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保障城市安全地下“生命线”
本文关键词:航天系统工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航天技术保障城市安全地下“生命线”
2016-04-08 11:39:59 | | 千龙网
本网讯:近日,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获悉,304所成功成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智慧管网学组副组长单位,并将在即将召开的“2016智慧城市与智慧管网科技创新大会”上授牌。304所此次加入该组织,正是借助航天品牌的影响力以及承担住建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项目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普查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显,我国城市正在面临着各种地下管线问题的挑战:城市内涝、道路地面塌陷、燃烧爆炸、热水伤人、窨井伤人、饮水污染、管线运维机制建立难度增大,一时间把城市建设的“里子工程”推到了风口浪尖。为此,李克强总理、马凯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明确指示要加强城市的地下管线建设和管理,建设“良心”政府,并决定在山东省德州市进行试点。
几十年来,航天一直是“高科技、高质量”的代名词,凭借航天的优良品牌和雄厚的技术实力,2014年,在住建部的指导下,德州市人民政府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共同签署了《关于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的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提出应用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和技术优势建设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共同构筑安全坚强的城市地下管线“生命线”,住建部城建司委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开展了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方案论证。
按集团公司统一部署,2015年初,三院组织成立智慧管网事业部,304所为总体单位,33所、35所、动力站等为分系统单位,各单位协同合作、通力配合,深入解读国家政策要求与城市实际需求,,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形成了总体实施方案并获得住建部认可,设计并研发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行业监管系统、行业运营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隐患排查、物联感知、精确定位等外业工程实施体系,完成了三院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建成了航天智慧科技展示验证中心,基本形成了符合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系。
2015年11月,三院成功中标德州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项目。“这将是我国首度将航天多信息、复杂大系统集成等航天领域技术综合运用于构筑安全坚强的城市地下‘生命线’。”航天科工三院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项目副总指挥章利光说。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已经完成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并开展了地下管线的补查与隐患排查、精确定位和物联感知工程建设工作,同时,按照德州方面的需求,完成了12份涵盖数据类、信息技术类及规章制度类三大类别的标准规范初稿编制。
如此复杂庞大的项目工程,实施完成后,将对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及三院智慧产业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呢?根据规划,项目将构建面向管线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全面普查、隐患排查、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管理两条主线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平台,有效实现综合管理应用的智能化、物联化、协同化,实现地下管线管理资源的深度共享和高度协同,大大提升城市安全和管线安全整体水平。以此项目为依托,三院智慧管网业务也将实现从能力基础薄弱发展到行业技术领先,门类齐备,初具行业影响力的重大转变。
这么“高大上”的项目,应用了哪些航天的高精尖技术和产品呢?据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总师王连宝介绍,该项目中三院充分发挥了航天多信息、复杂大系统集成的技术优势,运用遥感、定位、通信和控制等技术,已成功研制航天自主品牌的探地雷达、漏磁检测器、管道机器人等产品,用于实现管线信息安全采集和传输;同时,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平台也将用到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和精确探测、示踪标识、综合感知等先进技术。
据悉,该项目将于今年5月完成初验,年底完成终验。届时将形成基于地下地上“一张图”的综合应用和完备的标准规范体系及规章制度,为城市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并能够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应用模式,为后续在其他城市推广提供示范。(作者王文超)
编辑:罗婷本文关键词:航天系统工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ckj/3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