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故居旅游景点
本文关键词:茅盾故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茅盾先生的故居著名的有两处,一处在北京,一处在乌镇。北京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茅盾1972年后居住的地方,1985年3月27日正式开放。 乌镇故居是茅盾先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发表处女作《幻灭》(《蚀》三部曲之一)。1930年在上海参加领导"左联"。继《蚀》三部曲之后,又创作了《虹》、《路》、《三人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作品。1949年2月担任新中国的第一任文化部长。"文革"结束复出后撰写长篇回忆录。以理性策划建构,然后再填充内容的写作方法是茅盾的擅长,也引起了后来人的效仿。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茅盾全集》10卷 本。逝世前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等职。茅盾生前把25万元稿费捐作奖金,用于设立 “茅盾文学奖”。茅盾一生,坚持真理和进步,追求共产主义。他的作品始终鞭挞黑暗、鼓舞人民,曾帮助促进几代青年革命化,还将继续教育和鼓舞我们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北京故居
地址: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
茅盾故居:茅盾先生(1896~1981)1974~1981年初逝世以前的住所,位于北京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原为清时一高官住宅,后改建为现有建筑格局。现辟为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起居室、工作室、会客室一切陈设全为旧物,保留原貌。
● 民间记忆
这里其实就我一人
李亦飞(56岁,茅盾故居工作人员)
在这故居工作有十几年。这胡同(后圆恩寺胡同)深,除了一些老头老太太拿着年票来看看以外,其他来参观的人不多。故居里的展馆和展品多少年没动过,也没换过。茅盾故居属于现代文学馆,不是独立的单位。我们这儿有三个人,其他两人都请病假了,其实就我一人。你说我是这故居里的讲解员、安全员、防火员、值班员、接待员、服务员都行。现在,我们正在申请经费,对故居的房子、暖气系统翻新一下。另外,对陈列馆也准备作一个重新布置,加进一些现代科技的元素。
看书是父亲最大的爱好
韦韬(茅盾之子,现年81岁,离休在家)
问:见过茅盾先生的人都认为他很健谈、风趣,在您印象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答: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父亲很少在家,带我的是母亲和祖母。父亲对儿女很放得开,要关心也只是一个大方向的把握,对子女还不如对孙子辈的孩子那么细心、随和。
问:茅盾先生除了看书、写作,还有其他的爱好或者擅长吗?
答:没有。看书是他最大的爱好了吧。在写作上,经常是一篇小说还在写,另一篇小说就开始在打腹稿了。他每天考虑的事情就是怎么样弄素材之类的,生活上的事都靠我母亲。
问:在故居里,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问:茅盾故居您后来去过吗?感觉怎样?
答:当然去过。好像去参观的人不是很多。不过北京的名人故居也挺多,让人参观不过来(笑)。茅盾故居的陈列格局好像没有变过,可能是经费的问题,房子很旧了,没有翻修过。
茅盾于1974年12月到1981年3月在这里居住。茅 盾逝世后,故居辟为陈列馆。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多平方米,是两进的小四合院。入门,有茅盾半身汉 白玉塑像,像高83厘米,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前院 有房屋15间,西厢房原是会客室和藏书室,布置维持原状,室内陈设为茅盾生前所用旧物。陈列室有茅盾从青少 年时代至逝世时期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 本、信件、手迹以及两册小学时的作文(是茅盾留存于世 的最早墨迹)。后院正房6间,安放有茅盾夫人孔德沾女 士的黑漆镂花骨灰盒。
茅盾在北京的故居不止一处,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是在后圆恩寺胡同里一座由两个四合院改建而成的宅子里度过的。从茅盾逝世到现在仅20多年,所以他的故居基本保存完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景点,这里的游人并不是很多。同各种类型的大型公园相比,这里确实有些旧了,但作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来说,他的故居留给后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五块钱的门票能够买到的。
茅盾先生一生在三个地方居住过。细分之下,乌镇是他的第一故乡,他在此出生并接受小学教育。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开始用茅盾这个名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幻灭》。北京则是茅盾先生的第三故乡。20世纪初他在这里接受教育,20世纪中期开始在这里生活居住了30多年。在北京,茅盾从一位文学创作者转型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直到他81年的生命旅程结束。
刚解放的时候,茅盾在毛泽东和周恩来屡次邀请之下,担任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文化部长,住在文化部宿舍大院的一栋三层小楼里。后来因为年纪大,上下楼不方便,茅盾与家人便找到了现在后圆恩寺的这一处房子。
这是一座百年老院,从院里老屋上的两层檐椽来看,清朝时住在这里的至少是个四品以上的官员。但因为房子历经民国及解放后的使用,被人改造成了更适合居住的宽敞家院。从前院到后院并没有二进门,而是通过前院东北角一小截青砖砌的小过道进入。
与后院比起来,前院有南屋、北屋、西屋、东屋,一面不落,是个标准的四合院。院的前半部分有个方形的葡萄架,老人住着的时候在架上装了个秋千,时常陪孙女在这里玩耍。现在秋千不见,葡萄架还在。只是春天将暖未暖,它也仿佛没有从冬眠中醒来,颜色仍旧枯黄。院子靠后的地方是一尊白石膏的茅盾先生半身雕像。
以前,前院里住着茅盾先生的儿子儿媳,还有他的秘书、警卫。现在,西厢房仍旧是他的藏书房,几千本书在五排书架上整齐地列着队,其中一些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外译作怕已是现在的孤本了。而北房和东厢房则已成了"茅盾故居"的"第一陈列室"和"第二陈列室"。收藏着茅盾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译著、大量的照片与画册,还有茅盾用过的墨盒、茶杯等物。一只已经停了的上海牌怀表,仍在为主人尽心地担负着受观瞻的职责。北房西侧是故居办公室,西边藏书房的右侧是一间小小的会客室,是茅盾接待不相熟的客人的地方。
在前院,除了"茅盾故居"以外,还有一个机构在此办公。那就是南房里的中国茅盾研究会办公室。中国茅盾研究会1983年成立。叶子铭、周扬、冯牧、孔罗荪等文学界大家,都曾在南房里济济一堂,共同追忆老人。现在,中国茅盾研究会的学术研究与探讨仍在继续。不过,由于这间南房的面积有限,设备也陈旧,早已不再作为研究会的办公、会议区室。如今,南房上着锁,仍是会议室的摆设,几盆一叶兰也依旧绿得热闹。
乌镇故居
地址: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
性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坐北朝南,是我国江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净、环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1985年,对茅盾故居作了全面维修并对外开放,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情] [大事记]
此地为当代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焕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在汉口经商时寄钱回家购置的,自沈焕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于此。整个故居面街南向,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江南民居。其主体是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共16间,面积414.25平方米。另外楼房后有小园,有平房三间近100平方米。
因当初这所楼房东西两个单元购进时间有先后,因此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两单元外貌一样,前后两进,楼上楼下都门、路相通,浑成一体。前楼四间临街。底层自东至西第一间为大门和通道,第二间为家塾,是当年沈氏子弟就学之处。第三、四间联成一大间,为当年全家的饭堂。楼上自东第一间是茅盾祖父的卧室,第二间是其父母的卧室,茅盾及其弟沈泽民即诞生在这间房内。第三间、第四间当年曾是茅盾两位叔祖的卧室。自前楼底层通过天井或自楼上经过
东边一大间朝南开门,前半间为通向中室过道,后半间是储藏室。中室前半间客堂与后半间卧室之间隔以中式长窗,卧室中有一张铜床和桌椅等用具。西边一间中以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民国24年(1935)秋,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写作。平屋外面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民国23年秋,茅盾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搁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茅盾故居建立后曾设7间陈列室,陈列茅盾的150幅照片和反映他的生平及业绩的实物。故居共有珍藏品276件,茅盾照片400余件,当代名家的书画200余件。近年已移至立志书院展出。
参观指南
北京故居: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13号。
乘车路线:104、107、108、113、124路公交车交道口站下;5路鼓楼站下。
开放时间:9:00—16:00,周二、周四、周六开放。
周边景观:和静公主府、文天祥祠、孙中山逝世纪念地、欧阳予倩故居、孔庙、国子监。
周边餐饮:侣松园宾馆、仁和酒楼、金票圣、阿迪力大食府。
票 价:5元;学生3元。
咨询电话:010—64040520、010—64044089。
相邻景点
通教寺 北京毛泽东故居 北京蔡元培故居
参考资料
?id=871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新京报主编 当代世界出版社
茅盾故居百科 %E8%8C%85%E7%9B%BE%E6%95%85%E5%B1%85.html
本文关键词:茅盾故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xjt/23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