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的污染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4-04-07 05:35
本文以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颗粒物的污染化学特征为研究内容,采集了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详细分析了TSP质量浓度的时间分布特征;测定了TSP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分析了其时间变化特征;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了TSP中的水溶性离子成分;并利用富集因子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的质量浓度表现为:2011年11月~2012年10月TSP的年平均浓度为0.3560mg/m3,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平均浓度的二级标准(0.20mg/m3); TSP的月平均浓度最高值为2月(0.6070mg/m3),最低值为6月(0.2528mg/m3);季平均浓度表现为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采暖期浓度高于非采暖期,这主要与冬季燃煤排放有密切关系。 (2)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Pb0.3154μg/m3、Cu0.0638μg/m3、Cr0.0848μg/m3、Ni0.0324μg/m3、Zn2.3173μg/m3、 ...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大气颗粒物的有关概述
1.2 大气颗粒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西安市概况
2.2 西安市能源消费结构
2.3 西安市大气污染状况
第3章 实验方法与内容
3.1 样品的采集
3.1.1 滤膜的准备
3.1.2 采样时间和地点
3.1.3 采样方法
3.2 样品预处理
3.3 样品分析与方法
3.3.1 大气颗粒物pH值的测定
3.3.2 水溶性离子分析
3.3.3 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第4章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的浓度特征
4.1 大气TSP质量浓度的时间分布特征
4.1.1 大气TSP质量浓度的月变化
4.1.2 大气TSP质量浓度的季变化
4.2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与国内外其它城市的比较
第5章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重金属污染特征
5.1 大气TSP中重金属浓度水平
5.2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重金属时间分布特征
5.3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5.3.1 基于富集因子法的污染评价
5.3.2 基于潜在生态风险的评价
第6章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
6.1 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的浓度水平
6.2 TSP中水溶性离子浓度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6.3 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的月变化
6.4 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的季变化
6.5 离子平衡与大气颗粒物的酸碱性
6.6 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间的结合方式和来源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47756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大气颗粒物的有关概述
1.2 大气颗粒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西安市概况
2.2 西安市能源消费结构
2.3 西安市大气污染状况
第3章 实验方法与内容
3.1 样品的采集
3.1.1 滤膜的准备
3.1.2 采样时间和地点
3.1.3 采样方法
3.2 样品预处理
3.3 样品分析与方法
3.3.1 大气颗粒物pH值的测定
3.3.2 水溶性离子分析
3.3.3 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第4章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的浓度特征
4.1 大气TSP质量浓度的时间分布特征
4.1.1 大气TSP质量浓度的月变化
4.1.2 大气TSP质量浓度的季变化
4.2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与国内外其它城市的比较
第5章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重金属污染特征
5.1 大气TSP中重金属浓度水平
5.2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重金属时间分布特征
5.3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5.3.1 基于富集因子法的污染评价
5.3.2 基于潜在生态风险的评价
第6章 西安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
6.1 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的浓度水平
6.2 TSP中水溶性离子浓度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6.3 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的月变化
6.4 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的季变化
6.5 离子平衡与大气颗粒物的酸碱性
6.6 大气TSP中水溶性离子间的结合方式和来源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47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94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