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环境科学论文 >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发布时间:2016-03-21 09:25

本文关键词:清金化痰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肺胀常继发于哮病、肺咳等肺系久疾之后,因肺气长期壅滞,肺叶恒久膨胀,不能敛降而胀廓充胸,是以胸中胀闷,动则尤甚,气短而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久咳、久喘、久哮、复感外邪,肺之体用俱损,呼吸机能错乱,气壅于胸,滞留于肺,痰瘀阻结肺管气道,导致肺体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而成肺胀。

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机体的防御机能处于低下状态,故最易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和加剧。如内停痰饮,又复感风寒,则可成为外寒内饮证;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可表现为痰热证;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蒙蔽心窍,则意识蒙胧、嗜睡甚至昏迷;痰热内闭,热邪耗灼营阴,肝肾失养,阴虚火旺,肝火挟痰上扰,气逆痰升,肝风内动则发生肢颤、抽搐;迫血妄行,则动血而致出血;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阴损及阳,出现肢冷、汗出、脉微等元阳欲脱现象。青海省中医院呼吸科对肺胀采取内治、外治、食疗三法调治,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内治法

发作期的病人,常分以下四型辨治:

1.痰湿阻肺证:胸中胀闷,咳嗽咯痰,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弦滑。治宜化痰燥湿。方用苍白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制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白术、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甘草。

2.寒饮停肺证:胸中胀闷,喘促气急,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嗽咯痰,痰多稀薄色白,舌薄白滑,脉弦紧。治宜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白芍、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制半夏、甘草。

3.痰热壅肺证:胸肋胀闷,咳逆喘息,痰多色黄,质黏不爽,口渴烦躁,溲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宣肺。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药用栝楼、贝母、陈皮、茯苓、桔梗、桑白皮、黄芩、栀子、麦冬、知母、甘草。

4.痰瘀互结证:胸中胀闷,气喘咳嗽,咯痰不利,口唇紫暗,肢末发绀,平卧困难,腹胀肢肿,舌质瘀暗,苔腻,脉象沉涩。治宜化痰逐瘀。方用小陷胸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栝楼、清半夏、黄连、黄芩、贝母、杏仁、海蛤壳、川芎、丹参、桃仁、泽兰。

缓解期的病人,常分以下两型辨治:

1.肺气亏虚证:胸中胀闷,气短喘促,声低气怯,咳声低微,痰白量少,自汗畏风,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弱或虚大。治宜补益肺气。方用补肺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熟地黄、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2.肺肾气虚证:胸中胀闷,呼吸浅短,甚则张口抬肩,动则喘甚,咳嗽,痰白如沫,心悸,四肢无力,畏寒肢冷,脉弱而数或结代,舌淡或紫暗。治宜补脾益肾助肺。方用平喘固本汤加减。药用人参、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沉香、磁石、苏子、款冬花、半夏。

外治法

1.发作期以慢阻肺中药离子导入方(海蛤壳、川芎、赤芍、法半夏、陈皮、苏子、柴胡、黄芩、鱼腥草、桔梗、栝楼、桑白皮)研粗末,以醋及透皮剂调,纱布袋装,平摊于背部肺组织相对应部位,用直流电离子导入机导入,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2.缓解期以穴位贴敷。也称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该疗法始于《黄帝内经》时代,是经典中医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春夏养阳”“择时施治”在临床的具体运用,其作用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所验证。该疗法运用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的理论选药配伍,贴于特定的穴位,刺激经络,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药穴位敷贴可以通过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外,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可以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及其药物功效。可在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子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子日期间为治疗时间,采用白芥子、竹沥、地鳖虫、生姜汁等中药,结合现代透皮给药技术精制而成膏药,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天突、膻中、肺俞、心俞、膏肓、大椎、百劳、大杼、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每次贴3穴,十次为一疗程。

食疗法

1.蛤蚧瘦肉汤:蛤蚧半对,猪瘦肉100克,共煲汤服用,每周2次。

2.党参北杏猪肺汤:党参30克,北杏仁12克,猪肺250克,共煲汤,调味服食。

3.冬虫夏草炖胎盘:冬虫夏草12克,鲜胎盘(人、猪、牛均可)半个至一个,隔水炖熟,调味服食。

4.贝母冬瓜:冬瓜一个,切去上端当盖挖出瓜瓤,填入浙贝母12克,杏仁12克,冰糖少许入锅内蒸熟后早晚分服。(伏新顺)

 

本文关键词:清金化痰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6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7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