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的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4 01:12
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了受水区及沿线地区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调水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对水源地、受水区和输水区沿线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中心区域。随着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南水北调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时进行客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调水工程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基于3S技术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利用收集的研究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前的Landsat卫星TM/ETM遥感影像数据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后的HJ-1A/B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研究比较,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 (2)利用2001年到2012年每年4月份近12年的TERRA MODIS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环境要素变化分析。首先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将评价因子分为目标层、制约层、要素层的三级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因子的权重...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创新点
1.3.4 论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2.1 对比分析法
2.2 综合评价方法
2.2.1 定性分析总结法
2.2.2 多目标定量分析综合评价法
2.3 调水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数据及研究区域
3.1 典型工程的选取
3.2 研究区域的选取
3.2.1 自然条件
3.2.2 社会经济条件
3.3 遥感数据介绍
3.3.1 Landsat TM 数据
3.3.2 HJ-1A/B CCD/IRS 数据
3.3.3 TERRA/AQUA MODIS 数据
3.3.4 预处理
3.4 其他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 土地利用分类
4.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1 工程前期年际变化对比分析
4.2.2 工程后期年际变化对比分析
4.2.3 工程前后变化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要素变化分析
5.1 遥感特征参数获取
5.1.1 归一化植被指数
5.1.2 地表温度
5.1.3 植被覆盖度
5.1.4 水体提取
5.2 生态环境评价遥感特征参数集的确定
5.2.1 建立低阶层次结构模型
5.2.2 构造判断矩阵
5.2.3 一致性检验
5.3 生态环境评价
5.3.1 单因素时序变化分析
5.3.2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分析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72975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创新点
1.3.4 论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2.1 对比分析法
2.2 综合评价方法
2.2.1 定性分析总结法
2.2.2 多目标定量分析综合评价法
2.3 调水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数据及研究区域
3.1 典型工程的选取
3.2 研究区域的选取
3.2.1 自然条件
3.2.2 社会经济条件
3.3 遥感数据介绍
3.3.1 Landsat TM 数据
3.3.2 HJ-1A/B CCD/IRS 数据
3.3.3 TERRA/AQUA MODIS 数据
3.3.4 预处理
3.4 其他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 土地利用分类
4.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1 工程前期年际变化对比分析
4.2.2 工程后期年际变化对比分析
4.2.3 工程前后变化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要素变化分析
5.1 遥感特征参数获取
5.1.1 归一化植被指数
5.1.2 地表温度
5.1.3 植被覆盖度
5.1.4 水体提取
5.2 生态环境评价遥感特征参数集的确定
5.2.1 建立低阶层次结构模型
5.2.2 构造判断矩阵
5.2.3 一致性检验
5.3 生态环境评价
5.3.1 单因素时序变化分析
5.3.2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分析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72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97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