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环境科学论文 >

生物氧化锰对Pb(Ⅱ)/Zn(Ⅱ)的吸附及对As(Ⅲ)/Cr(Ⅲ)的氧化

发布时间:2023-05-24 22:23
  锰氧化物是环境中重要的吸附剂、氧化剂和催化剂,能通过吸附、氧化和催化作用对环境中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产生重要影响。微生物广泛参与自然界中锰氧化物的生物形成,其催化氧化Mn(Ⅱ)的影响因素及生物锰氧化物的特性、环境效应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选取锰氧化菌株恶臭假单胞菌MnB1为实验菌株,探讨Mn(Ⅱ)浓度、氧化时间等对生物氧化锰生成的影响,对生物氧化锰和化学合成锰氧化物进行物相分析及表征,并进一步分析比较生物氧化锰和化学合成锰氧化物吸附重金属Pb(Ⅱ)、Zn(Ⅱ)及氧化重金属As(Ⅲ)、Cr(Ⅲ)的不同特性。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菌株MnB1在含Mn(Ⅱ)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培养基中Mn(Ⅱ)浓度为0.5mmol L-1时,细菌的生长周期约为:适应期(0-4h)、对数期(4-9.5h),9.5h之后进入稳定期,检测时间(24h)内未出现衰亡期。 2.MnB1生成氧化锰的最佳条件为:Mn(II)浓度0.5mmol L-1, pH7.50,25℃,200rmin-1培养7d。 3.MnB1生成的生物氧化锰是弱结晶的水羟锰矿,含有细胞物质。产物经NaClO处理后X-射线衍射(XRD)图...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锰氧化细菌
    1.2 生物氧化锰的形成机制
    1.3 生物氧化锰的矿物学研究
    1.4 生物氧化锰对重金属的吸附和氧化
    1.5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生物氧化锰的形成及化学法合成水羟锰矿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实验仪器
        2.1.5 锰氧化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1.6 生物氧化锰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1.6.1 Mn(Ⅱ)浓度
            2.1.6.2 培养时间
        2.1.7 生物氧化锰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分析
        2.1.8 NaClO处理对生物氧化锰XRD图谱的影响
        2.1.9 水羟锰矿的化学合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锰氧化菌生长曲线
        2.2.2 生物氧化锰形成的影响因素
            2.2.2.1 Mn(Ⅱ)浓度对生物氧化锰形成的影响
            2.2.2.2 培养时间对MnB1形成生物氧化锰的影响
        2.2.3 生物氧化锰XRD图谱分析
        2.2.4 NaClO处理方法对生物氧化锰结构的影响
    2.3 小结
3 生物氧化锰和化学合成氧化锰的物相分析及表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培养基、氧化条件及生物氧化锰样品制备
        3.1.2 实验仪器
        3.1.3 XRD分析
        3.1.4 元素组成分析
        3.1.5 比表面积(SSA)分析
        3.1.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1.7 热重(TG)分析
        3.1.8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X-射线衍射
        3.2.2 元素组成及比表面积
        3.2.3 红外光谱(FTIR)
        3.2.4 热重(TG)
        3.2.5 光电子能谱(XPS)
    3.3 小结
4 生物氧化锰和化学氧化锰对重金属的吸附和氧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吸附实验
            4.1.3.1 Pb(Ⅱ)吸附实验
            4.1.3.2 Zn(Ⅱ)吸附实验
        4.1.4 氧化实验
            4.1.4.1 As(Ⅲ)氧化实验
            4.1.4.2 Cr(Ⅲ)氧化实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b(Ⅱ)和Zn(Ⅱ)的吸附
            4.2.1.1 Pb(Ⅱ)吸附
            4.2.1.2 Zn(Ⅱ)吸附
        4.2.2 As(Ⅲ)和Cr(Ⅲ)的氧化
            4.2.2.1 As(Ⅲ)的氧化
            4.2.2.2 Cr(Ⅲ)的氧化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22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822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