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渤海”中国海洋化学工业的摇篮
本文关键词:海洋化学工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汉沽,除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盐渔之利”以外,生产原盐的优势产业又让她享受了“中国海洋化学工业摇篮”的誉称。
自中国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1914年在塘沽创办久大盐业公司,1918年在塘沽创办永利制碱公司之后。1926年,聂汤谷先生来到汉沽王家园子,兴办了渤海汉沽化工厂。
聂汤谷(1894-1981),湖南桃源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聂雁湖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其子聂壁初曾经任天津市政府主要领导。1907年,年仅13岁的聂汤谷东渡日本求学,又赴德国继续攻读,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与范旭东先生建立的塘沽永利公司、吴蕴初建立的上海天原化工厂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了中国海洋化学工业发展的摇篮。
1929年夏天,聂汤谷又主动找到“乐家(制药)老铺”的第12代传人、天津达仁堂制药厂乐达仁(松生),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创办了渤海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厂),公司设在天津英租界17号站98号。根据资金入股,,乐达仁担任老渤海厂董事长,聂汤谷为常务董事、总经理。聘请汉沽双桥人唐紫园任厂长,协助处理日常事务。
渤海厂充分利用汉沽的盐业资源,采用范旭东的黄海化工研究社的技术,制造用于印染、制革的硫化钠,制造用于牙粉、化妆品和油漆业、橡胶业碳酸镁、碳酸钙,制造用于纺织、造纸、建材业和制造肥皂硅酸钠,制造盐酸。当年兴建,当年投产,生产“晶”牌硫化碱、无水芒硝、元明粉,生产碳酸镁、碳酸钙、盐酸等,尽管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简单,但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开了先河。与塘沽永利碱厂、上海天源化工厂共同支撑起了民族化学工业的脊梁。成为天津地区除永利碱厂之外第二家有规模的化工企业。
为了解决外地单身工人的居住问题,渤海厂盖了两栋青砖平房,做“工人室”,相当于现在的单身宿舍。后来工人多了,在原基础上又加盖了一层,就是毁于大地震的“老渤海小黑楼”。
生产厂长唐紫园直接管理匠头,匠头都是从工人中选出的技术最好的,如韩宝成是宝坻一名农村木匠工,活计细,被推选当上了渤海厂的木匠头;解放后创办汉沽正明铁工厂王正明先生的翻砂技术好,推选为翻砂匠的头;还有从天化退休的铆工匠王金城,因铆工活计好,当年当了铆工匠的头。
当时老渤海厂计有200多人,与聂汤谷及厂长唐紫园先生相互间的关系都很好。年底,全厂上下一起合影留念。从人员的穿戴和精神面貌上感觉,人们的精气神都非常好。
1939年,东洋化学汉沽工厂成立,老渤海厂被合并,改为二厂,渤海楼改为职工宿舍。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渤海楼受波及遭震损,南扇墙体整个掰出、倒塌,楼体框架未倒,全楼居民无一伤亡。
1943年,日本人对工人非常苛刻,渤海厂工人的经济收入锐减,到了不能养家糊口的地步。11岁的韩以文先生进入汉沽老渤海厂做童工,因担心年岁小不收,瞒报年龄为13岁。聂汤谷说:“我13岁去东瀛读书了。男孩不吃十年闲饭,你就跟着父亲学做木匠活计吧。”韩以文先生对聂汤谷先生宽待感恩不尽,至今保存着渤海厂的鸟瞰图。
相关阅读:
上海华谊与上海化学工业区重组物流公司
上海化学工业园向拜耳TDI供应气体项目获批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规划启动
本文关键词:海洋化学工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ckj/3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