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环境风险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盘龙城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居民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4-05-15 21:2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因邻避设施选址产生的环境冲突事件在我国呈现蔓延趋势,较为典型的有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事件、厦门PX事件、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风波。频发的邻避环境冲突,导致公民对政府决策模式的不信任,对政府合法性的不认同,从而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探讨公民的环境风险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武汉市盘龙城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部分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居民环境风险感知状况,揭示了影响居民环境风险接受意愿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等。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从风险感知理论、信任理论和公民参与理论等方面探讨了公民风险接受意愿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接受度的现状分析。描述性分析表明: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风险感知较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过程中居民的参与水平低;对政府、技术专家和媒体的信任度低。 第四部分: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接受度...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假设
2 理论基础
2.1 风险感知理论
2.2 信任理论
2.3 公民参与理论
3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接受度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地区概况
3.2 样本特征
3.3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感知的状况分析
3.3.1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的认知
3.3.2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的态度
3.4 居民参与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过程的状况分析
3.5 居民对政府、媒体和专家的信任状况分析
3.6 小结
4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变量的含义与赋值
4.2 信度分析
4.3 因子分析
4.4 单因素分析
4.4.1 个体特征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4.4.2 社会背景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4.4.3 风险感知因子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相关分析
4.4.4 公众参与因子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相关分析
4.4.5 信任因子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相关分析
4.5 居民环境风险接受度的回归分析
4.6 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完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居民恐惧心态
5.2.2 加强信任机制生产,提高居民信任水平
5.2.3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保证决策程序公正
5.2.4 创新风险补偿机制,维护环境分配公正
5.2.5 科学设计选址规划,减少环境风险影响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74232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假设
2 理论基础
2.1 风险感知理论
2.2 信任理论
2.3 公民参与理论
3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接受度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地区概况
3.2 样本特征
3.3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感知的状况分析
3.3.1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的认知
3.3.2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的态度
3.4 居民参与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过程的状况分析
3.5 居民对政府、媒体和专家的信任状况分析
3.6 小结
4 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风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变量的含义与赋值
4.2 信度分析
4.3 因子分析
4.4 单因素分析
4.4.1 个体特征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4.4.2 社会背景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4.4.3 风险感知因子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相关分析
4.4.4 公众参与因子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相关分析
4.4.5 信任因子与环境风险接受度相关分析
4.5 居民环境风险接受度的回归分析
4.6 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完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居民恐惧心态
5.2.2 加强信任机制生产,提高居民信任水平
5.2.3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保证决策程序公正
5.2.4 创新风险补偿机制,维护环境分配公正
5.2.5 科学设计选址规划,减少环境风险影响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74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97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