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征稿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10-23 12:06

教学目标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

 

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2.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灯片6

 

 

3.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课文那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段。

 

4.布置作业:熟读456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456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 阅读鉴赏第四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播放幻灯片8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9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播放幻灯片10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播放幻灯片11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播放幻灯片13

 

二、熟读,品味46

 

三、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

 

 

第二课时板书: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2名同学)

 

二、 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 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本文编号:22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uodongcehua/22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4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