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型城市为主导的区域科研合作网络研究——以湖北省论文合著数据为例
[Abstract]:Taking the co-author data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g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in Hubei Province,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innovative city (Wuhan) from the aspects of cooperation intensity, network density, distance preference, polarization effect and so on,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arge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in Hubei Provinc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twork is very different. The intensity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affected by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abund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The whole network presents the shape of "V" on the left, Wuhan is in the pole position of the network, and Yichang, Jingzhou, Xiangyang and other places constitute a multi-core network pattern. The buffer distance varies from one region to another. Wuh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the most overlaid buffer zones. Network polarization effect is significant, Wuhan is the basis to ensure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network.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suggestions of perfecting the reg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network a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科技全球化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编号:2010GXS1D092)
【分类号】:G35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隆连堂;姜照华;刘则渊;陈悦;;中国区域知识生产合作强度的定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1期
2 赵大丽;高伟;李艳丽;;知识转移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2001—2008年省际数据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6期
3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8期
4 邹祖烨;;知识竞争力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1期
5 刘凤朝;姜滨滨;;中国区域科研合作网络结构对绩效作用效果分析——以燃料电池领域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01期
6 张鹏程;彭菡;;科研合作网络特征与团队知识创造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7期
7 闫相斌;宋晓龙;宋晓红;;我国管理科学领域机构学术合作网络分析[J];科研管理;2011年12期
8 赵君;廖建桥;;科研合作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02期
9 刘凤朝;刘靓;马荣康;;基于973计划项目资助的科研合作网络演变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6期
10 唐超;;GIS:文献信息可视化的新理念和工具——以竞争情报领域知识地图构建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灏;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贺;罗问;刘付程;;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残余Kriging方法预测地表高程[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董畅;;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J];安徽地质;2011年03期
3 杜岭;储金龙;刘复友;;基于GIS的城市密度分区模型建立——以蚌埠市中心城区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李贤胜;;广德县农用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演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9期
5 马静;张仁陟;陈利;;耕地地力评价中土壤养分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以会宁县土壤速效钾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6 李丹;薛联青;郝振纯;王振龙;;淮北平原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变异性实验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7 刘玉红;张卫国;;基于GIS的土壤侵蚀研究系统框架的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8 蒋国富;;基于GIS的河南省农民收入空间分异特征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9 高英杰;潘剑君;刘世峰;;1:10000大比例尺DEM的制作及其地学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10 邓珊珊;夏丽华;千怀遂;;基于栅格化的广东省气候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刚;孙长虹;潘涛;齐s,
本文编号:2190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xjt/2190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