价资源,得到政府扶持。

2.在企业经营中采取各种方式损害所有者利益,包括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经营损失(或增加经营收入),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以谋取私利,如购买不必要的奢侈品供自己享用等;编造种种理由推卸责任,运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减少上级代理人可能给予的惩罚等。

3.在企业改制及产权流动重组过程中使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时,以各种名目化国有资产为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一些国有企业通过办集体企业与非国有经济联营,逐渐把国有资产转变为非国有资产;在企业存量资产调整中,对企业产权评估不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4.缺乏长期投资和技术改造的动力。由于经营者剩余收益激励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涉及未来的重要决策,如投资和技术改造往往被经营者限定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这种作法经常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不一致,导致“行为短期化”,即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不合理,但从经营者个人来看又是一种很“合理”的选择。

5.财务关系透明度低,甚至是“黑箱操作”。除了部分属于财会人员素质低、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外,许多情况则属于有意而为的结果。透明度低是部分不合法或不合理收益转为合法、合理的“技术保障”。

6.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代理人可能基于网络技术与企业外部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网络式虚拟联盟),这时,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还需要考虑基于网络联盟的其他公司的利益,它使得会计管理责任范围扩大,经营复杂性增强。委托人如何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减少各种风险,正确开展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控制(包括与外部加盟公司之间的会计控制)成为现代会计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出资者在非充分了解信息的情况下,使一些不称职的经理充斥企业管理岗位,排挤了优秀的经理人员,即产生了所谓的“劣币排斥良币”现象,等等。这些情况表明,企业会计管理只有从内外结合的整体角度开展会计控制,才能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企业管理科学的水平。

> 二、建立委托代理观指导下的会计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实质上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即控制主体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将自己的目标、要求、企望传达给被控制者,使之用于规范和指导其行为。对于出资者(企业所有者),他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手段间接地进行控制。从委托代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会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代理合约。实际上,它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过多次博弈而谋求得到的一种均衡。进一步讲,在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中,会计控制机制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四个因素:①国有资产流失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带来的好处;②市场对这些部门与人员作弊行为的处罚;③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能力;④有关机构和人员的监管

责任等。如果市场对作弊行为反映愈强烈,监管部门的能力愈强,法律赋予会计控制人员的责任愈大,那么有关部门与人员的作弊动机就愈小,就愈有可能客观、全面地履行受托责任。反之,如果有关管理部门或人员通过作弊等行为可以获得明显的利益,而且市场漠视作弊行为,相关中介机构承担的责任又很小,那么有关部门与人员就极有可能作假,甚至串通会计控制人员共同作弊。

在委托代理条件下,作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两大“体制缺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能依靠非市场机制加以妥善解决。亦即,出资者将资本授权给经营者经营后,必须辅以严格的监督,这样才能实现会计管理的预定目标。本着提高委托代理的效率原则,有必要从广义角度重新认识会计控制的内涵。我们将会计控制权分层设计如下(见图1),这种设计的目的是想增强这种会计控制权的约束机制。

→表示层次关系 ……表示制约关系

图1会计控制的层次结构

依据上图,我们将会计控制的层次结构分为个层次,现分述如下:

第一层次,是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借助于这一机制来引导经营者行为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在构建经营者激励机制过程中,应灵活采取以下几种激励形式:(1)利益激励机制。首先要确立经营者的独立利益。其次,改变经营者的收入实现形式,使国有企业经营者享有一定的企业剩余收益,具体包括基薪收入、风险收入和高额退休金等。(2)职位消费激励机制。指经营者除货币报酬外可按其职位享受企业所给予的待遇。从降低改革成本角度出发,应通过界定不同企业规模和经营者业绩应享受相对称的职位消费层次来选拔任用企业领导者。(3)精神激励机制。即通过传播媒介宣传和塑造企业家精神来激励经营者。(4)期权激励机制。期权激励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手段,现阶段正处于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从国内已采用此种方式的企业看,其具体形式有股票期权、绩效股、股票增值权、虚拟股(干股)和奖金转股等具体形式。这些激励措施的共同点是:既使经营者报酬与企业资产增值相联系,又与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相结合,使出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趋同。

对经营者的约束除加强内外部会计控制外,还需要会计工作者充分利用各种市场机制的作用,如股市机制,通过股市涨落及由此引起的后果来刺激经营者行为。如股东通过大量抛售股票来解除代理关系,以取得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再如组织机制,即通过股东大会及董事会举手表决来罢免经营者,主动解除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同时人才市场机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通过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价值的体现,来驱使企业经营者的自重自强,培育良好的企业家形象。

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会计控制的保证。企业应根据会计控制的要求实行纵向授权制,股东大会给董事会授权,董事会给董事长、总经理授权,形成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划分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等各级管理机构间的责权限,譬如对于决策上出现的失误,应当追究董事会的责任,而在执行上出现的问题追究经理班子的责任。经理班子要将经营目标细化,与董事会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以作为奖励依据等。同时,要适应中国国情,努力探索处理好新三会和老三会关系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外部董事制度,吸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进入董事会,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此外,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为出资者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专门监督提供保证。

第二层次,是出资者的外部控制,包括对经营者,以及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系统的控制,如监事会制度和财务总监制度等。监事会制度是对试行两年来的稽察特派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也是对出资者会计控制工作的总结提高和升华。监事会以会计控制(财务监督)为核心,通过查账,对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

犯。当然这里的监事会不同于19xx年《公司法》中规定的“监事会”概念。监事会制度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专业性、经常性和廉洁性等特征。《公司法》中的监事会,主要在企业内部产生,虽然也有少数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委派的兼职监事参加,但没有改变监事会成员受聘于董事会或总经理的现实。这种监事会组织制度内部化,无法克服或根治“内部人控制”现象,所有者缺位问题似乎更突出了,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建立和完善政府外派监事会制度,就是针对这一矛盾、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实行监事会制度使围绕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控制工作在方式、内容、手段和措施等方面进一步符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同国际惯例接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资产监督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制度创新。

从委托代理角度分析出资者的会计控制,我们认为监事会制度在今后的监督实践中仍需不断探索完善。当前,则必须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以下问题:(1)监事会人员组成和高效工作问题;(2)对国企进行监督评价的标准体系问题;(3)如何依法开展监督检查问题。《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监事会监督属于事后监督范畴,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政企分开,避免由于监事会监督而成为企业的新婆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产权理论上讲,出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一个环节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体现出资者的意志和利益,这是任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的企业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新《会计法》从会计控制角度强化了对企业的经营、财务、资金等各项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体现了所有者的意愿,维护了出资者权益。如何在监事会监督检查中处理好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在监督实务中摸索,以期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质量。 财务总监制度则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其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股(或者控制)地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从产权角度看,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以产权约束为核心的会计控制。它在解决现阶段国有企业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和“产权约束软化”问题上具有积极意义。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财务总监制度涵盖和扩展了总会计师制度,因此在实施财务总监制度的企业里一般可不再设立总会计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这

样简单地去认识。财务总监委派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董事会委派的,并具有经营管理权,一种是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委派,专门从事财务监督(会计控制)工作。由于委派机构不同,工作职责不同等原因,目前财务总监制度亟需完善。我的看法是,明确财务总监统一由国资部门委派,总会计师制度不但不能取消反而还要增强。即通过明确两者的职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他们各自的积极作用。具体理由有二个,一是《会计法》的要求。新《会计法》第36条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投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由原《会计法》的“可以”改为“必须”,总会计师的重要性得到了法律强调,为会计控制建设明确了具体方向。二是职责作用的要求。总会计师的职责作用不同于财务总监。现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这两种职责作用经常混淆,需要澄清。就国有企业而言,财务总监是由国资部门派驻企业,对企业经营者依法进行监督与约束的代表,而总会计师则是企业经营管理班子的一员,是财务总监的监督对象之一,两者的地位与职责不一样,因此,财务总监不能取代总会计师的职责。

第三层次,会计审计系统对企业业务组织系统的控制。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会计人员必须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充分行使理财自主权。即,会计审计系统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企业业务经营活动的会计控制,这也是新《会计法》所要求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即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对单位负责人负责。企业会计审计部门具有对经营者的建议权,但不应具有监督权,这与现代监督理论是一致的。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没有利益关系,监督者在人事上、经济上应独立于被监督者。另外,应遵循顺向监督原则,监督者

只能来自于被监督者的上级或同级以上其他独立的第三者。经济控制论认为,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以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依赖于经营者。让会计人员监督其上级——经营者,这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分离的原则,而且也不符合顺向监督的原则。可以明确地说,日常会计控制只是企业内部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自上而下或自我监督约束的一种内部监督,并不具备监督经营者的职能。要扭转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应通过健全对会计的约束机制,强化外部力量对会计的监督,而不是要求会计来监督经营者。因为经营者对出资人利益的侵害,要通过一定的财务活动来进行,在会计上必然有所反映。如果对会计的监督到位,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暴露无遗。

+ 更多类似范文
┣ 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4300字
┣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周志 4500字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大纲 2600字
┣ 更多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 搜索类似范文

诚信与成功

一、 说文解字

自伟大的仓颉造字以来,生活在亚细亚大陆东边,太平洋西岸的中华民族开始使用汉字。这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传统延续的命脉,不仅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更使得后代有机会探究先人对于一些文化含义的真正理解。从这一角度讲,我们从汉字研究“诚信”“成功”,必然与盎格鲁—萨克森语言中“honest”“success”有着完全不同的起源。

诚,一“言”一“成”。强调口头与行为的一致。既然口头进行了承诺,便有义务促成事务的最终完成。这种义务,便是诚字的基本含义。诚,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尽的义务。

信,一“人”一“言”。对于他人所说的话,从心中去相信对方。这是一种豁达,一种生命的开阔,也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适宜的生活态度。

成,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事务的完成,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成功。究其生活化的本质来讲,“成”反映了一种完整以及这种完整所带给人们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功,一“工”一“力”。付出汗水,发挥力量,才能称得上作了功。做了功,是否就是成功了呢。未必。只有你做了正确的功,你的功才能得到认可。如果是做了错误的事,那再怎么正确的做事也不能得到理想的记过。

综上所述,“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信用的义务和生活态度,而“成功”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的评价标准,两者似乎毫不相干。真是这样的吗?

二、诚信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为什么要提出“诚信”这一理念?这是我们许多人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各类各样的民族中,无一不有着诚信的理念或其类似的理念。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处于险恶的自然环境中,时刻要与饥饿、寒冷、猛兽、疾病作斗争,这个时候,人根本无法脱离原有的群体而单独生存。这一点,现在的吉普赛人身上仍有着明显的反应。吉普赛人作为“流浪的民族”,强调一个群体的生活,任何违反了群体守则的人将会被宣布不被群体接受,无法继续同行,这如果是在严酷的荒原、沙漠中,几乎就等同于宣布一个人的死刑。原始人类也一样,由于个人离不开群体,就必循遵守群体为了适应生存所制定的规则。规则的实现是建立在对违反规则的惩罚基础上的,但只要不存在违背规则的行为,那么惩罚也就是不存在的。人们遵守规则,就是建立在对惩罚的畏惧基础上的,久而久之,规则就会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尊则,或者是道德,或者是宗教,从而也就被人从内心接受,并随着教育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人类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最初的规则——可能是粗鄙到打猎的男人不占用属于女人的那一部分猎物,采集的妇孺不侵吞男性的果脯——,最终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并被自觉遵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出现,私有制逐渐形成,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最初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不够发达,原始的诚信机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虽然被每个时代注入了新的含义,但其本质作为一种内化的义务,仍受到普遍地遵守。历史的车轮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得资本开始发挥主导型的作用,统治者不得不开始正视商业的地位。商业的重要驱动力便是牟利,其实质是通过产品、服务的流通满足不同地区市场的需要,赚取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违反契约、买卖欺诈事件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对人与人之间所应具有的诚信普遍抱有怀疑,在这样一个充满怀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种种阻力。合同签订的成本更高了,因为监督成本越来越高;货币流动的速度降低了,因为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了,因为不诚信引发的矛盾最终只能由社会来承担??陷入“诚信危机”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自救,如何发展。当宗教的束缚已被冲破后,人们只有借助于法律。公正的法律能够调整社会关系,对不诚信予以制裁,对诚信予以保障。所以,步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始了对法治的追求和建立,如1512年英国的《大宪章》,规定了国王也不得肆意妄为,在征税等方面必须遵守议会的法律;1790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告任何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每个人都要受到法律的调整后,当法律越来越科学、完整和有效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诚信经济”终于得到了确立,并最终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然,随着价值观的多样化,诚信是否内化为人的自我要求,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一致,但坚持诚信的行为,关注对方的诚信品质,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现代经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而不断加速发展的。从18世纪末的蒸汽机发明,到19世纪后期电气时代的来临,再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加速的状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在东方和西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对于成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那些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改造自身的同时影响了周围、改变了社会与自然的人,无疑被各种文化所界定为是成功的。今天的中国,人们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思想地位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处在这样的地位的人,是否都具备诚信的品质呢?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诚实信用的人吗?有的政府官员大会小会、各种场合,唾沫横飞的宣称反腐倡廉,不久就因腐败东窗事发而锒铛入狱,你说,他诚信吗?有的企业家最初的资金来源,不是通过侵吞国有资产,就是通过撕毁合同、进行欺诈获得的,你说,他诚信吗?有的知识分子执一学科研究地位之牛耳,却不断抄袭剽窃前辈、同行甚至学生的智力成果,你说,他诚信吗?以上种种人,在他们的阴暗面被曝光之前,他们都是社会眼中的“成功人士”。中国经济首都上海市的市长,算不算政界的成功人士?年产值数十亿元企业的董事长,算不算商界的成功人士?中国名牌大学名牌学院的院长,算不算知识界的成功人士?在东窗事发之前,他们都是成功人士,那我们就不仅要怀疑,那些现在仍然翘据“成功人士”头衔的成功人士,是不是也不那么诚信呢?

三、思考与成功

事实刚好相反。落马的“成功人士”,恰恰是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受到了“自己不诚信”的惩罚,而更多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依旧是——诚信。有位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好人坏人,都喜欢好人。”事实正是如此,当你以真诚之心待人,当你用友善之心对人时,做到了极致,你必然能得到回报。人选择接受“诚信”还是“不诚信”的生活信条,有多种途径。一种是家庭言传身教,一种是学校白纸黑字,一种是社会观察。第一种途径由于父母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可能得到极为相反的结论。第二种途径由于要担负国家政治的重任,似乎远未得到完全的认同。第三种途径

是一个自立、成长中的人所应按循的途径。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关于“诚信”与“成功”联系的判断,我们才能使自己切身实意的相信这种理念,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判断。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检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否是科学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正确的?对于诚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首先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我们观察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是我们思考的原料。朋友、电视、网络、同事、同学,种种媒介传入的种种信息,都是我们考虑的渠道。不要仅仅在网络上看到一则“高官腐败落马”的报道,便推断所有高官都不诚信,也不要仅仅听说某人在升迁途中出卖了朋友,便得出结论升官就是要出卖朋友。笔者知道,很多人此时都不以为然。“这样的事难道不是事实吗?”笔者认为,即使所有的都是事实,但仅从一两个片面的事实推出一个全局的结论,本身就不能认为是科学正确的。有人又会问,那难道你能统计所有的人和事,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吗?这一点,笔者也做不到。但是,当有人举出某个“不诚信导致成功”的例子时,另一个“诚信导致的成功”或者“不诚信导致的失败”也在出现着,以上案例就是证明。又有人说,“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使通过不诚信手段也能达到成功境界,那最后几年招致的惩罚又有什么呢?”这样的惩罚也许会是以生命、健康、幸福为代价,以人的根本为代价,每个人都能承受吗?对于任何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来说,诚信能带来的幸福要比不诚信带来的“幸福”更长久,更无价。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根植于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假设又与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知识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诚信也许能带来“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既不幸福、也不永恒,只有诚信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当然,由于成功这一理念的主观性,而诚信又与客观的义务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诚信与成功关系的认识无法统一。

四、结论

诚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犹如山与水之间的关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仁者看来,山的厚重与坚韧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靠,诚信就是山一般的品质。在智者看来,水的流动与冲力象征了人对自己的生活采取一种灵活与坚持的生活态度,成功就是对水一般品质的报偿。一个人,要想成为仁者还是智者,都需要处理好诚信与成功的关系。记住一句话,“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信用中国


第二篇: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4300字

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xx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环境变化、事件处理和利益集团的博弈的推动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于20xx年出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趋同,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发展历程 发展动力 博弈

20xx年x月x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xx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我国会计专家、学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心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的一种公共选择过程并最终上升为一种政治化的程序,体现为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实施会产生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利益相关者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所以,只要存在利益相关者利益上的差别,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倾向和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就必然存在。

1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1978-19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使得原有的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的缺点日益暴露,不同所有制和部门的企业之间由于各种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报表格式不同,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给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进行贷款分析、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等均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也及时认识到:会计改革已成必然,只有使会计管理体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从19xx年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并于19xx年开始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学会还组织翻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供国内会计专家学者研究使用。19xx年财政部提出了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设想。19xx年x月x日我国财政部正式设立了专门研究会计准则制订工作的"会计准则组,并召开会计工作座谈会拟定我国会计改革纲要,在正式发布的会计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会计准则,改革会计核算制度"。19xx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准则草案,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的意见,19xx年x月,以财政部部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了第一项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

2会计准则具体化阶段(1992-20xx年)

19xx年x月制定了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之后,19xx年我国财政部开始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研究工作,19xx年x月x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我国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后的几年陆续颁布了债务重组、会计差错更正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无形资产、租赁准则等16个具体会计准则,而且在这16 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大量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布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防止出现制度空当,我国在发布和实施会计准则的同时,还不断地制定、修改会计制度,20xx年还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协调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而形成了国际上少有的"准则" 和"制度"并行的会计规则结构。

3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20xx-20xx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以国际化策略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20xx年x月正式加入WTO,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的会计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共识,《 企业会计准则》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合经济和会计的发展,与后来颁布的《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不一致。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迫切。但由于我国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IAS,同时又要为经济的国际化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同时兼顾我国自身特色的渐进式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制订策略。

4会计准则体系构建阶段(20xx年以来)

20xx年x月x日财政部向外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20xx年x月x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于20xx年x月x日在上市公司试行。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则类似于《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的填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做出示范性指导。至此,我国终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趋同,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及法律环境,对部分经济事项或交易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展思考

1环境变化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基础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由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主要是由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来推动的,而不是经实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布的会计准则是一种应急措施,基本准则的建立是为了与宏观上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样可以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一段时期内与客观的经济条件相适应,但同时也增加了会计准则的波动性,加大了微观经济个体的执行难度和转换成本。 2事件处理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动力

与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过程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事件处理模式",但是当今风靡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却采用"通用原则引导模式"来为各种经济交易和事项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的颁布是为了应付"琼民源事件"引发的会计问题,后来发布的十几项准则是为了应对国有企业上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助于提高准则制定过程本身的质量、一致性,以及能够缓解实务界要求准则制定者及时做出反应的压力,这种模式逐渐被一些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采纳(杜莉,20xx)"因此,我们在制定了已经趋同的会计准则之后,应该考虑制定概念框架,同时可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技术标准"部分以及整个会计理论体系。

3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关键

当旧会计准则对某利益集团不利时,该利益集团就惠推动会计准则向有利于本集团的方向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取代旧会计准则就指日可待,当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已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为时,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专业性的民间团体都在考量由自己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成本与效益。社会最终选择谁来制定会计准则,是各相关利益团体 ( 包括政府) 博弈的结果。具体到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选择上,数十年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以及目前较强的政府职能作用和相对较弱的会计职业界,形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府主体模式。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引起了国际、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和实施以来,无论在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作用

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

自从19xx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过渡性阶段,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的"准则+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法模式的特色。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有利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与完善等特点,是现阶段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2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新准则体系的出台加快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首先,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其次,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对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再次,在要素计量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在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其规定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总之,新会计准则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也兼顾了中国的国情。

3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前者为会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用、可比创造了条件,后者则为中国经济大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行列扫清了道路。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目标和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会计报告体系和结构,消除了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融入国内市场的空间障碍和阻力。使国内企业到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发行股票变得更加容易。 4推动了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革新

在实施会计准则以前,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较弱,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会计实务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感到过去比较精通的会计知识已经陈旧,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从而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会计的高潮,并通过中西方会计比较,使之与我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相融合,形成一种"中外合璧"的独特景观。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葛家澍文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

[2]杜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J].会计研究,20xx

[3]蔡明利.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透视[J].现代商业,20xx(20)

[4]李作畅.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xx(22)

[5]李应芳.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时代经贸,20xx(6)

[6]李平.新会计准则的评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6)

[7]纪金莲.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xx,(12)

[8]李强.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和意义[J].现代商业,20xx(27)

[9]孙松.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xx.4

+ 更多类似范文
┣ 会计学本科论文范例 10400字
┣ 会计学院本科学年论文简化范本 9200字
┣ 更多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搜索类似范文


  本文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dxzy/294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