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科研论文 >

三袋麦子的故事读后感_《三袋麦子》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7-01-02 19:57

  本文关键词:三袋麦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三袋麦子》教学实录之二
佚名

  
  听写,复习旧知,直接导入。
  师:想一想:《三袋麦子》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告诉大家,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事?
  生:课文讲的是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每人一袋麦子
  师:(板书“小猪”、“小牛”、“小猴”)
  师:看,这就是土地爷爷送给三个小动物的麦子,咱们看来一模一样的麦子,三个小动物看到的却不太一样,小猪看到的是——
  生:黄灿灿的麦子
  师:想想“黄灿灿”是什么样子?
  生:金黄金黄的
  生:闪着金光的,亮闪闪的
  师:多诱人的麦子啊,小猪望着这“黄灿灿的麦子”一定眼睛一亮,谁来读读这个词语(板书“黄灿灿的麦子”)
  生:朗读“黄灿灿”,读出色泽的鲜亮,读出小猪眼前一亮的感觉
  师:小牛看到麦子是——
  生:饱满的麦粒
  师:啊,小牛看的该多仔细啊,一粒粒都那么饱满,来,让也我们捧起麦子看看,体会小牛仔细观察的感觉,轻轻地读,慢慢地体会(板书“饱满的麦粒”)
  生:朗读“饱满的麦粒”
  师:小猴发现这袋麦子是……
  生:上等的麦种
  师:板书“上等的麦种”,同学们,这“上等的麦种”也就是怎样的麦种啊,你能换个词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最好的
  生:百里挑一的
  生:不仅颜色金黄而且颗粒饱满的
  师:说的多好啊,小猴眼中的麦子又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带上动作,夸夸这一袋“上等的麦种”
  生:读词语
  师:他们三个人眼中看到的麦子都不太一样,那他们拿到自己那袋麦子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咱们把这些词语带进课文再来读读。这次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开心
  师:是啊,瞧瞧小猪开心的样子,想想他此时此刻脑子里立刻会出现哪些好吃的东西?
  生:有包子和饺子
  生:还会有面包和蛋糕
  生:面条
  师:哇,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所以小猪开心的喊道——
  生:朗读“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师: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请你再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
  生:朗读
  师:是呀,他一分钟也等不及了,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体现小猪这种着急的心情,
  生:迫不及待
  师: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把小猪的开心和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读的有滋有味
  师:读的多投入啊!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把自己当成书中的人物,课文自然就读的有滋有味了。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我请女同学一起读第三段。
  女生:朗读
  师:女同学声音真好听!小牛这段话写得多好啊,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小牛捧起饱满的麦粒,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啊,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好东西。”),请你来读,老师建议你读的慢一点,特别注意这几个描写小牛动作的词。
  生:朗读第一句话
  师:有点味道了。想听听老师读吗?
  师:范读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和小牛一起看一起想,再读读这句话,注意体会他“先……再……”的思考过程,相信你比我读的更好!
  生:朗读
  师:听完你的朗读老师看到了一个会思考的小牛,一个做事有条有理的小牛。那他到底是怎样保存麦子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这个长句子,(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这个句子读好了你也就读明白了。请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朗读
  师:男同学的声音就是洪亮!如果读的时候在这两个地方稍微停顿一下换口气就会读的更轻松了,跟着老师一起试一次。就这感觉!请你再试试行吗?
  生:再读
  师:小牛做事有条有理,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来,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三段。
  生:齐读第三段
  师:小猪面对黄灿灿的麦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做成食品,吃了!(板书“做成食品”)而小牛捧起饱满的麦粒是看了又看决定保存起来慢慢享用;(板书“保存起来”)我们看看小猴,他发现这是上等的麦种决定怎样做?
  生:全种下了地(板书“全种下地”)
  师:小猴这段话语言最少,但包含的内容可不少,你觉得小猴当时可能想些什么才决定把麦子种下地?
  生:小猴肯定想,如果现在把麦子吃了,明年就没东西吃了,不如种下地,就会有更多的麦子吃。
  生:小猴想,一袋麦子很快就会吃完,我要种下地,明年收到更多的麦子还可以分给大家吃。
  师:恩,看来小猴更是动了一番脑筋啊!看看故事越读越有意思了,同样是一袋麦子,三个小动物看法不同,做法也不一样。那一年以后,当土地爷爷又来拜访三个小动物的时候,他们会对土地说些什么,土地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默读课文6、7、8、9自然段,默默地读,静静地想,老师特别想知道这次读完后,你会读出一只怎样的小猪,怎样的小牛和怎样的小猴?
  生:自己默读课文6、7、8、9段。
  师: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猪呢?
  生:憨厚可爱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啊?
  生:我从这句话读出的“小猪说着不由得舔了舔舌头”
  师:真会学习啊,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那请你学学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恩,带着这样的感觉请男同学一起读读小猪说的话。
  生:刚才的插图里小猪口水都流出来了,能看出他特别憨厚可爱!
  师:啊,课文插图也被你们合理利用了,你再读读小猪说的话。
  生:朗读“感谢您去年送给我那袋麦子,让我吃到了最好吃的东西!”
  师:读的多好啊!看看,从插图里看到了小猪的“憨厚可爱”,从语言文字里读出了小猪的憨厚可爱,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也出现了一只憨厚可爱的小猪!(老师板书“憨厚可爱”)
  师:说说你们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牛?
  生:做事有条有理
  生:珍惜粮食
  生:不浪费粮食
  师:你看看小牛不仅做事认真,而且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真会生活啊,这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精打细算。(板书“勤俭节约”)谁来读读小牛说的话?
  生:朗读“去年您送我的麦子至今还没吃完呢。”
  师:我知道大家和小猴特别熟悉,那今天读这个故事你读出了一只什么样的小猴呢?
  生:聪明能干(板书“聪明能干”)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啊
  生:小猴给土地爷爷说的话
  生:小猴不仅没有吃,还种下地收获了一大囤麦子
  师:恩,我们来看看这两处语言描写,小猴没有直接告诉老人而是神秘地说,谁愿意和老师合作读读这两个对话。
  师生合作,老师引读
  师:想想小猴对土地爷爷介绍自己这满满的收获的时什么心情?
  生:自豪!
  师:是啊,小猴靠自己的劳动把一袋麦子变成满满一囤麦子,肯定特别激动特别自豪!你再读读,小猴自豪地说——
  生:“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您带一些回家吧!”
  师:来,同学们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引读,全班参与)
  师:读出味道了!看看,课文读到现在,每个人的眼前都出现了三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我们现在能不能这样,看着这三幅插图,想着课文的故事内容,我们把故事演一演。
  师:来,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表演天赋啊?其他同学注意,你们现在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评委,认真看表演,一会要说说你最欣赏哪个演员,为什么。
  师:来,我们再请四个同学,,谁觉得你能把土地爷爷演好?小猪谁愿意挑战,小牛,小猴?
  生:表演
  师:该评委们发言了,说说你的意见
  生:评议
  师:真了不得啊,小演员演的精彩,小观众看的认真,几个评委说的在理!老师想提醒大家想一个问题,刚才土地爷爷听了三个小动物的话反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他对小猪哈哈大笑是笑什么呢?(板书“哈哈大笑”)
  生:笑小猪的憨厚可爱
  师:对小牛点点头又表示什么?(板书“点点头”)生:因为小牛知道珍惜粮食,土地爷爷点头是夸小牛
  生:他点头表示知道小牛是怎么做的了
  师:最后到小猴家,土地爷爷又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会“兴奋地说”?(板书“抚摸着头”“兴奋地说”)
  生:因为土地爷爷看到小猴收获了这么多麦子所以很高兴
  生:小猴自己劳动收获了麦子,土地爷爷夸奖他呢
  师:我们看,(黑板板书的三组词串,)就这普普通通的麦子,三个小动物的看法不一,做法不同,得到的评价也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横着读一读这三组词语,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憨厚可爱的)小猪       (勤俭节约的)小牛         (聪明能干的)小猴
       黄灿灿的麦子          饱满的麦粒             上等的麦种
       做成食品            保存起来              全种下地
       哈哈大笑            点点头               抚摸着头兴奋地说
  生:横着读三组词语。
  师:请你们再竖着读一读这三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内容。
  生:竖着读三组词语。
  师:你们发现了吗?一个小动物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你更喜欢哪个小动物和他的故事呢?说说为什么?如果这袋麦子送给你,你会怎么做呢?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讲讲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完成练习题。
 
   [2009-07-30]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上一篇  → 《三袋麦子》教学实录之一  摘自《老百晓在线》网站。

下一篇  →


  本文关键词:三袋麦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2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xjt/232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