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学反思8则
本文关键词: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篇1: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就应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
为了帮忙学生更好的明白这位母亲的浓浓母爱,我把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的毕淑敏就《学会看病》一文的创作体会,原原本本的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学生都笑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到听到之后,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学生不笑了,他们在思考在叹息。这份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母亲,已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质,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
老师,毕淑敏还为她的儿子写过一篇文章呢。一个学生扬起了手上的书。《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对了,很能反映天下父母心声的一篇好文章。于是,我也全文照读了。课室很安静,学生都在静静的听,时而笑笑,时而若有所思。
接下来,我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期望让儿子赢,让他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让儿子胜,又觉得会给孩子“虚假的胜利”,于是又加快速度,最后真的自己胜了,又担心孩子沮丧,可儿子并不在意,母亲最后释然。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必须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期望我的学生从这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明白,多一份感恩。
篇2:
《学会看病》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发烧了,母亲逼着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本文透过母亲看似“冷漠狠心”的言行,以及孩子独自看病走后地“心软”、“后悔”、“担心”、“自责”、“欣慰”等矛盾的心理活动的细致描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
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一文,细腻的心理变化中蕴含了用心良苦的母爱,对于这份理性的、与众不一样的、深沉的母爱,学生一时难以触摸。由于是一篇略读课文,我的设计意图是,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感悟母亲的语言和心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走进学生,同时设置冲突,唤起学生的阅读共鸣。同时透过找重点词句、品读语句、做些旁注等读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潜质。
为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11个生字,明白“打蔫儿、残忍、艰涩、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2、学习作者透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述人物的方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那种特殊的母爱。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透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述来表现人物。教学难点: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比较来设置阅读冲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利用课题找找人物之间发生的关联来梳理课文主要资料,并利用重点词语的明白来读通课文中的一些难读句子,利用“导读提示”知道课文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母亲的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透过找母亲逼儿子看病的语言,体会母亲看似狠心的语言背后那份浓浓的爱;品读母亲“心软”、“后悔”、“担心”、“自责”、“欣慰”等矛盾的心理活动句子,感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那种独特的爱。然后一齐夸赞母亲“毕淑敏,你是一位与众不一样的母亲!了不起的母亲!”让这份与众不一样的母亲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学习方法,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剥豆》,把课文范例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学习作者透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述来表现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过程。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上,以“说”、“读”、“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明白母亲那份与众不一样的母爱。比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看似狠心的语言背后那份浓浓的爱,我先让学生找出母亲逼儿子去看病的话,读出母亲逼儿子去看病的语气,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并在对话边上做旁注。再师生一齐分主角朗读:老师读母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要注意读出儿子的当时的情绪。分主角朗读后,说说你们读懂了一个什么样的儿子?从哪儿看出他很依靠母亲的?然后质疑:母亲这样逼儿子,你觉得母亲是真的狠心吗?你能从对话部分中找出理由吗?这样,学生透过“说”、“读”、“悟”等方式初步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又比如:体会母亲的心理变化,我先让学生找出句子,做旁注来自读自悟,再透过交流品读,明白母亲的矛盾心理,说说此时你觉得作者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母亲狠心的目的是什么?感悟母亲的矛盾心理背后的那份母爱,最后一齐来夸赞一下:毕淑敏,你是一位与众不一样的母亲!了不起的母亲!这样,学生透过“说”、“读”、“悟”等,对母亲
与众不一样的母爱方式就有了更深切地明白,从而也提升了学生内心深处对自己母亲的爱。
教学后,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值得肯定的是: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板块层层推进。2、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落实,交给了学生一些的读书方法。3、抓住重难点展开品读,促进学生的阅读共鸣。在词语教学板块,透过认读、明白、联系课文句子进行指导,这样,既掌握了词语,又了解了课文的一些资料。在感悟心理板块,交流品读有侧重有训练,也做得比较细致到位。不足之处是自己的上课还缺少激情,造成课堂氛围缺少生趣,显得有些沉闷;另外讨论“母亲是真的狠心吗?”由于提示不清,学生找到后面资料,用时过多,造成后面教学显得仓促些。关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慢慢学习改善。
篇3: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质,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就应锻炼儿子独立应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能够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靠,更坚定了母亲"就应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就应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刻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透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潜质。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透过查阅工具书明白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行交流。在体会母亲感情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和情感的体会。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吴迪谈到他很敬佩文中那个孩子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常连我一个人到学校,母亲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连新宇同学还举了一个事例,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中外孩子共同参加野营拉练活动。中国孩子在活动中,不仅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潜质远不如外国孩子。卢岩补充道,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性,他们以自己挣钱为荣耀,父母施舍为可耻,因此他们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他们
真了不起。田绘云同学与他们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加以限制,这不准,那不准,这哪里是爱我们,分明是害我们。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从此刻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那个小男孩学习。从他们的发言中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多么渴望有锻炼的机会啊!可现实中他们的愿望却很难实现,正因家长们肯定很担心这,担心那,害怕他们会出意外。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深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教学中,我们期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潜质,但在当今社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根本不会像书中的母亲那样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自理潜质,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的。我多么期望我们中国的家长也能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为孩子多创造一些独立生活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也早早的学会自立自强。
篇4: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质,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采用“预习单了解预习状况”。把学生已经会的省略,把学生不懂的,重点突破。比如字词的预习,我从音、形、义,三方面进行引导预习。对于课文的主要资料,课文的明白也适当做了引导。发现学生预习时都知道这位母亲是出于对孩子的负责,对孩子的引导才忍心让孩子去学习看病的。但是却不知道“既然这样为什么母亲还要后悔、担心呢?”
二、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描述感受母亲内情绪感的变化。从心理活动入手了解母亲的心理历程,再在心理活动的品味中体会心理活动的描述,最后引导写孩子看到母亲时的心理活动,这样从学到用比较自然有效。再回到语言,体会作者语言的精炼,感受母亲的那种爱,使重点突破。
三、把字词明白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从概括课文资料到体会中把课文的难明白的词语,比如“按图索骥”“艰涩”“聊胜于无”“逼问”“忐忑不安”等在明白中体会,便于学生明白。
四、本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还不够精炼,该省的还是得省,从而使练笔落到实处。其实课前我已经担心时刻的不够,但是精简了再精简还是使练笔没有办法反馈,作者的资料没有办法交流,使课堂少了完整性。课堂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略读课也永远都是值得去探究的新领域。如何在课堂上更放心、更大胆的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如何作为一名指挥者进行高瞻远瞩的宏观调控,我想,这是透过本堂课,值得我思考,值得我在教学中继续实践的问题。
篇5: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质,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就应锻炼儿子独立应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能够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靠,更坚定了母亲“就应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就应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刻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透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潜质。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透过查阅工具书明白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行交流。在体会母亲感情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最后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和情感的体会。正如我的意料,此刻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事小事都有父母包办,哪怕一点伤风感冒父母们都紧张得不得了,第一时刻带孩子们上医院看病,从没有像书中的母亲一样放胆让孩子们自己上医院看病,因此,对于书中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他们中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一小部分同学却很渴望像小男孩一样去尝试,但他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因家长们肯定很担心他们,害怕他们会出意外。教学中,即使我们千方百计期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潜质,但在现今社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根本很难实现像书中的母亲那样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人看病的,如何真正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自理潜质,这真值得每一个父母思考。
篇6: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质,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明白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在听组内教研课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把书读的很好,父母的爱也体会的很到位,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仔细想想,是对文本价值的挖掘。这篇文章,除了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爱,更重要的价值我认为在写作指导上。这篇文章是训练学生写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很好的一个典范,不好好发掘,放过去实在可惜。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整体感知后,让学生画出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概括母亲感情的变化,接下来指导学生朗读,在母亲作出决定阶段,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描述的特点(1、分段,一句一段。2、提示语的位置。3、提示语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写对话。
在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阶段,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心理活动描述,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述中,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想作为儿子,在这个过程中又是怎样想的,做一个心理活动描述的练习。
学会了看病后,儿子有什么想法,对母爱有什么明白。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
设计好后,上课了,谁知,读课题质疑环节,我们班的张智栋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会看病和单元主题父母的爱有什么关联?他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永远别具一格,我赞扬了他很善于思考,然后就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初读后,孩子们能很好地明白母爱,接下来的习作指导顺理成章,当天的作业是写一篇日记《学会看病》,感觉作为一个训练学生语言描述和心理活动描述的例子很不错。
篇7: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当过多年医生的母亲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还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母亲用独特的方式,锻炼了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质,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本文,我让学生仔细读课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之后我设计了一组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明白课文,明白母亲看似“狠心”实则“尽责”的爱。
本课的教学,具体体此刻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角转换,入情入境。
在让学生解第一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但是你的母亲让你一个去医院看病,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说:“母亲,你真狠心,我生病了还让我一个人去医院!”有的说:“母亲必须是不爱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学生很快进入主角,并能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为学生带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为学生带给用心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小组活动,体现自主性。
小组活动时,我出示学习目标:以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述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生学习时,教师巡视、倾听,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
任务布置后,小组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以本组学生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有的小组学生快速默读,有的小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根据文中对话多的特点分主角朗读……,有的小组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有的边读边作记号,方法各异。
2、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文中母亲说:“我想我必须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我问:“你认为文中的母亲狠心吗?”对此,学生持两种不一样的观点:狠心和不狠心。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教室分块坐好,然后展开辩论。在辩论中,两种不一样的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潜质和口头表达潜质,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明白。最终,双方统一了观点,母亲看似狠心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爱,一种尽责的爱。
三、拓展延伸,将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
学生明白了文中的资料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最后让学生说说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这样的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同时,更深地明白了母亲的爱,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回报母亲的爱。能够说,这个设计既深化了课堂教学资料,又教会学生感恩,即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篇8: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述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潜质,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述,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农的爱子之情。走进文字。就这来说,这天的教学,我发奋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明白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述,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明白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必须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忙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正因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了我在课堂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好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应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忙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职责。”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本文关键词:学会看病教学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gxjt/24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