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环境科学论文 >

固定化高效微生物技术对焦化废水的处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6 22:01
  焦化废水由于其成分复杂、毒性大、可生化性差,一直以来都是水处理领域面临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将生物强化技术及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应用于SBR工艺。通过实验室平行对比试验考察了以纳米凹凸棒土复合亲水性聚氨酯泡沫为载体的SBBR反应器与纳米凹凸棒土复合亲水性聚氨酯泡沫+生物海绵铁为载体的SBBR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的影响因素,最佳工艺条件及处理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蒸氨、铁炭微电解+折板流反应器及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影响因素,最佳工艺条件及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1)以纳米凹凸棒土复合亲水性聚氨酯泡沫+生物海绵铁为载体的SBBR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最佳工艺条件为:DO>4mg/L、pH=9.00、NaHCO3投加量为4.4g,在此条件下其最佳处理效果为:COD浓度为213mg/L,COD去除率为75%。出水NH3-N浓度为287mg/L, NH3-N去除率为19%。 以纳米凹凸棒土复合亲水性聚氨酯泡沫为载体的SBBR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最佳工艺条件为:DO>4mg/L、pH=9.00、NaHCO3投加量为8.8g,在此条件下...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焦化废水概述
        1.1.1 焦化废水的来源
        1.1.2 焦化废水的水质及组成特点
        1.1.3 焦化废水的危害
    1.2 焦化废水的处理现状
        1.2.1 国内外焦化废水处理现状
        1.2.2 现行焦化废水处理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1.3.1 概述
        1.3.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优势
        1.3.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各类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铁氧化菌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废水来源及水质
        2.1.2 污泥来源
        2.1.3 实验填料
        2.1.4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 实验研究与结果讨论
        2.2.1 实验目的
        2.2.2 实验内容
        2.2.3 实验启动研究及挂膜
        2.2.4 以聚氨酯泡沫+生物海绵铁为载体的 SBBR 反应器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2.5 以聚氨酯泡沫载体的 SBBR 反应器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2.6 两种不同载体对焦化废水处理效果对比
    2.3 小结
3 不同铁源对铁氧化菌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3.1.1 废水来源及水质
        3.1.2 污泥来源
        3.1.3 试验材料
        3.1.4 实验装置及方法
    3.2 实验研究及结果讨论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内容
        3.2.3 实验启动研究
        3.2.4 配水比例为 1:9 时各反应器的去除效果分析
        3.2.5 配水比例为 1:4 时各反应器的去除效果分析
        3.2.6 配水比例为 1:1 时各反应器的去除效果分析
        3.2.7 全部焦化废水作为进水时各反应器的去除效果分析
        3.2.8 不同配水比例对焦化废水的去除效果影响
    3.3 小结
4 焦化废水现场试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废水来源及水质
        4.1.2 污泥来源
    4.2 蒸氨法预处理焦化废水
        4.2.1 试验装置及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3 焦化废水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
        4.3.1 活性污泥的恢复培养
        4.3.2 焦化废水活性污泥的驯化
        4.3.3 结果与讨论
    4.4 组合工艺对焦化废水的处理研究
        4.4.1 试验装置及方法
        4.4.2 主要构筑物简介
        4.4.3 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5 混凝法对焦化废水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
    5.1 实验目的及内容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水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氧化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5.3.2 pH 的影响
        5.3.3 温度的影响
        5.3.4 PAM 投加量的影响
    5.4 最佳运行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5.5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09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809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7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