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特色_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 第2页
本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二)以素质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从技能为本位到能力为本位。技能为本位的理念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职业紧密结合,以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工作的具体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而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是在新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产生的,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就业变动、劳动力流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做好选择。前一种理念盛行于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后一种理念盛行于二十世纪末期。从技能为本位转向能力为本位,反映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不断与时俱进的规律。
进入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课程的理念再一次发生了新的变革,由能力为本位转向以素质为本位,这是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变革。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其中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劳动素质和生活素质等等.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不仅会工作,而且会生活,不仅有科学素质,而且有理解人、关心人、爱护生命、保护环境、充满人性的人文素质,不仅善于适应职业变化,有能力做好工作,而且具有责任心、信任感和快乐感、幸福感,是一个文明快乐的人。这些理念已经在当今世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择和使用中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置中,要做到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文、理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充分体现二者的统一。
思考和检查我国现实的职业教育课程.所不足的正是这一点。课程设置中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较强,而人文价值体系较弱,学生不能从所学知识、技术中和所从事的工作中体味出其人生的意涵,使劳动仅仅是枯燥的谋生手段,使人仅仅是职业活动的动物。这是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据了解,我国职业人才、劳动力在国际劳动市场上竞争力低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全面素质差,不适应人才素质“与国际接轨”的新需要。所以,在即将到来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开拓创新,努力坚持和体现以素质为本位的新理念。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现实中职业教育课程明显存在着以教师为主体,科学知识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问题,学生在课程中缺乏主体性,因而使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课程、吸纳课程,缺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要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中学生被动的局面,使其充满情趣和活力,就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主要强调如下几点:第一,吸收学生参加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使课程改革队伍由现在的用人代表、培养人代表 (教师等)、管理者代表(行政部门)三结合变为四结合,即加上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第二,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在课程编制后,对于课程结构与形式的选择,也要听取学生的意见,适应其需求和特点。第三,在课程的计划与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有选修课程的权利。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学生主体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都应在课程改革中体现和落实。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充分发挥教师在课改
中的作用不矛盾。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不具有主体资格,难以发挥主体作用。这是一种误解。在多重媒体影响下,现代的中职生、高职生已经不同于过去,他们有思想、有观点、更有特点和个性,尊重他们,适应他们需求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而且只有把学生作为课改的主体,才能真正使课改适应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种理念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的决策、设计、编制和实施,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大趋势.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人的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学生的地位不断提升。使职业教育课程在经历了单一地适应社会、适应职业,表现出对物的依赖后,回归到人,上升到一个时代的高度,这是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高度,在世界职业教育大会和有关的教育大会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先进的课程体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尊重和落实,例如选修课的比重不断加大,弹性学习制扩大推行,等等.这些都是坚持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体现。这种新的反映了时代发展规律的理念应该受到重视,并且努力使之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四)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的新理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知识的体系和技能的系统。对这种形式的课程的学习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授,另外加一些操作练习或实习。这种课程形式使职业教育脱离职业发展的实际,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大堆知识,但是不会探究,不会操作应用,会动口不会动手。这种课程形式体现的是培养“劳心者”的旧理念。在现代理念中,既使培养“劳心者”,也必须是会探究、能动手实干的人。所以,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应努力体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理念。
探究是一种探索、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作为课程形式,它体现在课程知识、技能体系内容中,更体现在课程的呈现、影响与表现过程中。这要求课程知识技能的体系以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方式、方法和原理为主要构成,使学生找到问题为学习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新问题为学习的小结。而实践则是一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运用知识于实际,或从实际中发现、发展知识的活动。实践一方面是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是学生用以而学.它把学与用完满地统一起来。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坚持以实践为主,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所以,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应坚持实践为主的理念。坚持这一理念,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加大实践的比重,据法国、韩国成功的经验.一般来说,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有一半至2/3的比重是实践活动或实践性活动。而在课程呈现与表现形式上,应主要是操作实践,占50%以上。这样的课程就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区别开来了,合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探究与实践有联系一致的地方,也有区别。探究在本质上是实践,但不等于实践,有些纯思维活动的探究就难于与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实践划等号。而实践中一些纯粹实习、练习性的活动,则探究的成分较少。但是,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来说,,应该把探究与实践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主要以引发探究的问题和能够操作实践的活动来构成。
加强探究与实践,这是世界性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近年来,探究性教学、探究性学习盛行。所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以这一理念作指导。
(五)以终身学习为主要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终身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由此而形成的理念应该成为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或原则。职业教育新课改要坚持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就必须做到,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过程中重视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终身能够自己学习,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在课程中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知识形成、认知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程呈现和表现的过程中,更多地增加学生自已探究,自己发现新知,自己发展新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
终身学习的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前者重学,后者重教;前者重视过程与方法,后者重视知识体系;前者以学生为主体,后者以教师为中心;前者重创造.后者重识记。终身学习课程的这些新特点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是应该加强和发扬的。所以,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应该研究终身学习的思想内容,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要充分地认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学科性或经验性为特征,教学目的主要是传统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掌握,或习惯性经验和技能的传授,与此相对应的课程开发常常表现为专家有组织集中开发,将有关的理论和经验编辑成册,然后学校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重复使用。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地识记。这种服务于传统经济规范化或标准化生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传统的学科课程虽有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独立性的优点,但在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却难以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建设需要通才,科学的综合和技术的综合将是全球性发展的趋势。国家教育部也要求新世纪的学生具有能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职业学校,必须在课程改革上下大功夫,培养知识面宽,能力全面,富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
(二)坚持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相—致
了解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确定了课程目标,就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对能否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培养目标是课程计划的灵魂,课程设置及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从根本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而课程设置又是课程计划的核心。一方面,课程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必需组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也必须以培养目标作为依据,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客观条件,对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管理,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兼顾社会发展、学科体系与学生身心教育的课程模式,以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模式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以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工具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技能课)和实习课为结构的五个课程体系。
(三)坚持现代课程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
现代课程观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三个系统:一是认识系统,主要是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组合;二是情感系统,主要是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技能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这三大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人的这种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要求所学的课程是全面的,内容结构是完整的。
课程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课程现代化的特点是:教学的内容和目的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对学生心理的、生理的、智能的、审美的、精神的、人格的全面发展。其教学内容及计划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课程的富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与教师指导下的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教育技术现代化成为可能。现代教育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多样且具体形象,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突出作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兼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使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导向性。
(四)正确把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范围
职业教育课程大致可归类为广域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等。广域课程指内容广泛的多种学科叠合在一起的课程,如《机械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其特点是降低理论难度,精简学时。关联课程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譬如幼师专业的《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活动》可合并为《幼儿园活动教程》,其特点是以学科发展和实际需要为依据,建立全新的学科体系。总之,课程综合要求相应的教材内容综合化,这种综合化主要表现在重新划分知识领域,开设综合性学科,加强综合技能训练,文理渗透,提高教学信息量等方面。综合涉及的范围大致有四种:一是同一经典学科范畴内的综合;二是两个以上有密切关系学科之间的综合,如同属于教育科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某些学科之间的综合;四是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学科与工艺学科之间的综合,目前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是采用模块式的,这几大模块综合课程改革的方式可表示
(五)在改革中坚持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一方面应考虑不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对立起来,应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课程体系。文化基础课部分,可采用职业分析方法,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模块,以便突出职业特色和职业针对性。在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可以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按学科体系设置一至两门简明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职与高职之间起到纽带作用。另一方面制定好中职课程内容是关键。确定中职课程内容,一是要考虑高职阶段课程体系对中职在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二是要考虑中职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其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的规定性。这两方面既要求中职阶段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科学文化教育,为高层次院校输送人才,又要求中职应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一线技能熟练的劳动者。这就预示着中职教育肩负着构建两种不同特点课程结构的重任。根据社会和高职对中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要求.中专生一进校即可进行分流,一部分可采取技校的教学模式,加大技能培训和操作实践力度,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要求取得“职业岗位资格中级证”;另一部分采用职业高中的教学模式.加大文化基础课教学,同时辅以初步的专业学习.为升入高职院校做准备。这样,中职毕业学生进入高职后既不存在文化基础课程跟不上的问题.同时还有利于高职阶段对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上的培养、提高。
(六)要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做到理论先行,组织一支职教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除了有教育工作者、行业专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参加外,还应汇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方面专家参与,各方专家站在各自领域的前沿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课程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加强教师培训,普及教育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研究方面的素质。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业务素质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制定教师培训提高计划,实施以“校本培训”和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提高培训”为主的专业师资培训工程,切实提高教师素质,逐步使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七)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机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决不是一个职教理论研究者能够单独完成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制定正确的规划,采取合理的步骤,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用人单位通力协作,共同完成课程改革的重任。
首先,完善学术参与机制。建议成立全国性职教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集多方专家参与职教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及改革实验的指导工作。其次,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专门的责任机构负责规划、协调和管理。从国外看,一项成功的改革往往都需要在国家一级至少州一级机构统筹规划下进行。再次,将学术与行政机构有机结合,使课程改革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由学术研究机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教育行政部门选择实验学校进行新的课程方案的实验论证和探索,实验由专家工作组进行全程指导,实验结果由教育专家和企业家进行评估,当新课程体系验证有效后,再通过行政逐步推广。使课程改革成为一种连续的社会性行为,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与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刘彦文.论课程的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
孟宪平.试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J),职教~.2002,1.
秦虹.对中职与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认识[N],天津教育报.2002,11,22.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5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18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