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NO 2 调节NO x 氧化度碱液吸收一塔硫硝同脱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1 00:33
随着国家加强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的联合脱除技术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设计了一塔双循环的新模式,并与配加NO2调节NOx氧化度促进脱硝结合,实现了一塔同时脱硫脱硝。 首先,本文采用NaOH溶液为吸收液,在小型筛板塔内进行脱硫、脱硝实验,对配NO2调节NOx氧化度的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确定吸收液浓度、空塔气速、吸收液流量、NO2/NOx(体积比)、烟气中SO2和NOx浓度等因素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配NO2调节NOx氧化度的方法能够实现较高的脱硝效率。当空塔气速为0.7m/s、SO2和NOx进气体积分数均为8×10-4,NO2/NOx为0.5,L/G=4L/m3时,以2%NaOH溶液进行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实验时,脱硫效率可以达...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SO2和 NOx主要来源及危害
1.2.1 SO2的主要来源
1.2.2 SO2的主要危害
1.2.3 NOx的主要来源
1.2.4 NOx的主要危害
1.3 国内外 SO2和 NOx治理方法介绍
1.3.1 SO2脱除技术介绍
1.3.2 NOx脱除技术介绍
1.3.3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介绍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配 NO2调节 NOx氧化度脱硝的可行性及实验条件的确定
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2.3 检测及分析方法
2.4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单独脱硫、脱硝时,各因素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2.5.2 NaOH 同时吸收 SO2和 NOx
2.5.3 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中,脱硫、脱硝过程的相互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 NO2调节氧化度一塔双循环硫硝同脱
3.1 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
3.2 实验装置和流程
3.3 实验检测及分析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脱硫部分
3.4.2 脱硝部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硝浆液的处理
4.1 亚硝酸根(NO2
-)的化学性质
4.2 亚硝酸根(NO2
-)的氧化
4.3 实验主要药品及仪器
4.4 NO2
-和 NO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1 溶液的配制
4.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3 标准曲线检测结果及分析
4.5 NO2
-氧化实验方法及步骤
4.5.1 O2氧化 NO2
-实验步骤
4.5.2 H2O2氧化 NO2
-实验步骤
4.5.3 氧化效率(η)的计算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1 O2氧化 NO2
-实验结果
4.6.2 H2O2氧化 NO2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904762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SO2和 NOx主要来源及危害
1.2.1 SO2的主要来源
1.2.2 SO2的主要危害
1.2.3 NOx的主要来源
1.2.4 NOx的主要危害
1.3 国内外 SO2和 NOx治理方法介绍
1.3.1 SO2脱除技术介绍
1.3.2 NOx脱除技术介绍
1.3.3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介绍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配 NO2调节 NOx氧化度脱硝的可行性及实验条件的确定
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及流程
2.3 检测及分析方法
2.4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单独脱硫、脱硝时,各因素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2.5.2 NaOH 同时吸收 SO2和 NOx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 NO2调节氧化度一塔双循环硫硝同脱
3.1 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
3.2 实验装置和流程
3.3 实验检测及分析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脱硫部分
3.4.2 脱硝部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脱硝浆液的处理
4.1 亚硝酸根(NO2
-)的化学性质
4.2 亚硝酸根(NO2
-)的氧化
4.3 实验主要药品及仪器
4.4 NO2
-和 NO3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1 溶液的配制
4.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4.3 标准曲线检测结果及分析
4.5 NO2
-氧化实验方法及步骤
4.5.1 O2氧化 NO2
-实验步骤
4.5.2 H2O2氧化 NO2
-实验步骤
4.5.3 氧化效率(η)的计算
4.6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1 O2氧化 NO2
-实验结果
4.6.2 H2O2氧化 NO2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904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90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