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环境科学论文 >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09-21 18:02

  本文关键词:孔子的主要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09-02-28  九豸凝寒 发布

8个回答 时间 投票

  •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xinjiang88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论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谈《论语》,我们就不能不谈孔子。说起孔子,我们知道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要了解《论语》,我们就应该对孔子及他生活的年代要作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有个哥哥叫孟皮,是个跛脚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瘸子,按照那个时候的规矩,瘸子是不能承宗祧的,于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娶了颜氏女生了孔子。叔梁纥娶颜氏女时,已老矣,而颜氏女尚年轻,他们的结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礼仪,这里主要是指岁数方面。所以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的人望文生义,认为孔子是私生子,那是不对的。野合的本意就是不合礼仪的意思。孔子生下来三岁,其父叔梁纥就死了。叔梁纥死后,孔家的家业就衰落下来。尽管孔子的先辈们是宋国的贵族,尽管叔梁纥也在鲁国一直为官,但据史书记载,孔子“少贫且贱”,可能当时的世风日下,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孤儿寡母吧。但孔子很好学,正因为其不耻下问的精神,才造就了孔子的千秋伟业。

    我们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这个时期民风日下、世态炎凉、诸侯混战,那么,孔子少贫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我们谈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从黄帝开始的,其实在黄帝以前,中华民族还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只是历史资料少之又少罢了,我们年轻一代在这方面还要多加努力。中国最早的历史资料书是《尚书》,这部书是孔子整理修订的,它所记载的


    历史是从尧开始的,所以《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尧以前至黄帝,历史资料也是很少,难于整理,孔老夫子大概是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才从《尧典》开始整理的吧。不过,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猜想。尧、舜、禹三代实行的是“禅让制”,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因为尧、舜、禹时期是以天下为公的,尧为了能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在自己的宫殿前设置了谏木,这就是华表最早的雏形。全国的老百姓,谁有意见,谁就来提,这在当时要具有何等的胆识和魄力!为了使自己的后继者,也能公心于天下,尧对舜考察了几十年,才把帝位传给了舜。大家都知道舜是一个大孝子,舜同样为了公心于天下,把帝位传给了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所以尧、舜、禹三代传位纯粹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个人的私欲,孔子对于这三代的文化是很推崇的。到了禹的儿子启手里,把“禅让制”改为了“继承制”,公天下也就变成了家天下。熟知国学的人都知道,夏朝文化尚忠,商朝文化尚质,质就是朴实、诚恳的意思,同时商也尚鬼,周文化尚文,也就是重视人文文化。这三朝的文化也有个传承性,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所损益,有所改变,所以,《论语》中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历史是有所演变的。所以孔子也不是什么先知圣人,因为对周以后的文化传承和演变,他老人家也无法预知。这种文化的演变,到周朝的周公旦时代,周公旦才组织人力把以前的文化加以整理,形成了周朝独有的人文文化。前面讲过,周文化尚文,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天下的,周朝的立国中心思想是“善人是富”。所以,在《论语.尧曰》篇中,有“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而孔子所在的鲁国,就是周公旦的封地,鲁国秉承的文化就是周文化。到了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时期,正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治在事功”,这是一个以杀伐为主的年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年代,在这一点上,与现在美国在处理国际纠纷时采用的经常手段有点相似,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孔子非常推崇以道德治理天下,反对杀伐,他的思想就是成熟于这样一个思想混乱、道德废弃,凭力量吃饭的历史时期。

    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后,周游列国,希望诸侯国君能采纳自己的主张,历时十三载,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最终没有一个诸侯国君采用他的主张和学说治理国家,孔子可谓生不逢时矣。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几百年后,儒家学说,竟然成了统治阶级独尊的治国理念,传承了两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为圣人。孔子在自己的主张得不到采纳后,就返回故里,著书立说,辛勤育人,他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传世伟业。

    《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记录,也有孔子弟子的少许言语记录。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版本前,有《鲁论》、《齐论》、《古论》三论,这三论都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都是反映了儒家学说及孔子思想的。在历史演变中,西汉的张禹据《鲁论》、《齐论》修订出了《张侯论》。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是东汉郑玄根据《古论》、《张侯论》修订而成的,共二十篇。由于在《论语》中所反映的孔子思想较为庞大,在这里笔者只能就其主要思想简明的作以介绍。

    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仁”的表象和运用提出了看法。孔子有六位弟子先后向其问过“仁”,以下分别作以说明。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于颜渊问仁,说道,一个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斗争,净化心灵,保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就是“仁”。同时,孔子还告诉颜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礼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仲弓具有领袖的气质。孔子对于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与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别人也不愿意。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没有怨言。仲弓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一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里的讱,具有忍让的意思。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说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孔子之所以对司马牛这样讲,也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仁。子曰:居于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司机吧。樊迟两次问到仁,第一次,孔子说,能够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就是仁,并且说,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说,自己平时说话办事,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为人处世,要忠人之事,要尽责任。对于平平常常的人,也要尽心尽力。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这个人,用现代话说,他是个外交家,也会做生意,善于辩论,孔子死后,子贡为他的老师守墓三年,可谓诚孝。子贡问,怎样做才是仁呢?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说,一个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领学好。在这个社会中,想要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必须结交主流社会各种贤达的人,和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姓颛孙,名师,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问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对于自己的行为要严加约束;对于别人要宽宏大量,要能够包容于人;对于别人要有信任感,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聪明,要理智,要反应快;对于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这样才能与人相处,创出一凡大事业。

    孔子之所以对于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与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关。孔子的弟子众多,相传有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根据《论语》中孔子自己的总结,弟子中性格、学识有所不同,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贡;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不同的学生,孔子告诉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导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当然,《论语》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论语》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张。例如:他重视人的力量。在生活、学习、事业上采取积极的对待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认识问题和教书育人上,主张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老师讲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师不对,学生也可以明确的指出来,所谓“当仁不让于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坚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当然,他的有些主张,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观点看,是反动的。但我们不能因言、因事废人,对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对于积极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唯物和历史的观点对待孔子学说,对待儒家思想。

    以上,是笔者对《论语》中所包涵的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的扼要阐述。如果要详述,那就是几百万字的篇幅了。

    《论语》及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其门人继续传播他的学术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门派,荀子这一派就是从子夏这一派流出来的。对嫡派的孔门道统是由曾子来进行的。曾子,名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著有《大学》、《孝经》,孔子的孙子子思师从曾子,著有《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是孔子的三传弟子。《大学》、《中庸》,后来被列为儒家“四书”、“五经”。这两本书,后世的人们认为这是孔子的思想,其 实不然,这也仅仅是对孔子思想的演变。在《论语.子张》篇中,同样也记载的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受孔门教育后,对儒家学说的演绎。儒家思想到孟子的手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孟老夫子提出了要“仁”与“义”相结合,孟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混战的年代,他提出的“义”,有点侠义之气,与孔子的“温文儒雅”有一定的区别,这也是时代不同,学术的发展也有所不同。用现在的话说,这也是学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论语》的发展,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历代的文人们对它的注解也在不断的进行。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这种风气逾演逾烈,儒家学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到南宋朱熹时,理学又开一端,应该这样说,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和改变。理学的发展使儒家的学术思想,更加贴近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实际和需要,以致于明清两代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理论工具。科举选拔人才,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以朱熹的注解为判断认知的标准,真正达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程朱理学主要是以心性来研究儒家思想的,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们的思想桎梏,以致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亭林把明朝亡国归罪于理学,理由是南方的官员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北方的官员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更有甚者著文写道,“理学酸的连狗都不吃”,难怪新文化运动要将孔子学说打倒,说儒家思想误国误民,这其实就是后来的儒生们把孔老夫子学说传播发展的不象话了,脱离了孔子著书立说的本意,使儒家学说没有跟上时代步伐。说句公道话,新文化

    运动真正要打倒的是程朱理学。

    结束语

    《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学家司马迁将无侯伯之位的孔子列为世家,正是因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至圣至贤,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列为世家。”,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就是现在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把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时尚。他们为什么对中国古老的文化如此热衷?除了中国国力不断在增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影响力不断扩大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急功近利文化”和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用讲求道德、公正和廉洁的儒家思想来解决,其中,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更是他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俊,更应该将宣扬国学视为己任,而《论语》作为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书籍和资料,儒家思想作为国学的主流更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这也是笔者著此文的初衷

    09-02-28 | |

    评论读取中....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响月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论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谈《论语》,我们就不能不谈孔子。说起孔子,我们知道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要了解《论语》,我们就应该对孔子及他生活的年代要作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有个哥哥叫孟皮,是个跛脚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瘸子,按照那个时候的规矩,瘸子是不能承宗祧的,于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娶了颜氏女生了孔子。叔梁纥娶颜氏女时,已老矣,而颜氏女尚年轻,他们的结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礼仪,这里主要是指岁数方面。所以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的人望文生义,认为孔子是私生子,那是不对的。野合的本意就是不合礼仪的意思。孔子生下来三岁,其父叔梁纥就死了。叔梁纥死后,孔家的家业就衰落下来。尽管孔子的先辈们是宋国的贵族,尽管叔梁纥也在鲁国一直为官,但据史书记载,孔子“少贫且贱”,可能当时的世风日下,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孤儿寡母吧。但孔子很好学,正因为其不耻下问的精神,才造就了孔子的千秋伟业。

    我们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这个时期民风日下、世态炎凉、诸侯混战,那么,孔子少贫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我们谈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从黄帝开始的,其实在黄帝以前,中华民族还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只是历史资料少之又少罢了,我们年轻一代在这方面还要多加努力。中国最早的历史资料书是《尚书》,这部书是孔子整理修订的,它所记载的


    历史是从尧开始的,所以《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尧以前至黄帝,历史资料也是很少,难于整理,孔老夫子大概是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才从《尧典》开始整理的吧。不过,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猜想。尧、舜、禹三代实行的是“禅让制”,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因为尧、舜、禹时期是以天下为公的,尧为了能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在自己的宫殿前设置了谏木,这就是华表最早的雏形。全国的老百姓,谁有意见,谁就来提,这在当时要具有何等的胆识和魄力!为了使自己的后继者,也能公心于天下,尧对舜考察了几十年,才把帝位传给了舜。大家都知道舜是一个大孝子,舜同样为了公心于天下,把帝位传给了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所以尧、舜、禹三代传位纯粹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个人的私欲,孔子对于这三代的文化是很推崇的。到了禹的儿子启手里,把“禅让制”改为了“继承制”,公天下也就变成了家天下。熟知国学的人都知道,夏朝文化尚忠,商朝文化尚质,质就是朴实、诚恳的意思,同时商也尚鬼,周文化尚文,也就是重视人文文化。这三朝的文化也有个传承性,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所损益,有所改变,所以,《论语》中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历史是有所演变的。所以孔子也不是什么先知圣人,因为对周以后的文化传承和演变,他老人家也无法预知。这种文化的演变,到周朝的周公旦时代,周公旦才组织人力把以前的文化加以整理,形成了周朝独有的人文文化。前面讲过,周文化尚文,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天下的,周朝的立国中心思想是“善人是富”。所以,在《论语.尧曰》篇中,有“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而孔子所在的鲁国,就是周公旦的封地,鲁国秉承的文化就是周文化。到了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时期,正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治在事功”,这是一个以杀伐为主的年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年代,在这一点上,与现在美国在处理国际纠纷时采用的经常手段有点相似,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孔子非常推崇以道德治理天下,反对杀伐,他的思想就是成熟于这样一个思想混乱、道德废弃,凭力量吃饭的历史时期。

    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后,周游列国,希望诸侯国君能采纳自己的主张,历时十三载,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最终没有一个诸侯国君采用他的主张和学说治理国家,孔子可谓生不逢时矣。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几百年后,儒家学说,竟然成了统治阶级独尊的治国理念,传承了两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为圣人。孔子在自己的主张得不到采纳后,就返回故里,著书立说,辛勤育人,他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传世伟业。

    《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记录,也有孔子弟子的少许言语记录。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版本前,有《鲁论》、《齐论》、《古论》三论,这三论都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都是反映了儒家学说及孔子思想的。在历史演变中,西汉的张禹据《鲁论》、《齐论》修订出了《张侯论》。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是东汉郑玄根据《古论》、《张侯论》修订而成的,共二十篇。由于在《论语》中所反映的孔子思想较为庞大,在这里笔者只能就其主要思想简明的作以介绍。

    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仁”的表象和运用提出了看法。孔子有六位弟子先后向其问过“仁”,以下分别作以说明。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于颜渊问仁,说道,一个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斗争,净化心灵,保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就是“仁”。同时,孔子还告诉颜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礼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仲弓具有领袖的气质。孔子对于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与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别人也不愿意。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没有怨言。仲弓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一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里的讱,具有忍让的意思。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说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孔子之所以对司马牛这样讲,也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仁。子曰:居于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司机吧。樊迟两次问到仁,第一次,孔子说,能够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就是仁,并且说,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说,自己平时说话办事,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为人处世,要忠人之事,要尽责任。对于平平常常的人,也要尽心尽力。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这个人,用现代话说,他是个外交家,也会做生意,善于辩论,孔子死后,子贡为他的老师守墓三年,可谓诚孝。子贡问,怎样做才是仁呢?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说,一个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领学好。在这个社会中,想要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必须结交主流社会各种贤达的人,和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姓颛孙,名师,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问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对于自己的行为要严加约束;对于别人要宽宏大量,要能够包容于人;对于别人要有信任感,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聪明,要理智,要反应快;对于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这样才能与人相处,创出一凡大事业。

    孔子之所以对于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与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关。孔子的弟子众多,相传有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根据《论语》中孔子自己的总结,弟子中性格、学识有所不同,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贡;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不同的学生,孔子告诉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导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当然,《论语》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论语》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张。例如:他重视人的力量。在生活、学习、事业上采取积极的对待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认识问题和教书育人上,主张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老师讲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师不对,学生也可以明确的指出来,所谓“当仁不让于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坚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当然,他的有些主张,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观点看,是反动的。但我们不能因言、因事废人,对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对于积极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唯物和历史的观点对待孔子学说,对待儒家思想。

    以上,是笔者对《论语》中所包涵的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的扼要阐述。如果要详述,那就是几百万字的篇幅了。

    《论语》及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其门人继续传播他的学术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门派,荀子这一派就是从子夏这一派流出来的。对嫡派的孔门道统是由曾子来进行的。曾子,名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著有《大学》、《孝经》,孔子的孙子子思师从曾子,著有《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是孔子的三传弟子。《大学》、《中庸》,后来被列为儒家“四书”、“五经”。这两本书,后世的人们认为这是孔子的思想,其 实不然,这也仅仅是对孔子思想的演变。在《论语.子张》篇中,同样也记载的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受孔门教育后,对儒家学说的演绎。儒家思想到孟子的手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孟老夫子提出了要“仁”与“义”相结合,孟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混战的年代,他提出的“义”,有点侠义之气,与孔子的“温文儒雅”有一定的区别,这也是时代不同,学术的发展也有所不同。用现在的话说,这也是学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论语》的发展,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历代的文人们对它的注解也在不断的进行。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这种风气逾演逾烈,儒家学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到南宋朱熹时,理学又开一端,应该这样说,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和改变。理学的发展使儒家的学术思想,更加贴近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实际和需要,以致于明清两代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理论工具。科举选拔人才,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以朱熹的注解为判断认知的标准,真正达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程朱理学主要是以心性来研究儒家思想的,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们的思想桎梏,以致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亭林把明朝亡国归罪于理学,理由是南方的官员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北方的官员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更有甚者著文写道,“理学酸的连狗都不吃”,难怪新文化运动要将孔子学说打倒,说儒家思想误国误民,这其实就是后来的儒生们把孔老夫子学说传播发展的不象话了,脱离了孔子著书立说的本意,使儒家学说没有跟上时代步伐。说句公道话,新文化

    运动真正要打倒的是程朱理学。

    结束语

    《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学家司马迁将无侯伯之位的孔子列为世家,正是因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至圣至贤,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列为世家。”,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就是现在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把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时尚。他们为什么对中国古老的文化如此热衷?除了中国国力不断在增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影响力不断扩大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急功近利文化”和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用讲求道德、公正和廉洁的儒家思想来解决,其中,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更是他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俊,更应该将宣扬国学视为己任,而《论语》作为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书籍和资料,儒家思想作为国学的主流更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这也是笔者著此文的初衷

    09-02-28 | |

    评论读取中....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winkenny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家中出去,不论去多远的地方、或是要离开多久,最后总应该再回到家里。调性音乐中每个调子里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乐曲通常由主音或主和弦开始,结束时又将回到主音或主和弦。此种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音乐进行具有强烈的方向感

    09-03-01 | |

    评论读取中....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liuy0622

    《论语》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论语》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张。例如:他重视人的力量。在生活、学习、事业上采取积极的对待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认识问题和教书育人上,主张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老师讲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师不对,学生也可以明确的指出来,所谓“当仁不让于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坚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当然,他的有些主张,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观点看,是反动的。但我们不能因言、因事废人,对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对于积极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唯物和历史的观点对待孔子学说,对待儒家思想。

    09-03-06 | |

    评论读取中....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dinghuiyu123

    杀身成仁

    09-03-13 | |

    评论读取中....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炎炎1981

    仁--恭,宽,信,敏,惠

    09-03-17 | |

    评论读取中....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一直在等待小8

    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
    3、孔子认为世界是不断前进变化的
    4、孔子提倡分类施教

    09-03-18 | |

    评论读取中....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meikai892246789

    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论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谈《论语》,我们就不能不谈孔子。说起孔子,我们知道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要了解《论语》,我们就应该对孔子及他生活的年代要作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有个哥哥叫孟皮,是个跛脚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瘸子,按照那个时候的规矩,瘸子是不能承宗祧的,于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娶了颜氏女生了孔子。叔梁纥娶颜氏女时,已老矣,而颜氏女尚年轻,他们的结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礼仪,这里主要是指岁数方面。所以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有的人望文生义,认为孔子是私生子,那是不对的。野合的本意就是不合礼仪的意思。孔子生下来三岁,其父叔梁纥就死了。叔梁纥死后,孔家的家业就衰落下来。尽管孔子的先辈们是宋国的贵族,尽管叔梁纥也在鲁国一直为官,但据史书记载,孔子“少贫且贱”,可能当时的世风日下,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孤儿寡母吧。但孔子很好学,正因为其不耻下问的精神,才造就了孔子的千秋伟业。

    我们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这个时期民风日下、世态炎凉、诸侯混战,那么,孔子少贫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我们谈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从黄帝开始的,其实在黄帝以前,中华民族还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只是历史资料少之又少罢了,我们年轻一代在这方面还要多加努力。中国最早的历史资料书是《尚书》,这部书是孔子整理修订的,它所记载的


    历史是从尧开始的,所以《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尧以前至黄帝,历史资料也是很少,难于整理,孔老夫子大概是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才从《尧典》开始整理的吧。不过,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猜想。尧、舜、禹三代实行的是“禅让制”,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因为尧、舜、禹时期是以天下为公的,尧为了能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在自己的宫殿前设置了谏木,这就是华表最早的雏形。全国的老百姓,谁有意见,谁就来提,这在当时要具有何等的胆识和魄力!为了使自己的后继者,也能公心于天下,尧对舜考察了几十年,才把帝位传给了舜。大家都知道舜是一个大孝子,舜同样为了公心于天下,把帝位传给了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所以尧、舜、禹三代传位纯粹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个人的私欲,孔子对于这三代的文化是很推崇的。到了禹的儿子启手里,把“禅让制”改为了“继承制”,公天下也就变成了家天下。熟知国学的人都知道,夏朝文化尚忠,商朝文化尚质,质就是朴实、诚恳的意思,同时商也尚鬼,周文化尚文,也就是重视人文文化。这三朝的文化也有个传承性,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所损益,有所改变,所以,《论语》中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历史是有所演变的。所以孔子也不是什么先知圣人,因为对周以后的文化传承和演变,他老人家也无法预知。这种文化的演变,到周朝的周公旦时代,周公旦才组织人力把以前的文化加以整理,形成了周朝独有的人文文化。前面讲过,周文化尚文,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天下的,周朝的立国中心思想是“善人是富”。所以,在《论语.尧曰》篇中,有“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而孔子所在的鲁国,就是周公旦的封地,鲁国秉承的文化就是周文化。到了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时期,正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治在事功”,这是一个以杀伐为主的年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年代,在这一点上,与现在美国在处理国际纠纷时采用的经常手段有点相似,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孔子非常推崇以道德治理天下,反对杀伐,他的思想就是成熟于这样一个思想混乱、道德废弃,凭力量吃饭的历史时期。

    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后,周游列国,希望诸侯国君能采纳自己的主张,历时十三载,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最终没有一个诸侯国君采用他的主张和学说治理国家,孔子可谓生不逢时矣。他不知道,在他去世几百年后,儒家学说,竟然成了统治阶级独尊的治国理念,传承了两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为圣人。孔子在自己的主张得不到采纳后,就返回故里,著书立说,辛勤育人,他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传世伟业。

    《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记录,也有孔子弟子的少许言语记录。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版本前,有《鲁论》、《齐论》、《古论》三论,这三论都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都是反映了儒家学说及孔子思想的。在历史演变中,西汉的张禹据《鲁论》、《齐论》修订出了《张侯论》。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是东汉郑玄根据《古论》、《张侯论》修订而成的,共二十篇。由于在《论语》中所反映的孔子思想较为庞大,在这里笔者只能就其主要思想简明的作以介绍。

    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仁”的表象和运用提出了看法。孔子有六位弟子先后向其问过“仁”,以下分别作以说明。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于颜渊问仁,说道,一个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斗争,净化心灵,保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就是“仁”。同时,孔子还告诉颜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礼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仲弓具有领袖的气质。孔子对于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与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别人也不愿意。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没有怨言。仲弓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一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里的讱,具有忍让的意思。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说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孔子之所以对司马牛这样讲,也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仁。子曰:居于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司机吧。樊迟两次问到仁,第一次,孔子说,能够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就是仁,并且说,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说,自己平时说话办事,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为人处世,要忠人之事,要尽责任。对于平平常常的人,也要尽心尽力。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这个人,用现代话说,他是个外交家,也会做生意,善于辩论,孔子死后,子贡为他的老师守墓三年,可谓诚孝。子贡问,怎样做才是仁呢?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说,一个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领学好。在这个社会中,想要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必须结交主流社会各种贤达的人,和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姓颛孙,名师,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问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对于自己的行为要严加约束;对于别人要宽宏大量,要能够包容于人;对于别人要有信任感,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聪明,要理智,要反应快;对于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这样才能与人相处,创出一凡大事业。

    孔子之所以对于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与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关。孔子的弟子众多,相传有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根据《论语》中孔子自己的总结,弟子中性格、学识有所不同,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贡;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不同的学生,孔子告诉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导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当然,《论语》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论语》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张。例如:他重视人的力量。在生活、学习、事业上采取积极的对待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认识问题和教书育人上,主张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老师讲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师不对,学生也可以明确的指出来,所谓“当仁不让于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坚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当然,他的有些主张,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观点看,是反动的。但我们不能因言、因事废人,对于糟粕,要加以剔除;对于积极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唯物和历史的观点对待孔子学说,对待儒家思想。

    以上,是笔者对《论语》中所包涵的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的扼要阐述。如果要详述,那就是几百万字的篇幅了。

    《论语》及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其门人继续传播他的学术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门派,荀子这一派就是从子夏这一派流出来的。对嫡派的孔门道统是由曾子来进行的。曾子,名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著有《大学》、《孝经》,孔子的孙子子思师从曾子,著有《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是孔子的三传弟子。《大学》、《中庸》,后来被列为儒家“四书”、“五经”。这两本书,后世的人们认为这是孔子的思想,其 实不然,这也仅仅是对孔子思想的演变。在《论语.子张》篇中,同样也记载的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受孔门教育后,对儒家学说的演绎。儒家思想到孟子的手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孟老夫子提出了要“仁”与“义”相结合,孟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混战的年代,他提出的“义”,有点侠义之气,与孔子的“温文儒雅”有一定的区别,这也是时代不同,学术的发展也有所不同。用现在的话说,这也是学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论语》的发展,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历代的文人们对它的注解也在不断的进行。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这种风气逾演逾烈,儒家学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到南宋朱熹时,理学又开一端,应该这样说,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和改变。理学的发展使儒家的学术思想,更加贴近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实际和需要,以致于明清两代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理论工具。科举选拔人才,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以朱熹的注解为判断认知的标准,真正达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程朱理学主要是以心性来研究儒家思想的,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们的思想桎梏,以致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亭林把明朝亡国归罪于理学,理由是南方的官员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北方的官员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更有甚者著文写道,“理学酸的连狗都不吃”,难怪新文化运动要将孔子学说打倒,说儒家思想误国误民,这其实就是后来的儒生们把孔老夫子学说传播发展的不象话了,脱离了孔子著书立说的本意,使儒家学说没有跟上时代步伐。说句公道话,新文化

    运动真正要打倒的是程朱理学。

    结束语

    《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学家司马迁将无侯伯之位的孔子列为世家,正是因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至圣至贤,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列为世家。”,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就是现在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把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时尚。他们为什么对中国古老的文化如此热衷?除了中国国力不断在增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影响力不断扩大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急功近利文化”和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用讲求道德、公正和廉洁的儒家思想来解决,其中,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更是他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俊,更应该将宣扬国学视为己任,而《论语》作为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书籍和资料,儒家思想作为国学的主流更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这也是笔者著此文的初衷

    09-07-26 | |

    评论读取中....

    修改失败,请稍后尝试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老子的思想主张_《论语》或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更多 相似问题

  • 论语反映了儒家哪些主要思想2
  • 论语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4
  • 孔子《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9
  • 2008北京奥运会孔子论语的官方翻译是什0
  •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4
  • 更多 相关问题

  • 论语碑苑这里有哪些特产可购物?想带回来给0
  • 简单论述下《论语》2
  • 你对论语十则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1
  •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5
  •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3
  • 精华知识

  • 赚钱就是爱国!真假爱国的经济学分析39
  • 我好不好看,关你啥事30
  • 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你做事的速度31
  • 家长打小学生10耳光,称带坏了自己的孩子!4
  • 你不是讨厌工作,你是讨厌你自己14
  • 更多  

  • 【屠龙有术:为什么你穷?为什么你不受欢迎?】34
  • 怎么五年从员工升迁成老总?4
  • 爸妈离婚,就因为爸爸向妈妈养的兰花盆里弹烟灰……11
  • 王宝强,名利双收,为何还是留不住马蓉的心?25
  • 距离脱单你还差些什么?7

  •   本文关键词:孔子的主要思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9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119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1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