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环境科学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_健康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01 15:34

  本文关键词:健康心理学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健康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4-08

什么是健康心理学?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与生理的健康?下面我们通过这篇健康心理学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爸妈在线心理网

  从下面这篇健康心理学论文里,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对我们自身发展的影响。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健康心理学论文

  心理健康的标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它的衡量标准又有哪些呢?

  1、什么是心理健康: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2.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操作

  1、关注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 集体主义意识的文化中,人生虽不是由个人的人格决定的。但人格也实在影响着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影响自己的发展。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只盯着学生的缺点,而是要更多关注对方的优点美德,将其美德发扬光大,感受到人的价值与尊严,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如某学生具有小心谨慎、认真负责、踏实细致、斤斤计较、同情心重等特征。辅导老师就应该关注其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积极品质的发展,注意力放在其优势上,创造机会使其充分发展,调动其人格中固有的积极力量,从而达到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2、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 积极体验主要包括对过去生活的满足、对现在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及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积极心理学强调要给它一个积极的解释,即使是消极事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首先是多方面探寻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次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近年来,团体辅导倍受学生青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哪怕是暂时的。关心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关心他们的快乐与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3、关注学生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 社会建构论认为,心理是社会的建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单个个体无法建构。换言之,认知、情感、自我意识、人格等一切心理现象或特征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学生的互动对象构成了学生的积极组织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由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一个大环境。关心学生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就是关心学生的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积极的校园风气,及学校的周边环境。这些环境的优化都是学生积极人格产生的条件。 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关注和提升学生的积极品质从而达到增强心理健康的目的。它是对原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的补充,并且应该成为发展的重点。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年轻的大学生应该热情奔放、朝气蓬勃,但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性格孤僻,将心理封闭起来,遭遇到挫折、误解、冷落就可能引发个人的迷茫、抑郁甚至暴戾等。于是有人选择自杀,因为丧失了生活信心;也有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伤害他人,因为刹那间的爆发使之丧失了冷静与理智。面对日益显现的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犯罪的现象,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如何引导大学生心理走向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个体对环境的刺激不能适应,不能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取得与外界平衡而产生的。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他(她)们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倍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特别是他(她)们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当他(她)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一旦遇到冲突和挫折,少数同学往往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就容易产生愤怒、沮丧、固执、压抑等不良情绪,以及出现攻击、退缩、冷漠、推诿、幻想、逃避等消极行为,这些现象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有多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人际交往问题;②感情问题;③学业问题;④生活适应障碍;⑤就业压力。其中人际关系、就业压力是困扰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但是感情问题所造成的危害也比较严重。

  人际交往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都非常疼爱,生活上娇生惯养和学习上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一旦进人大学,面对新同学、新朋友,不知道怎么相处,有很多学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

  的学生表现出很自私、敏感、烦躁。还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原因,在同学中不被理解,遭遇排斥,其中有部分学生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苦闷、粗暴、愤怒、压抑、不能吃亏等心理倾向。

  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思想感情较为活跃,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陷人感情漩涡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毁容、自杀等心理危机;另外在性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才生走到一起,部分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于是就出现厌学、考试焦虑、考试作弊等现象。从高中进人大学时,对大学怀有美好的憧憬,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十分完美,觉得大学就是人们常说的“象牙塔”,然而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的想象与现实反差那么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期望值较高,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对专业的了解和教师的原因或学生自身学习方法不当,感到学习的收获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有的同学将个人追求的目标定位太高,当他(她)发觉自己所学专业和分配现实与理想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大相径庭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和烦恼。他(她)们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往往充满自信,普遍存在着忧虑感,当各地“尖子”汇集在大学以后,他(她)们各自的优势不再突出,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条件不好等,进而产生失落、忧虑、自卑、紧张,陷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困惑之中。

  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非常残酷的就业市场竞争,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大学生为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标,比如:通过国家英语

  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些繁重的学习任务,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很容易产生忧虑、焦虑、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表现出来。

  面对种种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被纳入到了课程教育中。

  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是单一的。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及早疏导、干预、防患于未然,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心理,这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1 、用科学、实效的方法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自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用科学、实效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以科学的态度,按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特点开展活动;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正确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科学方法、手段及技术,积极主动的干预学生成长;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又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按学生的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和实施。

  2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个体的心理发展必然要受个体认识、思想的影响和指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指导人们心理健康的发展,而健康的心理又是人们正确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德育工作可利用心理学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借助于德育途径对学生实行“价值干预”,在意识层次上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全过程问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的工作。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工作体制。每位教职员工都应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和意识,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在学校、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健康浅析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①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②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协调统一,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也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那么他就应该进行心理调整。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它包涵了3个基本要素:①躯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曾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一个人如果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 XIN LIWEI SHENG心理卫生寡欢,最后导致真地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当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应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来保持自己和亲人、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享受人生吧!

*免责声明:平台重在分享,除署名外其余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丶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版权属于作者,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介绍

下一篇:本命年戴什么好


  本文关键词:健康心理学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0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200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d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