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絮凝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絮凝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17 19:22
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新型絮凝剂,具有传统絮凝剂所不具有的优势。本研究从山东理工大学的校园土壤、淄博化工厂内的土壤、淄博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63株纯菌落,其中细菌35株,真菌28株。通过高岭土悬液测定其絮凝活性,最后筛选出具有絮凝活性的细菌22株,真菌20株。其中从校园土壤中筛选出的B-15菌株表现出了最高的絮凝效率。其对高岭土絮凝活性达到90.98%。本文对B-15进行了鉴定和絮凝机理的研究。 通过对其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本研究鉴定B-15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15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发酵培养基的最佳初始pH为6,发酵时间为84h。 B-15的絮凝活性物质是细菌分泌至胞外的代谢产物,而不是菌体细胞本身。经过分离提纯后,测得B-15产生的絮凝剂的主要成分是糖类,含有少量的蛋白质。该絮凝剂的热稳定性性极好,高温处理后絮凝活性几乎不受影响。B-15与高岭土悬浮颗粒间主要靠离子键结合。B-15借助离子键进行“吸附架桥”将颗粒聚合在一起,形成沉淀。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絮凝剂的种类和研究进展
1.1 无机絮凝剂
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3 微生物絮凝剂
2 微生物絮凝剂与絮凝微生物的种类
2.1 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
2.2 絮凝微生物的种类
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3.1 “吸附架桥理论”
3.2 电性中和机理
3.3 化学反应机理
4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率的因素
4.1 胶体颗粒表面电荷的影响
4.2 反应条件的影响
5 培养条件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
5.1 碳源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2 氮源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3 无机盐离子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4 培养基初始pH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5 培养温度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6 培养时间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6 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絮凝菌的分离与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菌种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培养基的制备
2.2 菌种的筛选
2.3 菌种絮凝能力的研究
2.4 染色观察
2.4.1 细菌的简单染色
2.4.2 真菌的染色
3 实验结果
3.1 絮凝菌的分离筛选及絮凝活性的测定
3.2 对高效絮凝菌的染色观察
4 结论
第三章 菌种的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1.4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形态学观察
2.1.1 菌落形态观察
2.1.2 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2.2 生理生化特征
2.3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
2.4 16SrRNA特异性片段的扩增
2.5 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扩增产物
2.6 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
3 实验结果
3.1 形态学观察
3.1.1 菌落的形态
3.1.2 染色结果
3.2 生理生化特征
3.3 基因组DNA的提取
3.4 PCR扩增产物检测
3.5 目的基因纯化回收
3.6 基因测序及基因的序列分析
3.6.1 B-15的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3.6.2 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絮凝菌B-15培养条件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B-15培养条件的优化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碳源对絮凝菌B-15絮凝活性的影响
3.2 不同氮源对絮凝菌B-15絮凝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pH培养对絮凝菌B-15絮凝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培养时间对絮凝菌B-15絮凝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絮凝菌B-15的絮凝机理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絮凝活性的分布
2.2 絮凝剂热稳定性的测定
2.3 絮凝剂的提取和纯化
2.4 B-15产生的絮凝剂的成分分析
2.4.1 B-15产生的絮凝剂总蛋白的测定
2.4.2 B-15产生的絮凝剂总含糖量的测定
2.4.3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B-15产生的絮凝剂中的特征基团
2.5 絮凝颗粒的形态分析
2.6 絮凝剂与高岭土颗粒间的结合建检验
2.7 絮凝过程Zeta(ξ)电位的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絮凝活性的分布
3.2 絮凝剂热稳定性的测定
3.3 B-15产生的絮凝剂的成分分析
3.3.1 总蛋白和总含糖量的测定
3.3.2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B-15中的特征基团
3.4 絮凝前后高岭土形态结构的变化
3.5 絮凝剂与高岭土颗粒之间结合键检验
3.6 絮凝过程与Zeta(ξ)电位的关系
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3854859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絮凝剂的种类和研究进展
1.1 无机絮凝剂
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3 微生物絮凝剂
2 微生物絮凝剂与絮凝微生物的种类
2.1 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
2.2 絮凝微生物的种类
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3.1 “吸附架桥理论”
3.2 电性中和机理
3.3 化学反应机理
4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率的因素
4.1 胶体颗粒表面电荷的影响
4.2 反应条件的影响
5 培养条件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
5.1 碳源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2 氮源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3 无机盐离子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4 培养基初始pH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5 培养温度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5.6 培养时间对絮凝微生物絮凝活性的影响
6 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絮凝菌的分离与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菌种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培养基的制备
2.2 菌种的筛选
2.3 菌种絮凝能力的研究
2.4 染色观察
2.4.1 细菌的简单染色
2.4.2 真菌的染色
3 实验结果
3.1 絮凝菌的分离筛选及絮凝活性的测定
3.2 对高效絮凝菌的染色观察
4 结论
第三章 菌种的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1.4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形态学观察
2.1.1 菌落形态观察
2.1.2 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2.2 生理生化特征
2.3 总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
2.4 16SrRNA特异性片段的扩增
2.5 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扩增产物
2.6 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
3 实验结果
3.1 形态学观察
3.1.1 菌落的形态
3.1.2 染色结果
3.2 生理生化特征
3.3 基因组DNA的提取
3.4 PCR扩增产物检测
3.5 目的基因纯化回收
3.6 基因测序及基因的序列分析
3.6.1 B-15的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3.6.2 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絮凝菌B-15培养条件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4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B-15培养条件的优化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碳源对絮凝菌B-15絮凝活性的影响
3.2 不同氮源对絮凝菌B-15絮凝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pH培养对絮凝菌B-15絮凝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培养时间对絮凝菌B-15絮凝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絮凝菌B-15的絮凝机理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絮凝活性的分布
2.2 絮凝剂热稳定性的测定
2.3 絮凝剂的提取和纯化
2.4 B-15产生的絮凝剂的成分分析
2.4.1 B-15产生的絮凝剂总蛋白的测定
2.4.2 B-15产生的絮凝剂总含糖量的测定
2.4.3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B-15产生的絮凝剂中的特征基团
2.5 絮凝颗粒的形态分析
2.6 絮凝剂与高岭土颗粒间的结合建检验
2.7 絮凝过程Zeta(ξ)电位的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絮凝活性的分布
3.2 絮凝剂热稳定性的测定
3.3 B-15产生的絮凝剂的成分分析
3.3.1 总蛋白和总含糖量的测定
3.3.2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B-15中的特征基团
3.4 絮凝前后高岭土形态结构的变化
3.5 絮凝剂与高岭土颗粒之间结合键检验
3.6 絮凝过程与Zeta(ξ)电位的关系
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3854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85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