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环境科学论文 >

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优化及其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1 23:12
  本文对本实验室筛选保存的沼泽红假单胞菌G3菌株进行了驯化和筛选,得到了高度耐垃圾渗滤液的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G3-01,对该菌的培养条件和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初步探讨了利用垃圾渗滤液培养沼泽红假单胞菌G3-01的可能性,并研究了其对无锡惠联垃圾热电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首先将沼泽红假单胞菌G3接入浓度递增的垃圾渗滤液中进行驯化,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筛选出高度耐受垃圾渗滤液的高活性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G3-01;从pH,装液量,接种量和温度四个方面对沼泽红假单胞菌G3-01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子试验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pH8.0,装液量100 mL/250mL,温度30℃,接种量6%。根据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光照厌氧和黑暗好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特性,初步研究了沼泽红假单胞菌G3-01的两步发酵法,经试验得到最优的发酵培养方案为:黑暗好氧培养2d,光照厌氧培养5d;在两步发酵法培养沼泽红假单胞菌G3-01摇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25L发酵罐的小试试验,沼泽红假单胞菌G3-01的生长在第4d达到峰值,经测定,培养7d后沼泽红假单胞菌G3-01菌数为160亿个/mL。尝试使用垃圾渗滤液培养沼泽...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合细菌研究进展
        1.1.1 光合细菌的分类
        1.1.2 光合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3 光合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沼泽红假单胞菌研究进展
        1.2.1 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1.2.2 沼泽红假单胞菌应用研究进展
    1.3 垃圾渗滤液处理现状
        1.3.1 垃圾渗滤液水质特点
        1.3.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
        2.1.2 主要材料与仪器
        2.1.3 培养基
        2.1.4 菌种驯化筛选
        2.1.5 培养方法
        2.1.6 检测方法
        2.1.7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H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2.2.2 装液量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2.2.3 接种量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2.2.4 温度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两步发酵法培养G3-01菌的研究
    3.1 两步发酵法培养G3-01菌的摇瓶试验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两步发酵法培养G3-01菌的发酵罐试验
        3.2.1 发酵罐以及发酵罐的使用
        3.2.2 培养方法
        3.2.3 检测方法
        3.2.4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利用垃圾渗滤液培养基培养G3-01菌及其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的研究
    4.1 利用垃圾渗滤液培养基培养G3-01菌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菌种
            4.1.1.2 主要材料与仪器
            4.1.1.3 培养方法
            4.1.1.4 检测方法
            4.1.1.5 试验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垃圾渗滤液稀释倍数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4.1.2.2 乙酸钠添加量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4.1.2.3 酵母膏添加量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4.1.2.4 蛋白胨添加量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4.1.2.5 硫酸铵添加量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4.1.2.6 乳酸钠添加量对G3-01菌生长的影响
    4.2 G3-01菌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果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菌种
            4.2.1.2 主要材料与仪器
            4.2.1.3 检测方法
            4.2.1.4 试验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试验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
            4.2.2.2 试验过程中COD的变化情况
            4.2.2.3 试验过程中氨氮含量的变化情况
            4.2.2.4 试验过程中总磷含量的变化情况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82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882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f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