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植物特征及农林交错带宽度变化
发布时间:2023-03-26 20:52
2002年全面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最为宏大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工程,影响着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进而引起景观和生态系统,特别是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变化。本研究选取滇西北维西县土壤条件一致、地形地貌条件相近但是退耕年限不同的两块研究样地为对象,以植物群落学方法为基础,调查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与云南松林交错带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不同退耕年限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的判定问题,探讨交错带植物群落结构、生长型组成及物种多样性与地理位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 得到结果如下。 (1)退耕3年撂荒地中以草本群落为主,菊科和禾本科占优势,一年生草本青蒿为建群种,多年生草本荩草、一年生草本鬼针草和小灌木山蚂蝗为主要优势种。退耕9年撂荒地中出现明显的乔、灌、草分层结构,以菊科、禾本科和蔷薇科占优势,草本层中以多年生草本荩草、黄茅和一年生草本地瓜绒为优势种,灌木层中以马桑和悬钩子为优势种,乔木层中主要以云南松为优势种。 (2)退耕9年撂荒地中物种组成,群落结构较3年撂荒地中更加丰富和复杂,物种多样性指数也显著高于3年撂荒地中,符合一般的群落演替规律。在研究区...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交错带
1.1.2 生态交错带的时空动态性和敏感性
1.1.3 生态交错带定量判定
1.1.4 退耕与植被恢复
1.1.5 退耕与土壤养分
1.2 研究背景
1.2.1 退耕还林工程
1.2.2 川滇地区的退耕还林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3 研究问题
1.3.4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和方法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取
2.2.2 最小样方面积确定
2.2.3 样带及样方设置
2.2.4 样方调查
2.2.5 土壤分析
2.2.6 物种多样性分析
2.2.7 移动窗口法
2.2.8 数据处理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
3.1.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3.1.2 物种组成的分科特征
3.1.3 物种组成的生长型结构
3.1.4 植物群落结构及α多样性特征
3.2 交错带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趋势
3.2.1 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
3.2.2 α多样性变化趋势
3.2.3 β多样性变化趋势
3.2.4 土壤养分变化趋势
3.3 不同退耕年限交错带位置和宽度判定
3.3.1 基于物种重要值的交错带判定
3.3.2 基于土壤养分的交错带宽度判定
4. 讨论
4.1 不同退耕年限影响下撂荒地植物群落组成特征
4.2 不同退耕年限影响下撂荒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4.3 交错带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
4.4 交错带土壤养分特征
4.5 不同退耕年限影响下交错带宽度差异
5. 结论
6.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71710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交错带
1.1.2 生态交错带的时空动态性和敏感性
1.1.3 生态交错带定量判定
1.1.4 退耕与植被恢复
1.1.5 退耕与土壤养分
1.2 研究背景
1.2.1 退耕还林工程
1.2.2 川滇地区的退耕还林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3 研究问题
1.3.4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和方法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取
2.2.2 最小样方面积确定
2.2.3 样带及样方设置
2.2.4 样方调查
2.2.5 土壤分析
2.2.6 物种多样性分析
2.2.7 移动窗口法
2.2.8 数据处理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
3.1.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优势度
3.1.2 物种组成的分科特征
3.1.3 物种组成的生长型结构
3.1.4 植物群落结构及α多样性特征
3.2 交错带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趋势
3.2.1 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
3.2.2 α多样性变化趋势
3.2.3 β多样性变化趋势
3.2.4 土壤养分变化趋势
3.3 不同退耕年限交错带位置和宽度判定
3.3.1 基于物种重要值的交错带判定
3.3.2 基于土壤养分的交错带宽度判定
4. 讨论
4.1 不同退耕年限影响下撂荒地植物群落组成特征
4.2 不同退耕年限影响下撂荒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4.3 交错带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
4.4 交错带土壤养分特征
4.5 不同退耕年限影响下交错带宽度差异
5. 结论
6.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71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77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