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环境科学论文 >

水华生消过程对巢湖沉积物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7-10 22:09
  湖泊水华因其对湖泊生态系统危害较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水华生消过程不仅会对水体理化性质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会改变沉积物理化性质,而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变化会影响到沉积物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和生物酶活性。微生物和酶对沉积物中的氮磷等矿质元素循环、污染物迁移转化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水华生消过程对沉积物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对深入了解水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利用沉积物微生物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等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巢湖为目标湖泊,依据历史资料初步确定水华发生区、非发生区以及水华发生时间,于2012年5月15日~9月19日在选定区域进行了8次水样和沉积物样品的现场采集,分析水华生消过程对巢湖水体理化性质和沉积物特殊功能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生物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5月中旬开始,巢湖水华区藻类开始生长,6月20日左右水华形成,持续至9月5日左右后开始消亡,而该阶段非水华区藻类浓度变化较小。水华的暴发对巢湖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水体透明度(SD)和溶解氧(DO)降低,沉积物中的TN、TP及TOC含量都明显增加,而非水华区这些指标则变化相对较小...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湖泊水华污染现状
        1.1.1 诱发水华发生的因素
        1.1.2 水华的危害
    1.2 我国湖泊水华防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2.1 我国湖泊水华防治现状
        1.2.2 我国湖泊水华治理面临的问题
    1.3 湖泊沉积物与水华发生的相互影响
        1.3.1 沉积物对水华发生的影响
        1.3.2 水华对沉积物性质的影响
    1.4 巢湖简介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1.1 现场样品采集
        2.1.2 样品预处理
    2.2 水体指标测定
    2.3 沉积物指标测定
        2.3.1 沉积物生物酶活性的测定
        2.3.2 沉积物特殊功能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2.3.3 微生物PCR-DGGE分析
        2.3.4 沉积物TN、TP、TOC测定
第三章 水华生消过程对湖泊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巢湖水华生消过程的判断及主要影响因素
        3.1.1 水华生消过程的判断
        3.1.2 水华发生的影响因素
    3.2 水华生消过程对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
        3.2.1 水体pH值变化
        3.2.2 水体透明度(SD)变化
        3.2.3 水体溶解氧(DO)变化
        3.2.4 水体氧化还原电位(ORP)变化
        3.2.5 水体电导率(Ec)变化
    3.3 水华生消过程对沉积物营养盐的影响
        3.3.1 沉积物总氮(TN)变化
        3.3.2 沉积物总磷(TP)变化
        3.3.3 沉积物TOC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华生消过程对湖泊沉积物微生物的影响
    4.1 水华生消过程对沉积物中特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4.1.1 对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还原菌的影响
        4.1.2 对亚硝酸盐细菌和亚硝酸盐还原菌的影响
        4.1.3 对有机磷解磷细菌和无机磷解磷的影响
        4.1.4 对硫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影响
        4.1.5 对铁还原菌的影响
    4.2 水华生消过程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2.1 沉积物微生物PCR-DGGE谱图分析
        4.2.2 沉积物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
        4.2.3 沉积物微生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分析
        4.2.4 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华生消过程对湖泊沉积物生物酶活性的影响
    5.1 水华生消过程对沉积物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5.1.1 对沉积物脲酶活性的影响
        5.1.2 对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2 水华生消过程对沉积物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5.2.1 对沉积物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2.2 对沉积物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本文编号:4004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4004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5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