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脱氮与N 2 O释放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4 01: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中的氮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由于运行复杂且占地面积大,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ShortcutSimultaneousNitrificationandDenitrification,短程SND)具有节约碳源、节省曝气、减少剩余污泥量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脱氮工艺。然而,短程SND工艺的实现条件苛刻,可能导致温室气体N2O的大量释放。本研究采用自制序批式气升环流反应器建立短程SND体系,探索其脱氮及N2O释放特征,以期为该工艺的运行优化提供依据。 首先,在全程SND的基础上,通过将进水pH值由7.0提高到8.3,从而增加反应器中游离氨(FreeAmmonia,FA)浓度,可以实现全程SND向短程SND转变。以全程SND过程为参照,分析了短程SND过程的脱氮及N2O释放特性。结果表明,短程SND过程的平均总氮去除率及SND效率分别比全程SND提高了18.0和16.8个百分点,短程SND的平均总氮去除速率是全程SND的1.4倍。然而短程SND体系的N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
1.2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概述
1.2.1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原理
1.2.2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实现
1.3 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产生
1.3.1 N2O的危害与来源
1.3.2 生物脱氮过程中N2O产生的机理
1.3.3 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产生的影响因素
1.4 论文研究背景与内容
第二章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体系的脱氮与N2O释放特征初探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反应器及运行方式
2.2.2 进水水质及接种污泥
2.2.3 分析方法
2.2.4 计算公式
2.2.5 试剂与仪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器启动及SND类型转变
2.3.2 短程SND的脱氮特征
2.3.3 短程SND的N2O释放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解氧对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体系脱氮与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进水水质及接种污泥
3.2.2 反应器运行方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解氧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3.2 溶解氧对氮元素转化规律的影响
3.3.3 溶解氧对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3.3.4 短程SND体系的最佳DO浓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源对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体系的脱氮与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反应器及运行方式
4.2.2 进水水质
4.2.3 接种污泥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源种类对脱氮及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4.3.2 碳氮比对脱氮及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816872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
1.2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概述
1.2.1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原理
1.2.2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实现
1.3 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产生
1.3.1 N2O的危害与来源
1.3.2 生物脱氮过程中N2O产生的机理
1.3.3 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产生的影响因素
1.4 论文研究背景与内容
第二章 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体系的脱氮与N2O释放特征初探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反应器及运行方式
2.2.2 进水水质及接种污泥
2.2.3 分析方法
2.2.4 计算公式
2.2.5 试剂与仪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器启动及SND类型转变
2.3.2 短程SND的脱氮特征
2.3.3 短程SND的N2O释放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解氧对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体系脱氮与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进水水质及接种污泥
3.2.2 反应器运行方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解氧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3.2 溶解氧对氮元素转化规律的影响
3.3.3 溶解氧对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3.3.4 短程SND体系的最佳DO浓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源对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体系的脱氮与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反应器及运行方式
4.2.2 进水水质
4.2.3 接种污泥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碳源种类对脱氮及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4.3.2 碳氮比对脱氮及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816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81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